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原文
孙男国藩跪禀
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六月初五日,接家信一封,系四弟初十日在省城发,得悉一切,不胜欣慰!
孙国藩日内身体平安,国荃于什日微受暑热,服药一帖,次日即愈。
初三日复患腹泻,服药二帖,即愈,曾孙甲三于廿三日腹泻不止,比请郑小珊诊治,次日添请吴竹如,皆云系脾虚而并受暑气,三日内服药六贴,亦无大效,廿六日添请本京王医,专服凉药渐次平复。
初一二两日未吃药,刻下病已好,惟脾元尚亏,体尚未复。
孙等自知细心调现,观其行走如常,饮食如常,不吃药即可复体,堂上不必挂念。
长孙妇身体亦好,婢仆如旧。
同乡梅霖生病,于五月中旬,日日加重,十八日上床,廿五日子时仙逝。
胡云阁先生亦同日同时同刻仙逝。
梅霖生身后一切事宜,系陈岱云黎樾乔与孙三人料理。
戊戌同年,赙仪共五百两,吴甄甫夫子(戊戌总裁)进京,赙赠百两,将来一概,共可张罗千余金。
计京中用费,及灵枢回南途费,不过用四百金,其余尚可周恤遗孤。
自五月下旬以至六月初,诸事殷繁,孙荃亦未得读书。
六月前寄文来京,尚有三篇,孙未暇改。
广东事已成功,由军功升官及戴花蓝翎者,共二百余人,将上谕抄回前半节,其后半载升官人名,未及全抄,昨接家信,始知楚善八叔竹山湾田,已于去冬归祖父大人承买,八叔之家稍安,而我家更窘迫,不知祖父如何周停?
去冬今年,如何设法?望于家信内详示。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大约冬初即须借账,不能务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
余容续禀,即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孙跪禀。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译文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六月初五日,接家信一封,系四弟初十日在省城发,得悉一切,不胜欣慰!
我得知家中一切安好,感到非常高兴。我本人近日身体平安,国荃在什日稍微中暑,吃了一剂药,第二天就痊愈了。初三日又患腹泻,吃了两剂药,也很快好了。曾孙甲三在廿三日腹泻不止,我去请了郑小珊医生诊治,第二天又请了吴竹如医生,他们都说是因为脾胃虚弱并且受暑气,三天内我给他吃了六剂药,也没有太大效果。廿六日又请了本京的王医生,专门服用凉药,逐渐恢复。初一二两日没有吃药,现在病已经好了,只是脾胃元气还有亏损,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我们自知要细心调理,看他走路和饮食都像平常一样,不吃药也能恢复身体,家里不必担心。
长孙妇的身体也好,仆人也都如往常。
同乡梅霖生病,五月中旬开始,病情日益加重,十八日卧床不起,廿五日子时去世。胡云阁先生也在同一天、同一时间去世。梅霖生去世后的所有事宜,由陈岱云、黎樾乔和我三人处理。戊戌年同年的赙仪共有五百两,吴甄甫夫子(戊戌年的总裁)进京时,赙赠了一百两,将来总共可以筹集一千多两银子。计算在京中的费用,以及灵柩回南的费用,大约只需要四百两,其余的还可以用来周济他的遗孤。
从五月下旬到六月初,事情非常繁忙,孙荃也没有时间读书。六月前寄来的文章还有三篇,我没有时间修改。广东的事情已经成功,有二百多人因为军功升官或佩戴花翎,我将上谕的前半部分抄回来了,后半部分升官的人名还没有全部抄完,昨天接到家信,才知道楚善八叔竹山湾的田地,在去年冬天被祖父大人承买了,八叔的家境稍微安定,但我们家更加困难,不知道祖父如何安排?去年冬天到今年,有什么办法?希望在家信中详细说明。
我们在京中,没有其他生计,大约到冬天初就要借钱了,不能依靠赚钱寄回家,感到非常惭愧和害怕!其他的事情稍后再禀告,现在就禀告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孙跪禀。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注解
孙男国藩跪禀:孙男,指国藩自称,古代书信中自称的一种谦称。跪禀,表示尊敬地跪着禀报,是古代书信中的一种敬辞。
祖父大人:祖父大人,对祖父的尊称,表示尊敬。
万福金安:万福金安,古代书信中祝福语,表示祝福对方身体健康、幸福安康。
省城:省城,指省份的省会城市,此处指国藩的家乡所在地的省会。
欣慰:欣慰,感到高兴和满意。
微受暑热:微受暑热,轻微地受到暑热的侵袭。
腹泻:腹泻,指肠道功能紊乱,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服药:服药,指服用药物。
帖:帖,古代计量单位,一帖药通常指一剂药。
曾孙甲三:曾孙甲三,指国藩的孙子甲三。
郑小珊:郑小珊,可能是指一位医生或医者。
吴竹如:吴竹如,可能是指另一位医生或医者。
脾虚:脾虚,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虚弱。
暑气:暑气,指夏季的热气。
凉药:凉药,指具有清热、解暑等作用的药物。
体尚未复:体尚未复,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
细心调现:细心调现,细心调理身体。
婢仆如旧:婢仆如旧,家里的仆人如以前一样。
梅霖生病:梅霖生病,指同乡梅霖生病。
仙逝:仙逝,指人去世,古代书信中的一种委婉说法。
赙仪:赙仪,古代指对死者家属的慰问金。
戊戌同年:戊戌同年,指与国藩同年的科举考试中式者。
赙赠:赙赠,指赠予赙仪。
灵枢:灵枢,指死者的棺材。
周恤:周恤,指周济、照顾。
生计:生计,指生活来源。
仰事之资:仰事之资,指依靠别人资助的生活费用。
愧悚:愧悚,感到惭愧和害怕。
上谕:上谕,指皇帝的诏书。
戴花蓝翎:戴花蓝翎,指官员的一种荣誉标志,花翎为花饰,蓝翎为蓝色羽毛装饰。
楚善八叔竹山湾田:楚善八叔竹山湾田,指国藩的八叔楚善在竹山湾购置的田地。
承买:承买,指继承购买。
周停:周停,指周济、帮助。
去冬今年:去冬今年,指去年冬天到现在。
设法:设法,指想办法、设法解决。
家信:家信,指从家中寄来的信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评注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六月初五日,接家信一封,系四弟初十日在省城发,得悉一切,不胜欣慰!
此句开篇即表达了孙国藩对祖父的尊敬和关心,‘跪禀’二字彰显了其恭敬的态度。‘万福金安’则是古代书信中常见的祝福语,表达了对祖父的吉祥祝福。‘得悉一切,不胜欣慰’则表明孙国藩对家中近况的了解,以及对家人安康的喜悦之情。
孙国藩日内身体平安,国荃于什日微受暑热,服药一帖,次日即愈。
此句简述了国荃的病情及恢复情况,‘微受暑热’和‘服药一帖’体现了对病患的关心和及时的治疗措施。‘次日即愈’则表现了病情的轻微和恢复的迅速。
初三日复患腹泻,服药二帖,即愈,曾孙甲三于廿三日腹泻不止,比请郑小珊诊治,次日添请吴竹如,皆云系脾虚而并受暑气,三日内服药六贴,亦无大效,廿六日添请本京王医,专服凉药渐次平复。
此段详细描述了曾孙甲三的病情和治疗过程,‘腹泻不止’和‘脾虚而并受暑气’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的诊断。‘三日内服药六贴,亦无大效’和‘专服凉药渐次平复’则反映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疗效。
初一二两日未吃药,刻下病已好,惟脾元尚亏,体尚未复。
此句说明了曾孙甲三病情的转归,‘初一二两日未吃药’表明了治疗过程中的犹豫和谨慎,‘脾元尚亏,体尚未复’则体现了中医对病后调理的重视。
孙等自知细心调现,观其行走如常,饮食如常,不吃药即可复体,堂上不必挂念。
此句表达了孙国藩对家人的安慰和信心,‘自知细心调现’和‘不吃药即可复体’体现了中医的治疗理念和对人体自愈能力的信任。
长孙妇身体亦好,婢仆如旧。
此句简述了家中其他成员的健康状况,‘婢仆如旧’则表明家中的稳定和安宁。
同乡梅霖生病,于五月中旬,日日加重,十八日上床,廿五日子时仙逝。胡云阁先生亦同日同时同刻仙逝。
此段描述了同乡梅霖和胡云阁先生的离世,‘日日加重’和‘仙逝’表现了生命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梅霖生身后一切事宜,系陈岱云黎樾乔与孙三人料理。
此句说明了梅霖身后事宜的处理情况,‘陈岱云黎樾乔与孙三人料理’体现了家族间的互助和团结。
戊戌同年,赙仪共五百两,吴甄甫夫子(戊戌总裁)进京,赙赠百两,将来一概,共可张罗千余金。
此段描述了梅霖去世后的赙仪情况,‘赙仪’是古代对逝者家属的慰问金,‘吴甄甫夫子’则是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计京中用费,及灵枢回南途费,不过用四百金,其余尚可周恤遗孤。
此句说明了赙仪的用途,‘周恤遗孤’体现了对逝者家人的关怀。
自五月下旬以至六月初,诸事殷繁,孙荃亦未得读书。
此句说明了家中事务的繁忙,‘孙荃亦未得读书’则反映了古代家庭中男尊女卑的观念。
六月前寄文来京,尚有三篇,孙未暇改。
此句说明了孙国藩未能及时修改家信中寄来的文章,‘孙未暇改’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谦逊和严谨。
广东事已成功,由军功升官及戴花蓝翎者,共二百余人,将上谕抄回前半节,其后半载升官人名,未及全抄,昨接家信,始知楚善八叔竹山湾田,已于去冬归祖父大人承买,八叔之家稍安,而我家更窘迫,不知祖父如何周停?去冬今年,如何设法?望于家信内详示。
此段描述了广东事务的成功和家中经济状况的变化,‘由军功升官及戴花蓝翎者,共二百余人’体现了古代对军功的重视和奖励。‘八叔之家稍安,而我家更窘迫’则反映了家族间的经济差异和孙国藩的无奈。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大约冬初即须借账,不能务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
此句表达了孙国藩在京生活的困境和对家人的愧疚,‘别无生计’和‘不能务仰事之资寄回’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清贫和无奈。
余容续禀,即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此句表明了孙国藩将继续禀报家中情况,并再次对祖父表达祝福。
孙跪禀。(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此句结尾再次强调了孙国藩的恭敬态度,‘跪禀’和‘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则表明了信件的写作时间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