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二月有折差到京,余因眼蒙,故未写信,三月初三,接到正月付四所发家信,无事不详悉,欣喜之至!
此次眼尚微红,不敢多作字,故未另禀堂上,一切详此书中,烦弟等代禀告焉,去年所寄,余有分债亲族之意,厥后屡次信问,总未详明示悉,顷奉父亲示谕云:“皆已周到,酌量减半。”
然以余所闻,亦有过于半者,亦有不及一半者,下次信来,务求九弟开一单告我为幸!
受恬之钱,既专使去取,余又有京信去,想必可以取回,则可以还江岷山东海之项矣,氓山东海之银,本有利息,余拟送他高丽参共半斤,挂屏对联各一付,或者可少减利钱,待公车归时带回。
父亲手谕,要寄百两回家,亦待公车带回,有此一项,则可以还率五之钱矣,率五想已到家,渠是好体面之人,不合责备他,惟以体面待他,渠亦自然学好。
兰姊买田,可喜之至!惟与人同居,小事要看松些,不可在讨人恼。
欧阳牧云要与我重订婚姻,我非不愿,但渠与其妹是同胞所生,兄妹之子女,犹然骨肉也,古者婚姻之道,所以厚别也,故同姓不婚,中表为婚,此俗礼之大失,譬如嫁女而号泣,奠礼而三献,丧事而用乐,此皆俗礼之失,孝辈不可不力辨之,四弟以此义告牧云,吾徐当作信复告也。
罗芸皋于二月十八日到京,路上备尝辛苦,为从来迸京者所未有,地廿七日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补行复试,所带小菜布匹茶叶,俱已收到,但不知付物甚多,何以并无家信?
四弟去年所寄诗,已圈批寄还,不知收到否?汪觉庵师寿文,大约在八月前付到。五十已纳征礼忧,可贺可贺!朱家气象甚好,但劝其少学官款,我家亦然,啸山接到咨文,上有祖母已殁字样,甚为哀痛,归思极迫,余再三劝解,场后即来余寓同住,我家共住三人,郭二于二月初八日到京,复试二等第八。
树堂榜后要南归,将来择师尚未定。
六弟信中言功课在廉让之间,引语殊不可解,所需书籍,惟《子史精化》家中现有,准托公车带归,《汉魏六朝百三家》,京城甚贵,余已托人在扬州买,尚未接到。
《稗海》及《绥寇纪略》亦贵,且寄此书与人,则帮人车价,因此书尚非吾弟所宜急务者,故不买寄,元明名古文,尚无选本,近来邵蕙西已选元文,渠劝我选明文,我因无暇,尚未选,古文选本,惟姚姬传先生所选本最好,吾近来圈过一遍,可于公车带回,六弟用墨笔加圈一遍可也。
九弟诗大进,读之为之距跃三日,即和四章寄回,树堂筠仙意城三君,皆各有和章,诗之为道,各人门径不同,难执一已成见以概论,吾前教四弟学袁简斋,以四弟笔情与袁相近也,今观九弟笔情,则与元遗山相近,吾教诸弟学诗无别法,但须看一家之专集,不可读选本,以汨没性灵,至要至要!
吾于五七古学社韩,五六律学杜,此二家无一字不细看,外此则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此三家,亦无一字不着,五家之外;则用功浅矣,我之门径如此,诸弟或从我行,或别寻门径随人性之所近而为之可耳,余近来事极紊,然无日不着书,今年已批韩诗一部,正月十八批毕,现在批史记三之二,大约四月可批完。
诸弟所看书,望详示,邻里有事,京望示知,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译文
四位弟弟们好:
二月时有人送信到京城,因为我的眼睛模糊,所以没有写信,三月初三,收到了正月时付四所发的家信,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一切都详细知道了,非常高兴!这次我的眼睛还是有些红,不敢多写字,所以没有另外告诉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详细写在这封信里,麻烦弟弟们代为禀告。
去年寄出去的钱,我有分给债亲族的意思,后来多次写信询问,都没有详细说明,最近父亲指示说:‘都已经周到,酌量减半。’但是据我所知,有的超过了半数,有的不足一半,下次来信时,务必让九弟开一张清单告诉我,这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
受恬之钱,已经派人去取了,我又有京信去,想必可以取回,那么就可以还江岷山东海的钱了。山东海的银两原本有利息,我打算送他半斤高丽参,一副挂屏和对联,或许可以稍微减少一些利息,等公车回来时带回。
父亲的手谕要寄回家的百两银子,也等公车回来时带回,有了这一项,就可以还率五的钱了。率五应该已经到家了,他是个爱面子的人,不应该责备他,只应该以体面对待他,他也会自然地学好。
兰姐买田,非常令人高兴!只是与人同居,小事要看开一些,不要引起别人的烦恼。
欧阳牧云想要与我重订婚姻,我并不反对,但他和他的妹妹是同胞所生,兄妹的孩子,仍然是骨肉,古代的婚姻之道,是为了厚别,所以同姓不婚,中表为婚,这是俗礼的大失,比如嫁女时哭泣,奠礼时三献,丧事时用乐,这些都是俗礼的失礼,孝顺的子孙不能不努力分辨这一点,四弟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牧云,我会慢慢写信回复。
罗芸皋在二月十八日到京城,路上经历了很大的辛苦,是从来没有人经历过的,二月廿七日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补行复试,带去的小菜、布匹、茶叶都已经收到,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东西,却没有家信?四弟去年寄来的诗,已经圈批寄回,不知道收到没有?汪觉庵师的寿文,大约在八月前寄到。
五十已经纳征礼,值得祝贺!朱家的气象很好,但劝他们少学官款,我们家也是这样,啸山接到咨文,上面有祖母已故的字样,非常悲痛,回家的心情非常迫切,我多次劝解,考试结束后就到我的住处一起住,我们家一共住三个人,郭二在二月初八日到京城,复试是二等第八。
树堂在榜后要南归,将来选择师傅的事情还没有确定。
六弟的信中提到功课在廉让之间,引语很难理解,需要的书籍,《子史精化》家里已经有了,我会托公车带回去,《汉魏六朝百三家》在京城很贵,我已经托人在扬州买了,还没有接到。《稗海》和《绥寇纪略》也很贵,而且寄书给人,还要帮人车费,因此这本书不是你弟弟们急需的,所以没有买寄,元明名古文,还没有选本,最近邵蕙西已经选了元文,他劝我选明文,因为我没有时间,还没有选,古文选本,只有姚姬传先生所选的最好,我最近已经圈阅过一遍,可以托公车带回去,六弟可以用墨笔再圈阅一遍。
九弟的诗进步很大,读起来令人兴奋,连续三天都跳了起来,就写了四章寄回去,树堂、筠仙、城三君,都各有和诗,诗的路子各不相同,难以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来概括,我之前教四弟学袁简斋,因为四弟的笔触与袁相近,现在看九弟的笔触,则与元遗山相近,我教弟弟们学诗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要看一家之专集,不要读选本,以免淹没了自己的灵性,非常重要!
我在五七古学社学习韩愈,五六律学习杜甫,这两家,没有一个字不仔细看,除此之外,古诗学习苏轼和黄庭坚,律诗学习李商隐,这三家,也没有一个字不仔细看,五家之外,我就学得浅了,我的学习路子就是这样,弟弟们可以跟我走这条路,也可以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路子,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
我最近事情很多,但是没有一天不读书,今年已经批阅了韩愈的诗集一部,正月十八日批阅完毕,现在正在批阅《史记》的后半部分,大约四月可以批阅完毕。弟弟们所看的书,希望详细告诉我,邻里有事,京城的情况也请告知,国藩手书。(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注解
折差:古代官府中传递公文、信件等的使者。
眼蒙:眼睛看不清,视力模糊。
禀告:向上级或长辈报告情况。
分债亲族:将债务分摊给亲戚。
厥后:之后,后来。
示谕:上级或长辈的指示。
公车:古代官府用于传递公文的车。
率五:人名。
体面:面子,尊严。
中表:姑表或姨表亲。
俗礼:民间习俗的礼仪。
迸京:前往京城。
小菜:指各种蔬菜。
布匹:布料。
茶叶:茶。
子史精化:书籍名,指对子书和史书的精辟化研究。
汉魏六朝百三家:书籍名,指汉魏六朝时期的百家名士。
稗海:书籍名,指记载各种杂事的书籍。
绥寇纪略:书籍名,指记载平定盗寇的史实。
元明名古文:指元明时期的著名古文。
姚姬传:人名,即姚鼐,清代文学家。
韩:指唐代诗人韩愈。
杜:指唐代诗人杜甫。
苏黄:指宋代诗人苏轼和黄庭坚。
义山:指唐代诗人李商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评注
四位老弟足下:此句以谦逊的语气开头,表达了写信人对四位弟弟的尊重和亲切。
二月有折差到京,余因眼蒙,故未写信,三月初三,接到正月付四所发家信,无事不详悉,欣喜之至!
此段描述了写信人因视力不佳而未能及时写信,但收到弟弟的家信后感到非常高兴,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系。
此次眼尚微红,不敢多作字,故未另禀堂上,一切详此书中,烦弟等代禀告焉,去年所寄,余有分债亲族之意,厥后屡次信问,总未详明示悉,顷奉父亲示谕云:“皆已周到,酌量减半。”
此处写信人说明了未能及时写信的原因,并告知弟弟们家中的债务情况,以及父亲的指示,展现了家庭内部的财务管理和决策。
受恬之钱,既专使去取,余又有京信去,想必可以取回,则可以还江岷山东海之项矣,氓山东海之银,本有利息,余拟送他高丽参共半斤,挂屏对联各一付,或者可少减利钱,待公车归时带回。
此段提到了写信人计划用钱偿还债务,并希望通过赠送礼物来减少利息,体现了写信人的节俭和智慧。
父亲手谕,要寄百两回家,亦待公车带回,有此一项,则可以还率五之钱矣,率五想已到家,渠是好体面之人,不合责备他,惟以体面待他,渠亦自然学好。
此处写信人传达了父亲的要求,并表达了对家人的关爱和期望。
兰姊买田,可喜之至!惟与人同居,小事要看松些,不可在讨人恼。
这段话表达了对姐姐购地的喜悦,同时也提醒家人在与人相处时要宽容。
欧阳牧云要与我重订婚姻,我非不愿,但渠与其妹是同胞所生,兄妹之子女,犹然骨肉也,古者婚姻之道,所以厚别也,故同姓不婚,中表为婚,此俗礼之大失,譬如嫁女而号泣,奠礼而三献,丧事而用乐,此皆俗礼之失,孝辈不可不力辨之,四弟以此义告牧云,吾徐当作信复告也。
此段讨论了婚姻和家庭伦理的问题,写信人表达了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尊重和批判。
罗芸皋于二月十八日到京,路上备尝辛苦,为从来迸京者所未有,地廿七日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补行复试,所带小菜布匹茶叶,俱已收到,但不知付物甚多,何以并无家信?四弟去年所寄诗,已圈批寄还,不知收到否?汪觉庵师寿文,大约在八月前付到。
此段描述了罗芸皋的经历,并询问家信和诗稿的情况,体现了写信人对家人的关心。
五十已纳征礼忧,可贺可贺!朱家气象甚好,但劝其少学官款,我家亦然,啸山接到咨文,上有祖母已殁字样,甚为哀痛,归思极迫,余再三劝解,场后即来余寓同住,我家共住三人,郭二于二月初八日到京,复试二等第八。
此段涉及家庭成员的近况,包括纳征礼、家族状况和祖母去世的消息,体现了写信人对家人的关怀。
树堂榜后要南归,将来择师尚未定。
此处提到了树堂南归的计划和择师的未定,反映了写信人对家人的未来生活的关心。
六弟信中言功课在廉让之间,引语殊不可解,所需书籍,惟《子史精化》家中现有,准托公车带归,《汉魏六朝百三家》,京城甚贵,余已托人在扬州买,尚未接到。
此段讨论了六弟的学习情况和书籍需求,写信人表示会尽力满足。
《稗海》及《绥寇纪略》亦贵,且寄此书与人,则帮人车价,因此书尚非吾弟所宜急务者,故不买寄,元明名古文,尚无选本,近来邵蕙西已选元文,渠劝我选明文,我因无暇,尚未选,古文选本,惟姚姬传先生所选本最好,吾近来圈过一遍,可于公车带回,六弟用墨笔加圈一遍可也。
此处详细说明了书籍的购买和选择,体现了写信人对学术的严谨态度。
九弟诗大进,读之为之距跃三日,即和四章寄回,树堂筠仙意城三君,皆各有和章,诗之为道,各人门径不同,难执一已成见以概论,吾前教四弟学袁简斋,以四弟笔情与袁相近也,今观九弟笔情,则与元遗山相近,吾教诸弟学诗无别法,但须看一家之专集,不可读选本,以汨没性灵,至要至要!
此段评价了九弟的诗歌进步,并分享了学诗的经验和方法,体现了写信人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吾于五七古学社韩,五六律学杜,此二家无一字不细看,外此则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此三家,亦无一字不着,五家之外;则用功浅矣,我之门径如此,诸弟或从我行,或别寻门径随人性之所近而为之可耳,余近来事极紊,然无日不着书,今年已批韩诗一部,正月十八批毕,现在批史记三之二,大约四月可批完。
此段介绍了写信人自己的学术追求和阅读计划,体现了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
诸弟所看书,望详示,邻里有事,京望示知,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最后,写信人呼吁弟弟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情况,并告知邻里的事情,最后以自己的名字和日期结束信件,体现了写信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