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原文
侄国藩敬禀
叔父婶母大人万福金安,新年两次禀安,未得另书敬告一切,侄以庸鄙无知,托祖宗之福荫,幸窃禄位,时时抚衷滋愧!
兹于本月大考,复荷皇上天恩,越四级而超升;侄何德何能?堪此殊荣,常恐祖宗积累之福,自我一人享尽,大可惧也!
望叔父作书教侄幸甚!
余竺虔归,寄回银五十两;
其四十两用法,六弟九弟在省读书,用二十六两,四弟季弟学俸六两,买漆四两,欧阳太岳母奠金四两,前第三号信业己载明矣。
只有余十两,若作家中用度,则嫌其大少,添此无益,减此无捐,侄意戚族中有最苦者,不得不些须顾送,
求叔父将此十金换钱,分送最亲最苦之外,叔父于无意中送他,万不可说出自侄之意,使未得者有缺望,有怨言,
二伯祖父处,或不送钱,按期送肉与油盐之类,随叔父斟酌行字可也,
侄谨禀。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译文
侄儿曾国藩恭敬地禀报,叔父和婶母大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新年期间两次向您请安,但因为自己见识浅薄,没有另外写信详细告知一切。侄儿依托祖宗的福荫,侥幸得到了官职,但常常内心感到愧疚!本月的大考中,又蒙受皇上的恩典,越过了四级直接升迁;侄儿我有什么德行和能力,能承受这样的荣耀?常常担心祖宗积攒的福气,被我一个人用完了,这让我非常害怕!希望叔父能写信教导侄儿,那将是我莫大的幸运!我带着虔诚的心回家,寄回银子五十两;其中四十两的用途如下:六弟和九弟在省城读书,用了二十六两,四弟和季弟的学费用了六两,买漆用了四两,欧阳太岳母的奠金用了四两,前一次的信中已经详细说明了这些。
还剩下十两银子,如果作为家中的开支,则觉得太少,增加这些也没有什么好处,减少这些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侄儿的想法是,家族中有些最困难的人,不得不稍微照顾一下。请求叔父将这十两银子换成钱,分送给最亲近且最困难的人。叔父在无意中送给他,千万不要说是侄儿的意思,以免那些没有得到的人感到失望,产生怨言。至于二伯祖父那里,如果不送钱,可以按期送些肉和油盐等生活用品,具体可以由叔父斟酌决定,侄儿恭敬地禀报。(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注解
侄国藩:指作者自己,国藩是作者的字。
敬禀:一种书信格式,表示尊敬地禀报。
叔父婶母大人:对叔父和婶母的尊称,表示尊敬。
万福金安:祝福语,意为祝愿长辈们幸福安康。
窃禄位:窃取官位,这里指得到官职。
大考: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这里指官员的考核。
皇上天恩:对皇帝恩赐的敬称。
越四级而超升:指在官职上跨越了四个级别得到提升。
何德何能:表示谦虚,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德行和能力。
祖宗之福荫:指祖宗的恩泽。
禄位:官职。
幸甚:非常高兴。
竺虔归:指虔诚地回家。
寄回银五十两:寄回家五十两银子。
用法:指如何使用这些钱。
省读书:在省城读书。
学俸:学生的津贴。
漆:一种涂料。
奠金:用于祭奠的金钱。
第三号信:指之前发出的第三封信。
戚族:亲戚家族。
顾送:照顾送钱。
换钱:将银两换成钱币。
斟酌行字:仔细考虑如何写信。
二伯祖父:指作者的二伯父。
行字:写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理财篇-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评注
侄国藩敬禀的开头,‘敬禀’一词体现了古代书信的尊敬格式,侄子对叔父婶母的称呼‘叔父婶母大人’则显露出对长辈的尊敬和谦卑之情,‘万福金安’更是表达了对长辈健康和幸福的美好祝愿。
‘新年两次禀安’表明侄子国藩在新年期间有两次向叔父婶母报告平安,这种连续的问候体现了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对长辈的关心。
‘以庸鄙无知’是国藩自谦的表达,‘托祖宗之福荫’则是对家族传统的认可和感激,‘幸窃禄位’则是对自己得到官职的谦逊态度,‘抚衷滋愧’反映了国藩内心的谦卑和自省。
‘本月大考,复荷皇上天恩,越四级而超升’表明国藩在最近的考核中得到了晋升,‘何德何能’则再次体现了他对获得如此殊荣的谦虚态度,‘常恐祖宗积累之福,自我一人享尽’则是对家族恩情的珍视和对个人福分的谨慎。
‘望叔父作书教侄幸甚’体现了国藩对叔父教诲的渴望和尊敬,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族长辈的依赖。
‘余竺虔归,寄回银五十两’中的‘竺虔归’表示国藩归家时心怀虔诚,‘寄回银五十两’则是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反映。
‘若作家中用度,则嫌其大少’表明国藩对家中开支的考虑,‘添此无益,减此无捐’则是对金钱使用的审慎态度。
‘侄意戚族中有最苦者,不得不些须顾送’体现了国藩的仁爱之心和对家族成员的关怀,‘求叔父将此十金换钱,分送最亲最苦之外’则是对叔父的请求,希望他能帮助分发这些钱。
‘万不可说出自侄之意’体现了国藩对叔父的尊重和避免给叔父带来负担的考虑,‘使未得者有缺望,有怨言’则是对可能引起的家庭矛盾的担忧。
‘二伯祖父处,或不送钱,按期送肉与油盐之类,随叔父斟酌行字可也’表明国藩对叔父的信任,愿意由叔父来决定如何处理家庭事务。
‘侄谨禀’是国藩对叔父的尊敬和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态度,‘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则是书信的落款,表明了书信的时间,也体现了古代书信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