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男与九弟身体清洁,家妇亦平安,孙男甲三体好,每日吃粥两顿,不吃零星饮食,去冬已能讲话,孙女亦体好,乳食最多,合寓顺适。
今年新正,景象阳和,较去年正月,甚为燠暖。
兹因俞岱青先生南回,付鹿脯一方,以为堂上大人甘旨之需,鹿肉恐难寄远,故薰腊附回,此间现有煎腊肉猪舌猪心腊鱼之类,与家中无异,如有便附物来京,望附茶叶大布而已。
茶叶须托朱尧阶清明时在水丰买,则其价亦廉,茶叶亦好,家中之布,附至此问,为用甚大,但家中费用窘迫,无钱办此耳。
同县李碧峰,若不堪言,男代为张罗,已觅得馆,每月学俸银三两。
在男处将住三月,所费无几,而彼则感激难名,馆地现尚未定,大约可成。
在京一切自知谨慎,即请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译文
儿子国藩跪拜禀告父亲大人,祝您万福金安。我和九弟身体都很干净,家中的妻子也平安,孙子甲三身体很好,每天吃两顿粥,不吃零食,去年冬天就已经会说话了,孙女身体也好,吃的奶和食物最多,我们住的地方都很舒适。今年新年,气候温暖,比去年正月要暖和多了。
现在因为俞岱青先生要南归,他给了我一块鹿肉,作为给家中的长辈享用,但鹿肉恐怕难以长途邮寄,所以我把熏制的腊肉和腊鱼等带回来了,这里现在有的煎腊肉、猪舌、猪心、腊鱼等,和家里没什么两样。如果方便的话,希望您能附上一些东西来北京,只要茶叶和大布就可以了。茶叶最好托朱尧阶在清明时到水丰去买,那样价格也便宜,茶叶也好,家里的布如果附到这里问,用起来很大,但是家里经济紧张,没有钱来办这些。
同县的李碧峰,如果他说得不好,我就代替他安排,我已经为他找到了一个教书的地方,每月的薪水是三两银子。他将在我的住处住上三个月,花费不多,但他感激之情难以言表,现在住的地方还没有确定,但应该可以成行。我在北京的一切都会小心谨慎,请父母亲大人放心,(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注解
男国藩:指曾国藩,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九弟:曾国藩的弟弟,此处指曾国荃。
家妇:指曾国藩的妻子。
孙男甲三:曾国藩的孙子,甲三为其名字。
体好:身体健康。
粥:一种以米或其他谷物熬制的食物。
零星饮食:指零食或非正餐时间的饮食。
去冬:指去年的冬天。
讲话:指孩子开始说话。
孙女:曾国藩的孙女。
乳食:指婴儿的母乳或奶粉。
合寓:指一家人居住的地方。
顺适:生活舒适。
新正:指新年的正月。
景象阳和:指天气温暖和煦。
燠暖:非常温暖。
俞岱青先生:指俞岱青,此处可能是曾国藩的朋友或同乡。
鹿脯:用鹿肉制成的干肉。
堂上大人:指家中长辈,此处指曾国藩的父亲。
甘旨:美味的食物。
薰腊:用烟熏或腌制的方法保存的肉类。
煎腊肉:用煎的方法制作的腊肉。
猪舌猪心腊鱼:用猪舌、猪心和腊鱼等制作的食品。
便附物:方便时附带的物品。
茶叶:一种用于泡茶的植物叶子。
大布:一种粗布,常用于制作衣服。
朱尧阶:可能是人名,此处指卖茶叶的人。
清明: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水丰:可能指一个地名,此处指朱尧阶卖茶叶的地方。
学俸银:指学生或学者所得的薪水。
馆:指学生居住的地方,也指学校。
谨慎:小心,不轻举妄动。
道光二十二年:指清朝道光皇帝在位的第二十二年,即1842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评注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这句话以谦卑的语气开头,体现了古代孝道文化中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谦恭。‘跪禀’这一动作更是对长辈的尊敬和敬畏的体现。
‘男与九弟身体清洁,家妇亦平安,孙男甲三体好,每日吃粥两顿,不吃零星饮食,去冬已能讲话,孙女亦体好,乳食最多,合寓顺适。’这一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睦、重视健康的价值观。
‘今年新正,景象阳和,较去年正月,甚为燠暖。’这里用‘景象阳和’来形容新春的气氛,‘燠暖’则形容天气的温暖,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兹因俞岱青先生南回,付鹿脯一方,以为堂上大人甘旨之需,鹿肉恐难寄远,故薰腊附回,此间现有煎腊肉猪舌猪心腊鱼之类,与家中无异,如有便附物来京,望附茶叶大布而已。’这一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家庭之间的互赠礼物和相互关照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交通运输的困难和食物保存技术的局限性。
‘茶叶须托朱尧阶清明时在水丰买,则其价亦廉,茶叶亦好,家中之布,附至此问,为用甚大,但家中费用窘迫,无钱办此耳。’这里提到‘朱尧阶清明时在水丰买’的茶叶,暗示了古代对茶叶产地和采摘时间的讲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经济状况的实际情况。
‘同县李碧峰,若不堪言,男代为张罗,已觅得馆,每月学俸银三两。在男处将住三月,所费无几,而彼则感激难名,馆地现尚未定,大约可成。’这一段文字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之间的互助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在京一切自知谨慎,即请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结尾的问候语再次强调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同时‘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这一具体日期的标注,体现了古代书信中对时间记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