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原文

字谕纪泽儿,

吾于七月念五日在太湖县途次,痛闻吾母大故,是日仍雇小轿,行六十里,是夜未睡,写京中家信,料理一切,命尔等眷口于开吊后赶紧出京,念六夜发信,交湖北晰台寄京,念七发信,交江西抚台寄京,两信是一样说话,而江西信更详,恐到得尽,故由两处发耳,惟仓卒哀痛之中,有未尽想到者,兹又想出数条,开示于后:

一、他人欠我帐目,算来亦将近千金,惟同年鄢勖斋,当时听其肤受之朔,而借与百金;其实此人并不足惜,今渠已参官,不复论已,此外凡有借我钱者,皆光景甚窘之人,此时我虽窘迫,亦不必向人索取,如袁亲家,黎樾乔、汤世兄、周荇农、邹云陵,此时皆不甚宽裕,至留京公车,如复生同年、吴镜云、李子彦、刘裕轩、曾爱堂诸人,尤为清苦异常,皆万不可向其索取,即送来亦可退还,盖我欠人之帐,即不能还清出京,人欠我之帐,而欲其还,是不恕也,从前黎樾乔出京时,亦极窘,而不肯索穷友之旋时,自必交还袁亲家处,此时亦不必告知渠家也,外间有借我者亦极窘,我亦不写信去问他。

一、我于念八念九,在九江耽搁两日,江西省城公送来奠分银一千两,余以三百两寄还债,以面匝兴今年之代捐贡银,及寄云兄代买皮货银之类,皆甚紧急,其银交湖北主考带进京,想到京时,家眷已出京矣,即交寄云兄择其急者而还这,下剩七百金,以二百余金在省城还帐,带四百余金至家办葬事。

一、驮轿要雇,即须二乘,尔母带纪鸿坐一乘,乳妈带六小姐五小姐坐一乘,若止一乘,则道上与众车不同队,极孤冷也,此外雇空太平车一乘,备尔母道上换用,又雇空轿车一乘,备尔与诸妹弱小者坐,其余用三套头大车,我之主见,大略如此;奢不妥当,仍请袁姻伯及毛黎各老伯斟酌,不必以我言为定准。

一、李子彦无论中否,皆须出京,可诸其与我家眷同行几天,行至雄县,渠分路至保定去,亦不甚驴也。到清江浦登船,可请郭雨三姻伯雇,或雇湖广划子二只亦可,或三扬州换雇江船,或雇湘乡钓钩子亦可,沿途须发家信,至清江浦,托郭姻伯寄信,至扬州,托刘星房老伯寄信,至池州托陈姻伯,至九江,亦可求九江知府寄,至湖北,托常太姻伯寄,以慰家中悬望,信面写法,另附一条。

一、小儿女等,须多做几件棉衣,道上十月固冷,船上尤寒也。

一、御书诗匾,及戴醇士、刘茶云、所写匾,俱可请徒匠启下,卷起带回,王孝凤借去天图,其民本系郭筠仙送我的,暂存孝凤处,将来请交筠仙。

一、我船上路,阻风十一日,尚止走得三百余里,极为焦灼,幸冯树堂由池州回家,来到船上,与我作伴,可一同到省,堪慰孤寂,京中可以放心。

一、江西送奠仪千金,外有门包百金,丁贵孙福等七人,已分去六十金,尚存四十金,将来罗福盛贵沈祥等到家,每人可分八九两,渠等在京要支钱,亦可支与他,渠等亦极苦也。

一、我在九江时,知府陈景曾,知县李福,皆待我极好;家眷过九江时,我已托他照应,但计决不讨关。(讨关,免关税也,讨快,但求快快放行,不免部税也。)尔等过时,渠苦照应,但可计决,不可代船户讨免关。

一、船上最怕盗贼,我在九江时,德化县派一差人护送,每夜安船后,差人唤塘兵打更,究竟好些家眷过池州时,可求陈姻伯饬县派一差人护送,沿途写一溜信,一径护送到湖南或略好些,若陈姻伯因系亲戚,避嫌不肯,则仍至九江,求德化县派差护送,每过一县换一差,不过赏大钱二百文。

(咸丰二年八月初八日在蕲州舟中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译文

字谕纪泽儿,我在七月二十五日在太湖县途中,痛心地得知我母亲去世的消息,当天仍然雇了小轿,走了六十里路,当天晚上没有睡觉,写了京中的家信,处理了一切事务,命令你们全家在出殡后赶紧离开京城,二十六夜发出信件,交给湖北的晰台寄往京城,二十七日发出信件,交给江西的抚台寄往京城,两封信的内容相同,但江西的信更详细,恐怕信件会丢失,所以从两个地方发出,只是在匆忙和悲痛之中,还有一些没有想周到的事情,现在又想到了几条,下面逐一说明:

一、别人欠我的账目,算起来也快接近一千两银子了,只有同年鄢勖斋,当时听信了他的谎言,借给他一百两银子;其实这个人并不值得珍惜,现在他已经做官了,不再追究了,此外,所有借给我钱的人,都是生活非常困窘的人,我现在虽然也困窘,也不必向他们索取,比如袁亲家,黎樾乔、汤世兄、周荇农、邹云陵,现在都不太宽裕,至于留在京城的举人,如复生同年、吴镜云、李子彦、刘裕轩、曾爱堂等人,生活尤其清苦,都绝对不能向他们索取,即使送来也可以退还,因为我欠别人的账,即使不能还清也要离开京城,而想让人还我欠的账,这是不宽容的。从前黎樾乔离开京城时,也非常困窘,但不愿意向穷朋友索取钱,自然会交给袁亲家,现在也不必告诉他们。

二、我在二十七、二十八日在九江停留了两天,江西省城公送来了一千两银子的奠仪,我拿出三百两银子还债,剩下的用来购买今年的代捐贡银,以及寄云兄代买的皮货银等,这些都很紧急,这银子交给湖北的主考官带到京城,想到京城时,家眷已经离开京城了,就交给寄云兄选择紧急的来偿还,剩下的七百两银子,其中二百多两在省城还账,带着四百多两回家办理丧事。

三、需要雇用驮轿,至少要两乘,你母亲带着纪鸿坐一乘,乳母带着六小姐和五小姐坐一乘,如果只有一乘,那么在路上就会和其他车辆不在一个队伍里,非常孤单冷清,此外,还要雇用一辆空太平车,供你母亲在路上替换使用,还要雇用一辆空轿车,供你和年幼的妹妹们乘坐,其余的用三套头的大车,我的意见大致如此;奢侈不妥当,仍请袁姻伯及毛黎各老伯斟酌,不必以我的话为定准。

四、李子彦无论是否中举,都必须离开京城,可以让他和我们的家眷同行几天,走到雄县,他分路去保定,也不算太远。到清江浦上船,可以请郭雨三姻伯雇船,或者雇用湖广的划子两只也可以,或者从扬州换雇江船,或者雇湘乡的钓钩子也可以,沿途需要发家信,到清江浦,请郭姻伯寄信,到扬州,请刘星房老伯寄信,到池州,请陈姻伯寄信,到九江,也可以请九江知府寄信,到湖北,请常太姻伯寄信,以安慰家里的悬念,信的写法,另外附一条。

五、小孩子们需要多做几件棉衣,路上的十月固然很冷,船上尤其寒冷。

六、御书诗匾,以及戴醇士、刘茶云所写的匾,都可以请工匠打开卷起来带回,王孝凤借去的天图,那本民本是我从郭筠仙那里得到的,暂时存放在孝凤那里,将来请交给筠仙。

七、我上船后,遇到逆风十一天,才走了三百多里路,非常焦虑,幸好冯树堂从池州回家,来到船上,和我作伴,可以一起到省城,可以稍微安慰一下孤独,京中可以放心。

八、江西送来了一千两银子的奠仪,另外还有一百两银子的门包,丁贵孙福等七人,已经分去了六十两,还剩下四十两,将来罗福盛贵沈祥等人到家,每人可以分得八九两,他们如果在京城需要用钱,也可以给他们,他们也非常苦。

九、我在九江时,知府陈景曾,知县李福,都对我非常好;家眷过九江时,我已经托他们照应,但决定不讨关税。(讨关,免关税也,讨快,但求快快放行,不免部税也。)你们过时,他们虽然辛苦照应,但只能决定不讨关税,不可代替船户讨免关税。

十、船上最怕盗贼,我在九江时,德化县派了一个差人护送,每晚安船后,差人叫塘兵打更,究竟好一些。家眷过池州时,可以请陈姻伯吩咐县里派一个差人护送,沿途写一封信,直接护送到湖南,或者稍微好一些的地方,如果陈姻伯因为我们是亲戚,避嫌不肯,那么仍然到九江,请德化县派差人护送,每过一个县换一个差人,不过赏大钱二百文。(咸丰二年八月初八日在蕲州舟中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注解

字谕:以书面形式告知或命令,通常用于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

纪泽儿:指作者的晚辈,具体身份未明。

大故:指家中重大不幸的事故,如丧事。

同年:科举时代指同一年考取进士的人。

鄢勖斋:人名,作者的朋友。

肤受之朔:指听信别人的片面之词。

参官:指担任官职。

光景:指生活状况,境遇。

公车:古代指由官府资助的科举考生。

复生同年:人名,作者的朋友。

吴镜云:人名,作者的朋友。

李子彦:人名,作者的朋友。

刘裕轩:人名,作者的朋友。

曾爱堂:人名,作者的朋友。

奠分银:用于丧葬的银两。

代捐贡银:代他人缴纳的贡银。

皮货:指皮衣等皮制品。

驮轿:一种载人用的轿子。

乳妈:指奶妈。

六小姐五小姐:作者的女儿。

轿车:一种豪华的轿车。

三套头大车:一种大型的马车。

徒匠:指手艺人。

御书诗匾:皇帝亲笔题写的诗匾。

戴醇士:人名,作者的朋友。

刘茶云:人名,作者的朋友。

天图:指天文学图。

民:指民间。

郭筠仙:人名,作者的朋友。

阻风:指遇到逆风。

塘兵:指负责巡逻的士兵。

关:指关税。

咸丰二年:指清朝咸丰二年,即1852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评注

字谕纪泽儿,吾于七月念五日在太湖县途次,痛闻吾母大故,是日仍雇小轿,行六十里,是夜未睡,写京中家信,料理一切,命尔等眷口于开吊后赶紧出京,念六夜发信,交湖北晰台寄京,念七发信,交江西抚台寄京,两信是一样说话,而江西信更详,恐到得尽,故由两处发耳,惟仓卒哀痛之中,有未尽想到者,兹又想出数条,开示于后:

此段开篇,便以悲痛之情开篇,用“字谕”二字,可见作者对纪泽的严肃与期望。‘痛闻吾母大故’一句,直接点明家中的不幸,‘是日仍雇小轿,行六十里,是夜未睡’则表现了作者在悲痛之中仍不忘家事,处理家信,料理一切,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感和对家人的关爱。

一、他人欠我帐目,算来亦将近千金,惟同年鄢勖斋,当时听其肤受之朔,而借与百金;其实此人并不足惜,今渠已参官,不复论已,此外凡有借我钱者,皆光景甚窘之人,此时我虽窘迫,亦不必向人索取,如袁亲家,黎樾乔、汤世兄、周荇农、邹云陵,此时皆不甚宽裕,至留京公车,如复生同年、吴镜云、李子彦、刘裕轩、曾爱堂诸人,尤为清苦异常,皆万不可向其索取,即送来亦可退还,盖我欠人之帐,即不能还清出京,人欠我之帐,而欲其还,是不恕也,从前黎樾乔出京时,亦极窘,而不肯索穷友之旋时,自必交还袁亲家处,此时亦不必告知渠家也,外间有借我者亦极窘,我亦不写信去问他。

此段表达了作者在家庭遭遇不幸时的豁达和宽容。作者不仅没有因为自己经济困难而向他人索债,反而关心那些向他借过钱的人的困境,体现了作者的仁爱之心。

一、我于念八念九,在九江耽搁两日,江西省城公送来奠分银一千两,余以三百两寄还债,以面匝兴今年之代捐贡银,及寄云兄代买皮货银之类,皆甚紧急,其银交湖北主考带进京,想到京时,家眷已出京矣,即交寄云兄择其急者而还这,下剩七百金,以二百余金在省城还帐,带四百余金至家办葬事。

此段详细叙述了作者在处理家事时的细致和周到。作者在九江耽搁时,收到了江西省城公送来的奠分银,他立即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既还了债,又安排了家眷的安顿,体现了作者的家庭责任感。

一、驮轿要雇,即须二乘,尔母带纪鸿坐一乘,乳妈带六小姐五小姐坐一乘,若止一乘,则道上与众车不同队,极孤冷也,此外雇空太平车一乘,备尔母道上换用,又雇空轿车一乘,备尔与诸妹弱小者坐,其余用三套头大车,我之主见,大略如此;奢不妥当,仍请袁姻伯及毛黎各老伯斟酌,不必以我言为定准。

此段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细致关怀。作者在安排交通工具时,充分考虑了家人的舒适和方便,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意见,体现了作者的谦逊和尊重。

一、李子彦无论中否,皆须出京,可诸其与我家眷同行几天,行至雄县,渠分路至保定去,亦不甚驴也。到清江浦登船,可请郭雨三姻伯雇,或雇湖广划子二只亦可,或三扬州换雇江船,或雇湘乡钓钩子亦可,沿途须发家信,至清江浦,托郭姻伯寄信,至扬州,托刘星房老伯寄信,至池州托陈姻伯,至九江,亦可求九江知府寄,至湖北,托常太姻伯寄,以慰家中悬望,信面写法,另附一条。

此段详细安排了李子彦出京的行程,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和对朋友的尊重。作者不仅安排了李子彦的行程,还考虑到了沿途的家信寄送,以慰藉家人的思念之情。

一、小儿女等,须多做几件棉衣,道上十月固冷,船上尤寒也。

此段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爱。作者在信中提醒家人注意保暖,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细心关怀。

一、御书诗匾,及戴醇士、刘茶云、所写匾,俱可请徒匠启下,卷起带回,王孝凤借去天图,其民本系郭筠仙送我的,暂存孝凤处,将来请交筠仙。

此段体现了作者对文物的珍视和对朋友的尊重。作者在信中交代了文物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对文物的尊重和对朋友的信任。

一、我船上路,阻风十一日,尚止走得三百余里,极为焦灼,幸冯树堂由池州回家,来到船上,与我作伴,可一同到省,堪慰孤寂,京中可以放心。

此段体现了作者在困境中的乐观和坚韧。作者在船上遭遇阻风,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等待机会,并在冯树堂的陪伴下,一同到达目的地,体现了作者的乐观和坚韧。

一、江西送奠仪千金,外有门包百金,丁贵孙福等七人,已分去六十金,尚存四十金,将来罗福盛贵沈祥等到家,每人可分八九两,渠等在京要支钱,亦可支与他,渠等亦极苦也。

此段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作者在信中提到了江西送来的奠仪和门包,以及如何分配这些钱,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一、我在九江时,知府陈景曾,知县李福,皆待我极好;家眷过九江时,我已托他照应,但计决不讨关。(讨关,免关税也,讨快,但求快快放行,不免部税也。)尔等过时,渠苦照应,但可计决,不可代船户讨免关。

此段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的清醒认识。作者在信中提到了九江的知府和知县对他的好,但他并没有因此谋求私利,而是提醒家人在过九江时不要代船户讨免关税,体现了作者的清廉和正直。

一、船上最怕盗贼,我在九江时,德化县派一差人护送,每夜安船后,差人唤塘兵打更,究竟好些家眷过池州时,可求陈姻伯饬县派一差人护送,沿途写一溜信,一径护送到湖南或略好些,若陈姻伯因系亲戚,避嫌不肯,则仍至九江,求德化县派差护送,每过一县换一差,不过赏大钱二百文。(咸丰二年八月初八日在蕲州舟中书)

此段体现了作者对家人安全的重视。作者在信中提到了船上可能遇到的盗贼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措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6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