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四年-原文
【经】
四年春,宋公使华元来聘。
三月壬申,郑伯坚卒。
杞伯来朝。
夏四月甲寅,臧孙许卒。
公如晋。
葬郑襄公。
秋,公至自晋。
冬,城郓。
郑伯伐许。
【传】
四年春,宋华元来聘,通嗣君也。
杞伯来朝,归叔姬故也。
夏,公如晋,晋侯见公不敬。季文子曰:“晋侯必不免。《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夫晋侯之命在诸侯矣,可不敬乎?”
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冬十一月,郑公孙申帅师疆许田,许人败诸展陂。郑伯伐许,取鉏任泠敦之田。晋栾书将中军,荀首佐之。士燮佐上军,以救许伐郑,取氾、祭。楚子反救郑,郑伯与许男讼焉。皇戌摄郑伯之辞,子反不能决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与其二三臣,共听两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不然,侧不足以知二国之成。”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四年-译文
【经】
四年的春天,宋国的君主派遣华元前来进行聘问。
三月的壬申日,郑国的君主坚去世。
杞国的君主前来朝见。
夏季四月的甲寅日,臧孙许去世。
君主前往晋国。
郑国的襄公被安葬。
秋天,君主从晋国返回。
冬天,修建了郓城。
郑国的君主攻打许国。
【传】
四年的春天,宋国的华元前来进行聘问,是为了与新即位的君主建立联系。
杞国的君主前来朝见,是因为要归还叔姬。
夏天,君主前往晋国,晋国的君主对君主不够尊敬。季文子说:“晋国的君主必定不会有好结果。《诗经》说:‘要尊敬啊要尊敬!天意是明显的,命运是不易改变的!’晋国君主的命运掌握在诸侯手中,怎能不尊敬呢?”
秋天,君主从晋国返回,想要与楚国结盟而背叛晋国。季文子说:“不可以。晋国虽然无道,但还不可以背叛。国家的大臣和睦,而且靠近我们,诸侯都听从他们,不可以有二心。史佚的《志》中有这样的话:‘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的心思必定不同。’楚国虽然强大,但不是我们的同族,他们怎么会真心对待我们呢?”君主于是停止了这一想法。
冬天的十一月,郑国的公孙申率领军队划定许国的田地,许国人在展陂打败了他们。郑国的君主攻打许国,夺取了鉏任泠敦的田地。晋国的栾书率领中军,荀首作为副手。士燮作为上军的副手,去救援许国攻打郑国,夺取了氾、祭两地。楚国的子反救援郑国,郑国的君主与许国的君主进行诉讼。皇戌代替郑国的君主发言,子反无法决断,说:“君主如果愿意屈尊来到我们君主这里,我们君主和他的几位大臣,一起听取两位君主的意愿,达成协议是可以的。否则,我不足以了解两国的和解。”
晋国的赵婴与赵庄姬私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四年-注解
宋公使华元来聘:宋国的君主派遣华元作为使者前来访问。’聘’在此指诸侯国之间的正式访问,以示友好或结盟。
郑伯坚卒:郑国的君主坚去世。’卒’是古代对君主去世的尊称。
杞伯来朝:杞国的君主前来朝见。’朝’指诸侯国君主亲自前往中央王朝或强大诸侯国表示臣服或友好。
臧孙许卒:臧孙许去世。臧孙许可能是当时的一位重要官员或贵族。
公如晋:公指鲁国的君主,前往晋国。’如’在此意为前往。
葬郑襄公:为郑国的襄公举行葬礼。’葬’指正式的葬礼仪式。
城郓:修建或加固郓城。’城’在此作动词,指修建城墙。
郑伯伐许:郑国的君主攻打许国。’伐’指正式的军事征讨。
通嗣君也:指华元此次访问是为了与新即位的君主建立联系。’嗣君’指新即位的君主。
归叔姬故也:指杞伯此次朝见是因为要归还叔姬。’叔姬’可能是杞国的一位公主,因某种原因被送到他国。
晋侯见公不敬:晋国的君主在接见鲁公时表现出不敬。’不敬’在此指晋侯的态度不符合礼仪要求。
季文子:鲁国的一位重要官员或贵族,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史佚之《志》:史佚是古代的一位史官,其著作《志》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和智慧。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意指不属于同一族群的人,其心思和意图必然不同。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族群和忠诚的看法。
郑公孙申帅师疆许田:郑国的公孙申率领军队前往许国的田地。’帅师’指率领军队,’疆’指边界或田地。
许人败诸展陂:许国的人在展陂这个地方被击败。’败’指战败,’展陂’是地名。
晋栾书将中军:晋国的栾书担任中军的将领。’将’指担任将领,’中军’是古代军队的主力部分。
荀首佐之:荀首作为副手协助栾书。’佐’指辅助或协助。
士燮佐上军:士燮担任上军的副将。’上军’是古代军队的一部分,通常位于中军之上。
楚子反救郑:楚国的子反前来救援郑国。’子反’是楚国的一位重要人物,’救’指救援。
郑伯与许男讼焉:郑国的君主与许国的君主在此地进行诉讼。’讼’指法律或外交上的争议。
皇戌摄郑伯之辞:皇戌代替郑国的君主发言。’摄’指代替,’辞’指发言或声明。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晋国的赵婴与赵庄姬有私通关系。’通’在此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四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礼仪制度。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诸侯国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及礼仪、忠诚和族群认同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宋公使华元来聘’和’杞伯来朝’等事件,展示了诸侯国之间通过正式访问和朝见来维持或建立友好关系的传统。这种外交活动不仅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文化上的交流,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重视。
其次,晋侯对鲁公的不敬态度,以及季文子的反应,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微妙的力量平衡和礼仪的重要性。季文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强调了敬天和敬人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命和礼仪的深刻理解。
再次,郑伯与许国的战争,以及晋国和楚国的介入,展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力。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各国的政治格局,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最后,晋赵婴与赵庄姬的私通事件,虽然看似个人行为,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和忠诚的看法。这种不正当的关系可能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声誉,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受到严厉的谴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