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原文
男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昨十二月十六日,奉到手谕,知家中百事顺遂,不胜欣幸!
男等在京,身体平安,孙男孙女皆好,现在共用四人,荆七专抱,孙男以春梅事多,不兼顾也,孙男每日清晨,与男同起,即送出外,夜始接归上房,孙女满月有客一席,九弟读书,近有李碧峰同居,较有乐趣,男精神不甚好,不能勤教,亦不督责,每日兄弟笑语欢娱,萧然自乐,而九弟似有进境,兹将昨日裸文原稿呈上。
男今年过年,除用去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银五十两,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今冬乃绝无此项,闻今年家中可尽完旧债,是男在外有负累,而家无负累,此最可喜之事,岱云则南北负累,时常忧贫,然其人忠信笃敬,见信于人,亦无窘迫之时。
同乡京官俞侧青先生告假,拟明年春初出京,男便附鹿肉,托渠带回,杜兰溪周华南皆拟送家眷出京,岱云约男同送家眷,不肯送,渠谋亦中止,彭山屺出京,男为代借五十全,昨已如数付来。
心斋临行时,约送银廿八两至勤七叔处,转交我家,不知能践言否?
嗣后家中信来,四弟、六弟各写数行,能写长信更好,谨禀。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译文
儿子跪拜禀报,父母亲大人,祝您们万福金安。昨天十二月十六日,接到您的手谕,得知家中一切顺利,我非常高兴!我在京城,身体安康,孙子孙女也都很好,现在家里共有四人,荆七专门照顾他们,孙子因为春梅的事情较多,所以不能兼顾,孙子每天早上和我一起起床,就送出去,晚上再接回来。孙女满月时有一桌客人,九弟读书,最近有李碧峰一起住,比较有趣,我的精神状态不太好,不能勤于教导,也不督促责备,每天兄弟之间笑语欢歌,自在快乐,而九弟似乎有所进步,现在将昨天的信件原稿呈上。
今年过年,除了花掉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了五十两银子,前几天期望外面可能有人送炭资,但这个冬天一点也没有收到,听说今年家里可以还清旧债,我在外面虽然有所负担,但家里却没有负担,这是最让人高兴的事情。岱云则南北都有负担,经常担心贫穷,但他为人忠诚诚信,深受他人信任,也没有过手头紧的时候。
同乡京官俞侧青先生请假,打算明年春天初离开京城,我就顺便带鹿肉,托他带回去,杜兰溪和周华南都打算送家眷出京,岱云邀请我一起送家眷,但我没有答应,他们的计划也因此中止,彭山屺离开京城,我帮他借了五十两银子,昨天已经如数还了。心斋临走时,约定送二十八两银子到勤七叔那里,转交给家里,不知道他能不能履行承诺?以后家里来信,四弟、六弟各自写几行字,能写长信更好,特此禀报。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注解
藩:指官员或贵族的子弟,此处可能指男子的身份。
跪禀:古代书信中的一种敬语,表示写信人跪地禀报,表达尊敬之情。
父母亲大人:对父母的尊称,表示尊敬。
万福金安:祝福语,意为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幸福安康。
手谕:亲手写的命令或指示。
百事顺遂:指家中一切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
欣幸:高兴、喜悦。
孙男孙女:孙子、孙女。
荆七:可能是指家中的仆人或下人。
春梅:可能是指孙女的乳名。
李碧峰:可能是指与九弟一同居住的人名。
进境:进步、提高。
裸文:裸露的文字,此处可能指未经修改的原文。
会馆:古代为同乡或同宗族的人士在异地设立的公共居所。
炭资:可能指燃料费或取暖费。
旧债:指过去的债务。
岱云:可能是指兄弟或朋友的名字。
负累:负担、拖累。
忠信笃敬:忠诚、守信、笃实、敬业。
俞侧青:可能是指同乡京官的名字。
附鹿肉:附带鹿肉,可能指将鹿肉作为礼物。
杜兰溪周华南:可能是指杜兰溪和周华南两位朋友。
彭山屺:可能是指彭山屺这位朋友。
心斋:可能是指朋友的名字。
勤七叔:可能是指勤七的叔叔,此处可能指中间人。
谨禀:书信结尾的敬语,表示恭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评注
男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这句话以谦卑的语气开篇,体现了写信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男藩’指的是写信人的身份,‘跪禀’则表达了他对父母的敬意。‘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则是中国传统中常见的祝福语,表达了写信人对父母的美好祝愿。
‘昨十二月十六日,奉到手谕,知家中百事顺遂,不胜欣幸!’这一段表达了写信人对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中一切顺利的欣慰。‘手谕’指的是家书,‘百事顺遂’则是对家中一切事务顺利的概括,‘不胜欣幸’则是对这种状态的强烈感受。
‘男等在京,身体平安,孙男孙女皆好,现在共用四人,荆七专抱,孙男以春梅事多,不兼顾也,孙男每日清晨,与男同起,即送出外,夜始接归上房。’这里详细描述了写信人在京的生活状况,包括家庭成员的健康和日常活动。‘荆七’和‘孙男’等称呼体现了家族的亲密关系,‘春梅’则可能指的是孙子的乳名,‘每日清晨’和‘夜始接归上房’则描绘了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
‘孙女满月有客一席,九弟读书,近有李碧峰同居,较有乐趣,男精神不甚好,不能勤教,亦不督责,每日兄弟笑语欢娱,萧然自乐,而九弟似有进境。’这段文字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兄弟间的友爱。‘满月’和‘读书’等词汇体现了对家族成员成长的关注,‘李碧峰’可能指的是同住的人,‘精神不甚好’则反映了写信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
‘男今年过年,除用去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银五十两,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今冬乃绝无此项,闻今年家中可尽完旧债,是男在外有负累,而家无负累,此最可喜之事。’这一段反映了写信人在经济上的状况。‘会馆房租’和‘借银’等词汇描绘了他在京的生活开销,‘冀望’和‘炭资之赠’则表达了他对家中支持的期待,‘尽完旧债’则是对家庭财务状况的改善表示喜悦。
‘岱云则南北负累,时常忧贫,然其人忠信笃敬,见信于人,亦无窘迫之时。’这里提到了写信人的兄弟岱云,描述了他的生活状态和人格特质。‘南北负累’和‘忧贫’反映了他所面临的困境,而‘忠信笃敬’和‘见信于人’则是对他品德的赞扬。
‘同乡京官俞侧青先生告假,拟明年春初出京,男便附鹿肉,托渠带回,杜兰溪周华南皆拟送家眷出京,岱云约男同送家眷,不肯送,渠谋亦中止,彭山屺出京,男为代借五十全,昨已如数付来。’这一段描述了写信人与同乡京官以及兄弟之间的交往。‘附鹿肉’和‘托渠带回’等词汇反映了当时人际交往的细节,而‘代借五十全’则是对兄弟间互助的描述。
‘心斋临行时,约送银廿八两至勤七叔处,转交我家,不知能践言否?嗣后家中信来,四弟、六弟各写数行,能写长信更好,谨禀。’最后一段则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家人的关心。‘心斋’可能指的是某个人的名字,‘谨禀’则是信件结尾的敬语,体现了写信人对家人的敬重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