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四日胡二等归,我弟初七夜信,具悉一切,初五日城贼猛扑,凭壕对击,坚忍不出,最为合拍。
凡扑人之壕,扑人之墙,朴者客也,应者,主也,我若越壕而应之,则是反主为客,所谓致人于人者也,我不越壕,则我常为主,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也,稳守稳打,彼自意与萦然;峙衡好越濠击贼,吾常不以为然,凡此等悉心推求,皆有一定之理。
迪庵善战,其得雇在不轻进不轻退六字,弟以类求之可也。
洋船至上海天津,亦系恫喝之常态,彼所长者,船炮也,其所短者路极远,人极少,若办便得宜,终不足患,报销奏稿,及户部复奏,当日即缄致诸公,沅弟来书之意,将来不开局时,拟即在湖口之次,盖银钱所张小山魏召亭李复生诸公,多年亲友,该所现存银万余两,即可为开局用费,及部中使费,六君子不必皆到此局,但得伯符小泉,二人入场,可了办,若六弟在浔较久,则可至局中旋也,至户部承书说定费资。
目下筠仙在京,以可办理,将来胡莲舫进京,主料可帮助,筠仙顷有书来,言弟名远震京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弟须慎之又慎,兹将原书,抄送一阅。
家中四宅,大小平安,兄夜来渐能成寐,先大父先太夫人,尚未有祭祀之费,温弟临行,银百两,余以刘国斌之赠,亦捐银百两,弟可设法捐赀否?四弟季弟则以弟昨寄之银两,提百金为二人捐款,合之当业处,每年可得谷六七十石,起祠堂,树墓表,尚属易办,吾精力日衰,心好古文,吾知其而不能多用,日内思为三代考妣作三墓表,虑不克工,亦尚惮于动手也。
先考妣祠宇,若不能另起,或另买一宅作住屋,即以腰裹新宅为祠,亦无不可,其天家赐物,及宗祭器等,概藏于祠堂,庶有所归宿,将来京中运回之书籍,及家中先后置书,亦贮于祠中。
吾生平不善收拾,为咎甚巨,所有诸物,随手散去,至今追悔不已,然趁此收拾,亦尚有可为,弟收拾佳物,较善于诸昆从,后益当细心检点,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咸丰八年四月十七日)赀:通“资”。资财,钱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译文
沅甫九弟,你好:
十四日胡二等人回来,我收到你初七晚上的信,详细了解了所有情况。初五日城里的敌军猛攻,我们凭借壕沟进行反击,坚韧不拔,没有轻易出击,这非常符合战术。凡是攻击别人的壕沟和墙壁,进攻的一方是客人,防守的一方是主人。如果我越过壕沟去应战,那就变成了客人反过来攻击主人,这就是所谓的‘让人陷入困境’。我不越过壕沟,那就始终是主人,这就是所谓的‘让人而不被人所制’。稳守阵地,敌人自然就会感到困扰。峙衡喜欢越过壕沟攻击敌人,我常常不认同这种做法。这些都需要仔细思考,都有一定的道理。迪庵擅长战斗,他成功的秘诀在于‘不轻易进攻,不轻易撤退’这六个字,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寻找他的优点。
洋船到达上海和天津,也只是吓唬人的常态。他们的长处是船和炮,短处是路途遥远,人手少。如果处理得当,最终不会成为大问题。关于报销的奏稿和户部的回复,我当天就密封好寄给了大家。沅弟来信的意思是,将来不开局时,打算在湖口停留,召集银钱所的张小山、魏召亭、李复生等多年好友,他们手头有上万两银子,可以用来开局和部中的费用。六位君子不必都来这个局,只要有伯符和小泉两位在场,事情就可以搞定。如果六弟在浔州停留时间较长,也可以随时来局中。至于户部承书说的费用问题,目前筠仙在京城,可以处理这些事情。将来胡莲舫进京,预计也会给予帮助。筠仙最近来信说,你的名声在京城很远,但实际可能难以匹配,你必须非常谨慎。现在我把原信抄送给你看看。
家中四宅,大小平安,我昨晚渐渐能入睡了。先父和先母还没有祭祀的费用,温弟临行前,我给了他一百两银子,我自己也捐了一百两。你可以设法筹集资金吗?四弟和季弟可以用我昨天寄去的银两,每人取出百两作为捐款,加上当铺的谷子,每年可以收获六七十石,修建祠堂,树立墓碑,应该很容易解决。我的精力日渐衰退,虽然喜欢古文,但我知道自己不能过多使用。日内我想为三代祖先写三篇墓志铭,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也有些害怕动手。
先父和先母的祠堂,如果不能另建,或者可以买一栋房子作为住处,就用新宅的腰包作为祠堂,也是可以的。那些天家的赐物和宗族祭祀用的器物,都放在祠堂里,这样才有所归宿。将来从京城运回的书籍,以及家中陆续购置的书籍,也都储藏在祠堂中。我一生不擅长整理,为此犯了很多错误,现在追悔莫及。但趁此机会整理,还有一些可以做的。你整理贵重物品的能力,比我们其他兄弟都要好,以后更要细心检查,有用的东西不宜丢弃。
(咸丰八年四月十七日)资:通‘资’。资财,钱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注解
沅甫九弟:指作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九弟是他在家中的排行。
胡二等:指胡二等,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或者是一个团队的名称。
城贼:指攻城的敌人。
凭壕对击:指在壕沟旁边进行战斗。
朴者客也,应者,主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在战斗中,主动进攻的一方是客人,被动应战的一方是主人。
致人于人者也,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也:这句话也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不主动攻击敌人,而是引导敌人来攻击自己。
峙衡:指一个人名,具体身份不明。
迪庵:指一个人名,具体身份不明。
洋船:指外国船只。
天津: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
恫喝:恐吓,威胁。
报销奏稿:向上级报告开支和费用的文件。
户部:清朝的一个政府部门,负责财政事务。
缄致:密封发送。
湖口: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地名。
银钱所张小山魏召亭李复生诸公:可能是指一些人的名字或者是一个团队的名称。
伯符小泉:指两个人的名字,具体身份不明。
费资:费用。
筠仙:指一个人名,具体身份不明。
胡莲舫:指一个人名,具体身份不明。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意思是虽然名声很大,但实际上很难达到这个名声。
先大父先太夫人:指作者的祖父和祖母。
祭祀之费:祭祀的费用。
刘国斌:指一个人的名字,具体身份不明。
捐赀:捐款。
提百金:拿出一百两银子。
当业处:指作者的产业。
谷:谷物,粮食。
祠堂:供奉祖先的场所。
墓表:墓碑上的文字。
腰裹新宅:指作者的新住宅。
天家赐物:指皇帝赐予的物品。
宗祭器:宗族祭祀用的器物。
诸昆从:指作者的兄弟们。
赀:通“资”,资财,钱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晚清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书信。从文学角度来看,此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沅甫九弟左右:’这开头简洁明了,直接点明写信对象,体现了曾国藩对弟弟的亲切和尊重。
‘十四日胡二等归,我弟初七夜信,具悉一切,初五日城贼猛扑,凭壕对击,坚忍不出,最为合拍。’此句描绘了当时战场的紧张气氛,‘凭壕对击’和‘坚忍不出’等词语,展现了曾国藩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士兵的赞扬。
‘凡扑人之壕,扑人之墙,朴者客也,应者,主也,我若越壕而应之,则是反主为客,所谓致人于人者也,我不越壕,则我常为主,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也,稳守稳打,彼自意与萦然;峙衡好越濠击贼,吾常不以为然,凡此等悉心推求,皆有一定之理。’这段话是曾国藩对军事策略的深刻阐述,他强调‘稳守稳打’,主张以静制动,不轻易出击,体现了其军事才能和智慧。
‘迪庵善战,其得雇在不轻进不轻退六字,弟以类求之可也。’这里曾国藩对部下迪庵的赞扬,同时也教导弟弟要学习迪庵的战术。
‘洋船至上海天津,亦系恫喝之常态,彼所长者,船炮也,其所短者路极远,人极少,若办便得宜,终不足患,报销奏稿,及户部复奏,当日即缄致诸公,沅弟来书之意,将来不开局时,拟即在湖口之次,盖银钱所张小山魏召亭李复生诸公,多年亲友,该所现存银万余两,即可为开局用费,及部中使费,六君子不必皆到此局,但得伯符小泉,二人入场,可了办,若六弟在浔较久,则可至局中旋也,至户部承书说定费资。’此段话反映了曾国藩对国际形势的洞察,以及对国家财政的考虑。
‘目下筠仙在京,以可办理,将来胡莲舫进京,主料可帮助,筠仙顷有书来,言弟名远震京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弟须慎之又慎,兹将原书,抄送一阅。’这段话展现了曾国藩对弟弟名声的担忧,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家中四宅,大小平安,兄夜来渐能成寐,先大父先太夫人,尚未有祭祀之费,温弟临行,银百两,余以刘国斌之赠,亦捐银百两,弟可设法捐赀否?’这段话体现了曾国藩对家人的关心,以及对弟弟的期望。
‘四弟季弟则以弟昨寄之银两,提百金为二人捐款,合之当业处,每年可得谷六七十石,起祠堂,树墓表,尚属易办,吾精力日衰,心好古文,吾知其而不能多用,日内思为三代考妣作三墓表,虑不克工,亦尚惮于动手也。’此段话反映了曾国藩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身精力的担忧。
‘先考妣祠宇,若不能另起,或另买一宅作住屋,即以腰裹新宅为祠,亦无不可,其天家赐物,及宗祭器等,概藏于祠堂,庶有所归宿,将来京中运回之书籍,及家中先后置书,亦贮于祠中。’这段话体现了曾国藩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家族传承的考虑。
‘吾生平不善收拾,为咎甚巨,所有诸物,随手散去,至今追悔不已,然趁此收拾,亦尚有可为,弟收拾佳物,较善于诸昆从,后益当细心检点,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这段话反映了曾国藩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弟弟的教诲。
‘(咸丰八年四月十七日)赀:通“资”。资财,钱财。’此句是对文中‘赀’字的解释,体现了古文中的注释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