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原文
字谕纪泽儿:
余于八月十四日,在湖北起行,
十人日到岳州,
由湘阴宁乡绕道,
于念三日到家,
在腰裹新屋,痛哭吾母,
廿五日至白杨坪老屋,敬谒吾祖星冈公坟墓,
家中老小平安,
地方亦安静,
合境团练,
武艺颇好,
土匪可以无虑。
吾奉父亲大人之命,
于九月十三日,
暂厝吾母于腰裹屋后,
俟将来寻得吉地,
再行迁葬。
家眷在京,
暂时不必出京,
俟长沙事平,
再有信来,
王吉云同年在湖北主考回京,
余交三百计金,
托渠带京,
想近日可到。
余将发各处讣信,
刻尚无暇,
待九月再寄,
京中寄回信,
交湖北常大人处最妥,
岳父岳母,
于廿五日来我家,
身体甚好,
尔可告知母,
余不尽,
涤生手示。
(咸丰二年八月计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译文
字谕纪泽儿:
我在八月十四日从湖北出发,十天后到达岳州,经过湘阴和宁乡绕道,于九月三日回到家,在新建的腰裹屋中,痛哭我的母亲,廿五日前往白杨坪的老屋,恭敬地拜谒了我祖父星冈公的坟墓,家中老少都平安,地方也很安宁,整个地区的团练做得很好,土匪可以不用担心。
我遵照父亲大人的命令,于九月十三日,暂时将母亲的灵柩安放在腰裹屋后,等将来找到好地方,再进行迁葬。家眷们还在京城,暂时不必离开京城,等长沙的事情平息后,再有信来告知。王吉云同年在湖北主持考试后回京,我给了他三百两银子,托他带到京城,估计近日就能到。
我将发送各地的讣告信,现在还没有时间,等到九月再寄出。京城寄回的信,交给湖北的常大人那里最稳妥。岳父岳母于廿五日来到我家,身体很好,你可以告诉母亲。我不再一一详述,涤生亲笔示。
(咸丰二年八月计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注解
字谕:用书面语直接告诉或指示,表示郑重。
纪泽儿:指作者的次子,纪泽。
八月十四日:指农历八月的第十四天。
湖北:指中国湖北省,当时是清朝的一个省份。
岳州:指湖北省岳阳市,古称岳州。
湘阴:指湖南省湘阴县。
宁乡:指湖南省宁乡县。
念三日:念在这里是“第三”的意思,念三日即第三天。
腰裹新屋:指新建的房屋。
痛哭吾母:指非常悲痛地哭泣,以表达对母亲的哀思。
廿五日:指农历的廿五日。
白杨坪老屋:指作者家族的老房子。
敬谒:恭敬地拜见。
吾祖星冈公:指作者的祖父,星冈公是对祖父的尊称。
坟墓:指埋葬死者的地方。
合境团练:指整个地区的居民都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和自卫。
武艺:指武术技艺。
土匪:指盗匪,指那些在乡村地区进行抢劫和掠夺的犯罪分子。
暂厝:指暂时安葬。
吉地:指风水好的地方,适合安葬。
俟:等待。
家眷:指家庭成员。
京:指北京,当时是清朝的都城。
常大人:指常某,大人是尊称,常大人是常某的尊称。
岳父岳母:指作者的岳父和岳母。
涤生:作者的自称,涤生是作者曾国藩的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晚清时期,作者在信中对家中事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家庭情感。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字谕纪泽儿:
此句以‘字谕’开头,表明这是一封家书,作者以长辈的身份对儿子纪泽进行告知。‘字谕’一词在古代书信中常用,表示郑重其事。
余于八月十四日,在湖北起行,
作者在信中提到自己的出行时间,这是对个人行踪的记录,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时间背景。
十人日到岳州,由湘阴宁乡绕道,
这里描述了作者从湖北到岳州的路线,通过‘十人日’和‘绕道’等词语,展现了古代交通的艰辛和复杂。
于念三日到家,在腰裹新屋,痛哭吾母,
作者到达家中后,首先表达了对母亲的哀悼之情,‘腰裹新屋’和‘痛哭’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廿五日至白杨坪老屋,敬谒吾祖星冈公坟墓,
作者在信中提到自己前往祖坟祭拜,这是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继承,‘敬谒’一词体现了对祖先的敬意。
家中老小平安,地方亦安静,合境团练,武艺颇好,土匪可以无虑。
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对家庭和地方的安宁感到欣慰,‘合境团练’和‘武艺颇好’等词语,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治安状况。
吾奉父亲大人之命,于九月十三日,暂厝吾母于腰裹屋后,俟将来寻得吉地,再行迁葬。
作者遵从父亲之命,将母亲暂时安葬,并计划将来寻找吉地迁葬,这体现了家族的传承和对母亲的后事安排。
家眷在京,暂时不必出京,俟长沙事平,再有信来。
作者告知家眷暂不需前往湖北,等待长沙局势稳定后再做安排,这体现了对家人的关心和对时局的敏感。
王吉云同年在湖北主考回京,余交三百计金,托渠带京,想近日可到。
这里提到了作者托付王吉云带回京城的财物,这是对朋友和同窗的信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交往方式。
余将发各处讣信,刻尚无暇,待九月再寄。
作者表示将发送讣告,但目前尚无时间,计划在九月再寄出,这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事务的周密安排。
京中寄回信,交湖北常大人处最妥。
作者建议京中寄回的信件交给湖北的常大人,这体现了对地方官员的信任和对信件安全的考虑。
岳父岳母,于廿五日来我家,身体甚好,尔可告知母,余不尽,涤生手示。
最后,作者提到了岳父岳母的到来,并对家人表示关心,‘余不尽’表明信中未尽事宜,‘涤生手示’则是作者落款的方式。整封信以亲切、真挚的情感贯穿始终,展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