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原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正月初六日接到家信三函,一系十一月初三所发,有父亲手谕,温弟代书者。
一系十一月十八所发,有父亲手谕,植弟代书者。
一系十二月初三澄侯弟在县城所发一书,甚为详明,使游子在外,巨细了然。
庙山上金叔,不知为何事而可取腾七之数?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此。
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能令鬼服神钦,则自然识日进,气日刚。
否则不觉坠入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
诸弟现处极好之时,家事有我一人担当,正当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应,无事不成,不必受此小便宜也。
父亲两次手谕,皆不欲予乞假归省,而予之意甚思日侍父母之侧,不得不为迎养之计。
去冬曾以归省迎养二事,与诸弟相商;今父亲手示,不许归省,则迎养之计更不可缓。
所难者,堂上有四位老人,若专迎父母而不迎叔父母,不特予心中不安,即父母心中亦必不安。
若四位井迎,则叔母病未全好,远道跋涉尤艰。
予意欲子今年八月初旬,迎父亲母亲叔父三位老人来京,留叔母在家,诸弟妇细心伺侯,明年正月元宵节后,即送叔父回南,我得与叔父相聚数月,则我之心安。
父母得与叔父同行数千里到京,则父母之心安。
叔母在家半年,专雇一人服侍,诸弟妇又细心奉养,则叔父亦可放心。
叔父在家,抑郁数十年,今出外潇洒半载,又得与侄儿侄妇侄孙团聚,则叔父亦可快畅。
在家坐轿至湘潭,澄侯先至潭,雇定好船,伺侯老人开船后,澄弟即可回家,船至汉口,予遣荆七在汉口迎接,由汉口坐三乘轿至京,行李婢仆,则用小车,甚为易办。
求诸弟细商堂上老人,春间即赐回信,至要至要!
李泽县李英灿进京,余必加意庇护。
八斗冲地,望绘图与我看。
诸弟自侍病至葬事,十分劳苦,我不克帮忙,心甚歉愧!
京师大小平安。
皇太后大丧,已于正月七日二十六日满,脱去孝衣。
初八日系祖父冥诞,我作文致祭,即于是日亦脱白孝,以后照常当差。
心中万绪,不及尽书,统容续布。
兄国藩手草。
(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译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弟弟们:
正月初六那天,我收到了三封家信,一封是十一月初三发出的,里面有父亲的手谕,温弟代为书写的。
一封是十一月十八日发出的,里面有父亲的手谕,植弟代为书写的。
一封是十二月初三澄侯弟在县城发出的,内容非常详细,让在外的游子对家里的事情了解得一清二楚。
庙山上的金叔,不知道为什么可以拿走腾七的数目?如果不是通过道义可以得到的,那么就不可轻易接受这样的东西。要做好人,首先要从这方面入手,能够使鬼神都敬畏,那么自然就能日日进步,气质日渐刚强。否则不知不觉就会堕入卑鄙无耻的行列,必定有被人看不起的一天,不可不谨慎。
现在我们正处于非常好的时期,家事由我一个人承担,正应该做一个光明磊落、神鬼都敬畏的人,名声一旦传出,信誉一旦建立,随便答应的事情都能成功,不必去贪图这些小便宜。
父亲两次的手谕都不希望我请假回家,而我非常想每天陪伴在父母身边,不得不考虑接他们来住。
去年冬天我曾就回家省亲和接他们来住的事情与弟弟们商量过;现在父亲的手谕不允许我回家省亲,那么接他们来住的计划就更不能拖延了。
困难的是,家里有四位老人,如果只接父母而不接叔父母,不仅我心里不安,父母心里也会不安。如果四位老人都接来,那么叔母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远道跋涉尤其困难。
我打算今年八月初旬,接父亲、母亲和叔父三位老人来京城,留下叔母在家,由弟弟们的妻子们细心照顾。
明年正月元宵节之后,就送叔父回南方,这样我就能和叔父相聚几个月,我的心里也就安了。父母能够和叔父一起走几千里路到京城,父母的心里也就安了。
叔母在家半年,专门雇佣一个人照顾,弟弟们的妻子们又细心奉养,叔父也可以放心。
叔父在家闷了数十年,现在外出潇洒半年,又能和侄儿、侄媳妇、侄孙团聚,叔父也可以心情舒畅。
在家乘坐轿子到湘潭,澄侯先到潭,预定好船,等老人开船后,澄弟就可以回家了。
船到汉口后,我会派荆七在汉口迎接,从汉口乘坐三顶轿子到京城,行李和仆人,就用小车,很容易安排。
希望弟弟们仔细商量家里的老人,春天就给我回信,非常重要!
李泽县的李英灿进京,我一定会特别关照他。八斗冲的地,希望你们画个图给我看看。
弟弟们从生病到办丧事,非常辛苦,我没能帮忙,心里非常愧疚!
京城一切平安。皇太后的丧事,已于正月七日二十六日结束,我已经脱去了孝服。
初八日是祖父的忌日,我写文章祭奠了他,也就是在这一天我也脱去了白色的孝服,以后照常当差。
心里有很多事情,来不及一一书写,以后再继续告知。兄国藩手书。(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注解
澄侯:澄侯,指作者的弟弟曾国潢,字澄侯。
温甫:温甫,指作者的弟弟曾国荃,字温甫。
子植:子植,指作者的弟弟曾国藩,字子植。
季洪:季洪,指作者的弟弟曾国华,字季洪。
手谕:手谕,指亲笔书写的命令或指示。
庙山:庙山,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名,此处应指作者的家乡附近的一座山。
金叔:金叔,指作者的叔父,金某。
腾七:腾七,指某个人名,此处应指与金叔相关的人物。
道义:道义,指道德和正义。
鬼服神钦:鬼服神钦,形容人品德高尚,能使鬼神都为之敬畏。
游子:游子,指在外地漂泊的人。
巨细了然:巨细了然,形容事情的全部细节都清楚明白。
迎养:迎养,指迎接父母到身边赡养。
堂上:堂上,指家中长辈。
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作者自己。
荆七:荆七,指作者的仆人,荆某,排行第七。
孝衣:孝衣,指孝服,为丧事期间所穿。
冥诞:冥诞,指已故祖先的生日。
白孝:白孝,指白色的孝服,用于丧事期间。
当差:当差,指担任官职,履行职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评注
此信为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国藩写给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的家书。信中内容涉及家事、亲情、道德修养以及政治事务,体现了国藩的孝道、家国情怀和治国理念。
信的开头,国藩首先对家书的到来表示喜悦,并详细说明了三封家信的来源和内容,体现了对家人的关心和对家书的重视。
在赏析第一段中,国藩提到‘庙山上金叔,不知为何事而可取腾七之数?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此。’这句话体现了国藩的道德观念,强调在做人做事时要坚守道义,不可轻易接受不正当的利益。
接着,国藩提到‘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能令鬼服神钦,则自然识日进,气日刚。’这里国藩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做到让人敬畏,才能不断进步。
在赏析第二段中,国藩表达了自己想归省迎养父母的愿望,但由于父亲的手谕不允许归省,他决定采取迎养之计。这一决定体现了国藩的孝顺和对家人的关爱。
信中,国藩对迎养的具体计划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迎养的时间、方式以及后续安排,显示出他事无巨细的考虑。
在赏析第三段中,国藩提到‘李泽县李英灿进京,余必加意庇护。’这句话体现了国藩的仁爱之心,愿意帮助他人。
信的结尾,国藩对家人的关心和问候,以及对祖父冥诞的祭奠,展现了国藩的孝道和对家族的尊重。
总体来说,这封信体现了国藩的孝道、家国情怀和治国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家族关系。国藩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人的关爱、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对国家的忠诚,是一封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