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原文
余于初八日,在舟中写就家书,
十一日早,始到黄州,
因阻风太久,遂雇一小轿起岸,
十二日未刻,到湖北省城,
晤常南陔先生之世兄,
始知湖南消息,
长沙被围危急,
道路梗阻,
行旅不通,
不胜悲痛焦灼之至!
现在武昌小住,
家眷此时万不可出京,
且待明年春间再说,
开吊之后,
另搬一小房子住;
余陆续设法寄银进就用,
匆匆草此,
俟一二日内续寄。
(咸丰二年八月十二夜武昌城内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译文
我在初八那天,在船上写好了家书,到了十一日早上,才到达黄州。因为风阻了很久,所以我就雇了一顶小轿子上岸。到了十二日傍晚,我到达了湖北省城,见到了常南陔先生的侄子,这才得知湖南的消息。长沙被围困得非常危急,道路被阻断,行旅不能通行,我感到非常悲痛和焦虑!
现在我暂时住在武昌,家眷现在绝不能离开京城,而且要等到明年春天再说。等丧事办完之后,我们再另找一个小房子住。我会陆续想办法寄钱过去用,现在就草草写下这些,等一两天后再继续寄过去。
(这是咸丰二年八月十二夜,在武昌城内发出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注解
初八日:指农历的初八日,中国传统农历的日期计算方式。
舟中:在船上,指作者在船上完成了写家书的行为。
家书:指家信,即写给家人的信件。
黄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黄冈市,此处指作者到达的地方。
阻风:指船只因风大而受阻,无法前行。
小轿:一种轻便的轿子,此处指作者雇用的交通工具。
湖北省城:指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即今武汉市。
常南陔先生:指常南陔,一个具体的名字,此处可能指作者认识的某位先生。
世兄:古代对有世系关系的晚辈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侄子”或“外甥”。
湖南消息:指关于湖南的时事信息。
长沙:湖南省的省会,此处指长沙城。
被围危急:指长沙城被围困,形势危急。
道路梗阻:指道路被阻断,无法通行。
行旅不通:指旅行者无法通行,即交通中断。
悲痛焦灼:形容非常悲伤和焦急。
武昌: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此处指作者所在的地点。
家眷:指家人,家人的总称。
出京:指离开京城,即离开北京。
明年春间:指明年春天,指未来的某个时间点。
开吊:指举行丧礼,指为逝者举行葬礼。
寄银进用:指寄送银两供家用。
草此:指草率地写下这封信。
俟:等待。
续寄:继续寄送,指后续还会寄送信件或银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评注
余于初八日,在舟中写就家书,十一日早,始到黄州,因阻风太久,遂雇一小轿起岸,十二日未刻,到湖北省城,晤常南陔先生之世兄,始知湖南消息,长沙被围危急,道路梗阻,行旅不通,不胜悲痛焦灼之至!
此段文字为作者在咸丰二年八月十二夜武昌城内发出的家书,记录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心情和所遭遇的困境。首先,‘余于初八日,在舟中写就家书’一句,点明了作者在初八日已经完成了家书的撰写,这表明作者在旅途中仍然不忘家国之情,心系家人。
‘十一日早,始到黄州’一句,描绘了作者旅途的艰辛。‘因阻风太久,遂雇一小轿起岸’则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遭遇的困难,风阻使得旅途延长,不得不采取其他交通方式。
‘十二日未刻,到湖北省城,晤常南陔先生之世兄,始知湖南消息’一句,说明了作者到达湖北省城后,才得知湖南的消息,这表明信息的传递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非常困难。
‘长沙被围危急,道路梗阻,行旅不通,不胜悲痛焦灼之至!’这一句是作者对湖南局势的深切关注和担忧。‘长沙被围’暗示了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道路梗阻,行旅不通’则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现在武昌小住,家眷此时万不可出京,且待明年春间再说’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和保护。在战乱时期,作者深知家人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决定暂缓家人出行。
‘开吊之后,另搬一小房子住’则表明作者对未来的规划,尽管身处困境,但仍然有所打算,体现了作者的坚韧和乐观。
‘余陆续设法寄银进就用,匆匆草此,俟一二日内续寄’最后一句,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的行动力。尽管身处异乡,作者仍然设法为家人寄送银两,这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感和对家人的关爱。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作者的家书,展现了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责任感,是一段充满情感和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