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一之源

作者: 陆羽(733年-804年),唐代著名的茶学家、文学家,人称“茶圣”。陆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茶叶的学者,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亲自品鉴,撰写了《茶经》这一开创性著作,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60年)。

内容简要:《茶经》是陆羽在茶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书中详细描述了茶叶的栽培、制作、冲泡、品鉴等全过程。陆羽在书中不仅论述了茶叶的种类、功效,还特别强调了茶器的选择和冲泡技巧,认为泡茶的环境、器具、方法等都对茶的味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全书分为七篇,分别讨论了茶的起源、茶叶的栽培与采摘、茶具的选择与制作、茶的冲泡方法、茶的保存等多个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之一。《茶经》为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一之源-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一之源-译文

茶树是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从一尺到两尺,甚至有高达数十尺的。在巴山峡川,有的茶树树干粗到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砍伐后采摘,这些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子像栀子,花朵像白蔷薇,果实像栟榈,蒂部像丁香,根部像胡桃。

茶字的写法有时从草字头,有时从木字旁,有时两者都有。它的名字有五个,分别是茶、槚、蔎、茗、荈。

茶树生长的地方,上等的生长在烂石上,中等的生长在沙土中,下等的生长在黄土上。

种植茶树而不结果实,种植后很少能茂盛,种植方法就像种瓜一样,三年后就可以采摘。野生的茶树质量上乘,园种的次之;向阳的山崖和背阴的树林,紫色的茶叶质量上乘,绿色的次之;嫩芽质量上乘,嫩叶次之;叶子卷曲的质量上乘,叶子舒展的次之。在阴坡的山谷里生长的茶树,不适合采摘,因为它们的性质凝滞,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茶的作用,味道非常寒凉,作为饮品,最适合那些品行端正、节俭有德的人饮用。如果感到口渴、心情沉重、头痛、眼睛干涩、四肢无力、关节不舒,喝上四五口,就能和酥油、甘露相媲美。

采摘不及时,制作不精细,混入了杂草,饮用后会导致疾病。

茶树也有它的价值,就像人参一样。上等的人参生长在上党,中等的生长在百济、新罗,下等的生长在高丽。有生长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作为药用效果不佳,何况不是这些地方的人参,即使服用荠苨,也无法治愈六种疾病。知道了人参的价值,那么茶的价值也就完全明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一之源-注解

嘉木:指美好的树木,这里特指茶树。

巴山峡川:指巴蜀地区的山区和峡谷。

合抱:形容树木粗大,两臂合抱才能围住。

瓜芦:一种藤本植物,形状像瓜。

栀子:一种常绿灌木,果实可入药。

白蔷薇:一种花卉,白色,蔷薇科植物。

栟榈:一种树木,果实可食。

丁香:一种常绿乔木,果实可入药。

胡桃:核桃,一种坚果。

槚:古书中对茶的别称。

蔎:古书中对茶的别称。

茗:古书中对茶的别称,特指细嫩的茶叶。

荈:古书中对茶的别称。

烂石:指土壤贫瘠,石头多的地方。

砾壤:指含有小石子的土壤。

黄土:指肥沃的土壤。

艺而不实:指种植但不开花结果。

植而罕茂:指种植后生长不旺盛。

法如种瓜:种植方法像种瓜一样。

醍醐:指高浓度的牛奶,这里比喻茶的功效。

甘露:指甘甜的露水,这里也比喻茶的功效。

卉莽:指杂草丛生的地方。

瘕疾:指腹中结块的疾病。

精行俭德:指行为端正,生活节俭的人。

上党: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山西长治。

百济: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泽州: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山西晋城。

易州: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河北易县。

幽州: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北京。

檀州: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北京。

荠苨:一种草本植物,可入药,但与人参不同。

六疾:泛指多种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一之源-评注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茶的生长环境与形态,南方湿润的气候孕育了这一佳木。‘嘉木’二字,不仅形容了茶树本身的美好,也寓意了茶在南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的描述,展现了茶树的高大,给人以壮观之感。‘伐而掇之’则体现了古人对茶树的珍视与采摘之不易。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此句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了‘茶’字的构成及其多种名称,体现了汉字文化的丰富性。‘从草’、‘从木’、‘草木并’三种结构,反映了茶与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茶在古人心目中的多重身份。‘茶’、‘槚’、‘蔎’、‘茗’、‘荈’等名称,则是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称谓,彰显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变迁。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茶的生长环境,‘烂石’、‘砾壤’、‘黄土’三种土壤,分别代表了茶生长的地域差异。这种描述不仅揭示了茶对土壤的适应性,也体现了古人观察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此句描绘了茶树的生长过程,‘艺而不实’、‘植而罕茂’体现了茶树生长的缓慢与不易。‘法如种瓜’则是对茶树种植技术的比喻,说明种植茶树需要耐心与细致。‘三岁可采’则是对茶树成熟期的界定,反映了古人对于茶树生长规律的认知。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此句对茶叶的品质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野者上,园者次’体现了对自然生长茶叶的青睐。‘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则是对茶叶外观、生长状态的具体描述,反映了古人品茶的高雅情趣。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此句强调了茶叶生长环境的重要性,‘阴山坡谷’的环境不宜生长优质茶叶,体现了古人对于茶叶品质的严格把控。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此句阐述了茶的功效与适宜饮用者,‘味至寒’表明了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则强调了茶与修身养性、品德高尚者的内在联系。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茶的功效,‘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等症候,茶都能起到缓解作用。‘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则是对茶功效的高度赞誉。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此句告诫人们,采摘茶叶要适时,制作茶叶要精细,不可混杂杂草,否则饮之有害健康。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此句将茶与人参进行对比,强调了茶叶的品质与地域差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等描述,反映了古人对于茶叶品质的鉴别能力。‘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则是对茶文化的高度概括,揭示了茶与人生、社会、自然的密切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一之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6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