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

回忆往事,时形交悔,想六弟必备述之。

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

只以防分素亏,血不养肝,即一无所思,已觉心慌肠空,如极饿思食之状,再加以憧扰之思,益觉心无主宰,征悸不安。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两省大府及各营员弁,江省绅民,交口称颂,不绝于吾之耳。

各处寄弟书,及弟与各处禀牍信缄,俱详实委善,犁然有当,不绝于吾之目。

一则家中所请邓葛,品学俱尤,勤严并著,邓师终日端坐,有威可畏,文有极抵,又曲合时趋,讲节极明正义,而又易于听爱。

葛师志趣方正,学规谨严,小儿等畏之如神明,此二者,皆余所深慰,虽愁闷之际,足以自宽解者也。

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

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目下义名望正降,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一旦被贼冲突,不克抵敌,或致小挫,则今望隳于一朝。

故探骊之法,以善战为得珠,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三义。

愿吾弟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则不特为兄补救前非,亦可为吾父增光泉壤矣。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昔,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

此次军务,如杨彰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乏长进;弟营趁此番识见,力求长进也。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

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

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余自四月来,眼兴较好,近读杜佑通典,每日二卷,薄者三卷。

惟目力极劣,余尚足支持。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译文

沅甫九弟,你好:

四月初五那天收到你的一封信,得知你一切都好。回想过去的事情,时常感到悔恨,想六弟一定会详细告诉你。你劝诫我的话,深入到了关键之处,‘素位而行’这一章,我也经常用来提醒自己。只是因为体质本来就不太好,血气不能滋养肝脏,即使一无所思,也已经觉得心慌意乱,就像非常饥饿想要吃东西的样子,再加上那些纷扰的思绪,更加觉得心中没有主见,心情不安定。

今年有两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一是你在吉安,声名极好,两省的大官和各营的将领,江省的绅士和百姓,都一致称赞你,这些话不断地传入我的耳朵。各地寄给你的信,以及你写给各地的信函,都写得详细周到,让人满意,这些信件不断进入我的眼帘。二是家里请来的邓师和葛师,他们的品德和学识都非常好,勤奋严谨,邓师整天端坐,威严可畏,文章写得非常好,又符合时代潮流,讲解节气非常明白正义,而且容易让人喜欢。葛师的志趣正直,学规严谨,孩子们都像敬畏神明一样敬畏他们,这两位老师都让我深感欣慰,即使在愁闷的时候,也能自我宽慰。

只是名声的美誉,可以依靠,但也不能过分依赖。我以前在京城时,也很有清誉,最近在军营里,也获得了虚名。

开始得好的人不一定会结束得好,走了一百里的九成,声誉一旦受损,远近的人都会产生怀疑。目前的名声正在下降,务必努力坚持,有始有终。

治军之道,最重要的是能够战斗,如果围攻半年,一旦被敌人冲突,不能抵挡敌人,或者导致小挫,那么现在的声誉就会在一夜之间毁掉。所以寻找珍宝的方法,以善于战斗为得到珍宝,能够爱护百姓为第二,能够协调上下官员和绅士为第三。

希望我的弟弟兢兢业业,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一直坚持到底,不仅能够为我纠正过去的错误,也能为我的父亲增光。

精神越是用就越能发挥出来,不能因为身体本来就比较虚弱,就过分保护自己。智慧越是在困难中越能显现出来,不能因为境遇偶尔不顺利就轻易放弃。

这次军务,就像杨彰、二李次青这些人,都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即使润翁没有太大的进步;我弟弟的军队趁这次机会,也要努力进步。

寻求他人的帮助,时刻不要忘记这个意思。人才非常难得,以前在我幕府里的人,我也平等对待,并不特别敬重。现在回想起来,哪里能找到这么多人才?你应当经常把寻求人才当作紧急的事情,那些闲散的人,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不宜长时间留在身边,担心贤能的人不愿意和他们共事。

从我四月份以来,眼睛的情况有所好转,最近读《杜佑通典》,每天读两卷,薄的读三卷。只是视力非常差,但我还能坚持。(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注解

沅甫九弟:指作者的弟弟曾国藩,字沅甫。

左右:书信中对收信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您好’。

一等归:迅速归来的意思。

得悉一切:得知所有情况。

素位而行:指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

防分素亏:指身体原本就虚弱。

血不养肝:中医术语,指血液不足,不能滋养肝脏。

征悸不安:心跳加速,心神不宁。

得意之事:值得高兴的事情。

吉安:地名,指江西省的一个市。

大府:指高官。

员弁:官员和士兵。

江省:指江西省。

绅民:士绅和民众。

禀牍:呈报的文书。

犁然有当:形容处理得当,令人满意。

极抵:极致。

时趋:时代潮流。

节极明正义:讲解节俭之道,阐明正义。

志趣方正:志向和兴趣端正。

学规谨严:学习规则严谨。

义名望:名誉和声望。

治军之道:治理军队的方法。

探骊之法:比喻寻找要害的方法。

能战为第一义:战斗力是首要条件。

能爱民为第二义:爱护百姓是第二重要的条件。

能和协上下官绅为三义:能够协调上下官员和士绅是第三重要的条件。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日慎一日: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到底不懈:始终不懈怠。

补救前非:纠正过去的错误。

增光泉壤:为家族增光。

精神愈用而愈出:精神越用越旺盛。

智慧愈苦而愈明:智慧越是在困境中越能显现出来。

杨彰二李次青辈:指杨昌濬、李续宾、李续宜等人。

磨炼出来:通过锻炼成长。

自辅:自我辅助。

幕府:古代官员的官邸。

何可多得:多么难得。

阊冗者:闲散的人。

眼兴较好:视力有所好转。

杜佑通典:古代一部重要的类书,由唐代杜佑编纂。

眼力极劣:视力非常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清朝将领曾国藩的《家书》,是一封写给其九弟的信件。信中,曾国藩首先对九弟的近况表示了关心,并回忆起过去的往事,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悔恨之情。

在信的开头,曾国藩提到‘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这里的‘一等归’指的是九弟从外地归来,‘得悉一切’则表明曾国藩对九弟的近况非常关心。接着,他提到‘回忆往事,时形交悔’,这里的‘交悔’指的是悔恨交加,表明曾国藩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反思。

‘想六弟必备述之’中的‘六弟’指的是曾国藩的六弟曾国荃,‘必备述之’则表示曾国藩希望六弟能够详细地描述过去的事情。‘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中的‘劝譬之语’指的是九弟曾经给予曾国藩的劝诫,‘深中机要’则表示这些劝诫非常深刻,切中要害。

‘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中的‘素位而行’出自《中庸》,意指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自警’则表示自我警示。曾国藩在这里提到自己经常以此自警,表明他注重修身养性。

‘只以防分素亏,血不养肝,即一无所思,已觉心慌肠空,如极饿思食之状,再加以憧扰之思,益觉心无主宰,征悸不安’这一段,曾国藩描述了自己因身体虚弱而导致的心理状态,‘防分素亏’指的是体质虚弱,‘心慌肠空’则形容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中的‘得意之事’指的是今年发生的两件让他感到欣慰的事情。‘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中的‘吉安’指的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吉安的声望,‘两省大府及各营员弁,江省绅民,交口称颂’则表示曾国荃在当地的声望很高。

‘一则家中所请邓葛,品学俱尤,勤严并著’中的‘邓葛’指的是家中请来的两位老师,‘品学俱尤’表示他们的品德和学识都非常优秀,‘勤严并著’则表示他们既勤奋又严格。

‘邓师终日端坐,有威可畏,文有极抵,又曲合时趋,讲节极明正义,而又易于听爱’这一段,曾国藩对邓老师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既威严又学识渊博,教学内容也符合时代潮流。

‘葛师志趣方正,学规谨严,小儿等畏之如神明’中的‘葛师’指的是另一位老师,‘志趣方正’表示他的志向端正,‘学规谨严’则表示他教学有方。

‘此二者,皆余所深慰,虽愁闷之际,足以自宽解者也’表明曾国藩对这两位老师的到来感到非常欣慰,即使在愁闷的时候,也能给他们带来安慰。

‘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中的‘声闻之美’指的是名声的美丽,‘可恃而不可恃’则表示名声虽然可以依靠,但也不可过分依赖。

‘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中的‘清望’指的是清誉,‘虚誉’则表示虚假的名声。

‘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这一段,曾国藩告诫弟弟,开始做得好并不代表最终会做得好,一旦声誉受损,就会引起人们的怀疑。

‘目下义名望正降,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中的‘义名望’指的是正义的名声,‘力持不懈’则表示要持续努力。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一旦被贼冲突,不克抵敌,或致小挫,则今望隳于一朝’这一段,曾国藩强调了军事行动中战斗能力的重要性,并告诫弟弟要时刻保持警惕。

‘故探骊之法,以善战为得珠,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三义’中的‘探骊之法’指的是寻找宝珠的方法,‘得珠’则表示取得胜利,‘能爱民’和‘能和协上下官绅’则分别表示关爱百姓和协调各方关系。

‘愿吾弟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则不特为兄补救前非,亦可为吾父增光泉壤矣’中的‘兢兢业业’表示勤奋谨慎,‘增光泉壤’则表示为家族增光。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昔’这一段,曾国藩鼓励弟弟要勇于挑战自己,不要因为身体虚弱而过于保守。

‘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中的‘智慧愈苦而愈明’表示通过努力和挑战,智慧会变得更加清晰,‘境遇偶拂’则表示遇到困难。

‘此次军务,如杨彰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这一段,曾国藩提到这次军务中的几位将领都是经过磨炼成长起来的。

‘弟营趁此番识见,力求长进也’中的‘识见’指的是见识,‘力求长进’则表示要努力进步。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中的‘求人自辅’指的是寻求他人的帮助,‘此意’则表示这个意思。

‘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这一段,曾国藩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重视,认为人才非常难得。

‘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才为急’中的‘洎今’指的是现在,‘何可多得’则表示人才非常稀少。

‘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这一段,曾国藩告诫弟弟,不应该因为亲密关系而留住不合适的人才。

‘余自四月来,眼兴较好,近读杜佑通典,每日二卷,薄者三卷’中的‘眼兴较好’表示视力有所恢复,‘杜佑通典’是一部历史书籍。

‘惟目力极劣,余尚足支持’中的‘目力极劣’表示视力非常差,但曾国藩仍然能够坚持阅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6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