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一日安五来营,寄一家信,谅已收到,
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
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
礼所称“无文不行”也,
作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
近来大悟前非,弟在外办事,宜随时斟酌也。
闻我水师粮台,银两尚有赢余,
弟营此时不闹银用,不必往解,
若绅民中实在流离困苦者,亦可随便周济,
兄往日在营,艰苦异常,
当初不能放手作一事,
至今追憾,
若弟有宜周济之处,水师粮台,尚可解银二千两前往,
应酬亦须放手办,
在绅士百姓身上,尤宜放手也。
(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译文
沅甫九弟您好:
十一日,安五来到军营,带去了一家人的信,相信您已经收到了。治理军队总需要脚踏实地,勤勉地处理每一件小事,这样才能够每天都有所成就。与人交往,如果没有真诚的心意,就不足以感动别人。然而,仅仅有真诚的心意,如果没有适当的文采来加以修饰,那么真诚的心意也就无法充分表达出来,这就是礼节中所说的‘没有文采就无法行得通’。我一生都不讲求文采,到处行走都不受欢迎,最近才深刻认识到以前的错误,弟弟在外面办事,应该随时考虑这些。
听说我们水师的粮台还有盈余的银两,弟弟的营地现在不需要闹着用银两,不必去解银。如果绅民中有实在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的人,也可以随意救济。我过去在军营里,生活异常艰苦,当初不能放手做任何一件事,至今还感到遗憾。如果弟弟有需要救济的地方,水师粮台还可以解银两千两送过去,应酬的事情也应当放手去办,对于绅士和百姓,更应该大方一些。
(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注解
沅甫九弟:指作者的弟弟,即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
左右:古代书信中称呼对方的一种敬辞,相当于现代的‘您’。
安五来营:安五可能是指某位将领或士兵,来营指的是来军队营地。
一家信:指给家人的信。
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不浮夸,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品德。
克勤小物:指勤勉于小事,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晋接周旋:指与人交往应酬。
真意:指真诚的心意。
文饰:指修饰,文采,这里指用文辞修饰。
礼所称‘无文不行’:出自《礼记》,意指没有文采的礼仪是不完整的。
生平不讲文饰:指作者自己一生不注重文采修饰。
水师粮台:指水军粮草供应的机构。
赢余:指盈余,即收入超过支出。
绅民:指地方上的绅士和民众。
流离困苦:指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追憾:指后悔。
周济:指救济,帮助。
应酬:指交际应酬,处理人际关系。
放手办:指大胆处理,不拘泥于小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评注
此段文字出自晚清时期,为咸丰帝写给其弟沅甫的一封家书。信中内容涉及军事管理、人际交往、文饰与真诚以及家庭经济等多方面,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位帝王对军事、政治、人性和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
首先,咸丰帝强调‘脚踏实地,克勤小物’的治军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务实精神,强调军队管理者应从点滴做起,注重细节,这样才能逐步积累成果,最终取得成功。这不仅是军事管理的智慧,也是人生哲学的体现。
其次,信中提到‘真意’与‘文饰’的关系。咸丰帝认为,与人交往应真诚相待,但仅有真诚还不够,还需要恰当的文饰来传达这种真诚,使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这里的‘文饰’并非指虚假的装饰,而是指适当的言辞和举止,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再者,咸丰帝在信中提到‘无文不行’的观点,这是对传统礼仪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际关系的基石。咸丰帝的这一观点,既是对礼仪的尊重,也是对人际交往的深刻认识。
此外,信中还涉及到家庭经济问题。咸丰帝提到水师粮台银两尚有赢余,表示不必往解,而是可以用来周济绅民中流离困苦者。这体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以及对家庭经济管理的智慧。
最后,咸丰帝在信中表达了对过去未能放手办事的遗憾,以及对弟弟在外办事时的期望。这反映了作者对家庭责任和亲情关系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弟弟的关爱和期望。
总体而言,这封家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既有对军事、政治、人性和家国情怀的思考,也有对家庭经济和亲情关系的关注。它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篇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散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