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原文
澄侯季洪沅甫老弟左右:
十六日接澄弟初二日信,十八日接澄弟初五日信,敬悉一切。
三河败挫之信,初五日固家中尚无确耗,且县城之内,毫无所闻,亦极奇矣。
九弟于念二日在湖口发信,至今未再接信,实深悬系,幸接希庵信,言九弟至汉口后有书与渠,且专人至桐城三河访寻下落。
余始知沅甫弟安抵汉口,而久无来信,则不解何故?岂余日别有过失,沅弟心不以为然那?
当初闻三河凶报,手足急难之际,即有微失,亦当将皖中各事,详细示我。
今年四月,刘昌储在我家请乩。
乩初到,即判曰:‘赋得但武修文,得闲字。’
字谜败字,余方讶败字不知何指?
乩判曰:‘为九江言之也,不可喜也。’
余又讶九江初克,气机正盛,不知何所为而云然?
乩又判曰:‘为天下,即为曾宅言之。’
由今观之,三河之挫,六弟之变,正与不可喜也四字相,岂非数皆前定那?
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
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沙得一日算一日。
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
第一贵兄弟和睦。
去年兄弟不知,以至今冬三河之变,嗣后兄弟当以去年为戒,凡吾有过失,澄沅洪三弟各进箴规之言,余必力为惩改。
三弟有过,亦当互相箴规而惩改之。
第二贵体孝道。
推祖父母之爱,以爱叔父,推父母之爱。
以爱温弟之妻妾儿女,及兰惠二家。
又父母坟域,必须改葬,请沅弟作主,澄弟不必过执。
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
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
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余去年在家,未将此二字切实做工夫,至今愧憾,是以谆谆言之。
(咸丰八年十一月廿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译文
澄侯季洪沅甫老弟您好:
十六日收到澄弟初二日的信,十八日收到澄弟初五日的信,已经详细了解了所有情况。关于三河战败的消息,初五日家里还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县城里也没有任何消息,这真的很奇怪。
九弟在念二日从湖口发了信,到现在都没有再收到信,心里真的很挂念,幸好收到了希庵的信,信中说九弟到了汉口后给他写了信,还派专人去桐城三河寻找他的下落。我才知道沅甫弟已经安全到达汉口,但是很久没有来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平时有什么过失,沅弟心里不满意?当初听到三河战败的消息,我们兄弟手足急难之际,即使有小小的失误,也应当把皖中各事详细告诉我。
今年四月,刘昌储在我家请了乩(一种古代迷信活动)。乩刚到,就判说:‘赋得但武修文,得闲字。’这个字谜指的是‘败’字,我刚开始很惊讶,不知道‘败’字指的是什么?乩判说:‘是为九江说的,不可喜也。’我又惊讶九江刚攻克,气机正盛,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乩又说:‘是为天下,即为曾宅说的。’现在看来,三河的挫败,六弟的变化,正好与‘不可喜也’这四个字相吻合,难道不是命运早已注定吗?
然而,祸福由天决定,善恶由人决定,由天决定的,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听之任之。由人决定的,我们尽力做到一分,算一分,一天,算一天。我们兄弟绝对不能不洗心革面,努力扭转家运。
第一,重要的是兄弟和睦。去年兄弟之间不知道,直到去年冬天三河的变化,以后兄弟应当以去年为戒,凡是我有过失,澄沅洪三弟要各进规劝之言,我一定会努力改正。三弟有过失,也应当互相规劝并改正。
第二,重要的是遵守孝道。推及祖父母的爱,以爱叔父,推及父母的爱,以爱温弟的妻子和儿女,以及兰惠两家。又父母坟地,必须改葬,请沅弟作主,澄弟不必过于坚持。
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家里的妯娌,不可过于讲究排场。后辈的孩子们,要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女孩子不要太懒惰,应该学会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是生动的气,俭,是收敛的气,有了这两个字,家运断无不兴旺的道理。我去年在家,没有切实地做到勤俭二字,至今还感到愧疚遗憾,所以反复地提到这一点。(咸丰八年十一月廿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注解
澄侯:澄侯,指的是作者的弟弟曾国藩,字子沅,号涤生,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季洪:季洪,指的是作者的另一个弟弟曾国荃,字沅甫,曾国藩的弟弟。
沅甫:沅甫,即曾国荃的字,见上。
老弟:老弟,是对弟弟的尊称,表示亲昵。
三河败挫:三河败挫,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荃在安徽三河的战斗失败。
念二日:念二日,即农历二月。
湖口:湖口,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长江中游的一个港口城市。
汉口:汉口,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
桐城:桐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著名的“桐城派”文学的发源地。
乩:乩,一种古代迷信活动中使用的工具,通常是用竹签或木签制成的,被认为可以通灵。
刘昌储:刘昌储,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赋得但武修文,得闲字:赋得但武修文,得闲字,这是一句谜语,其中“但武修文”指军事与文治,“得闲”则指闲暇,这里可能是指对军事形势的判断。
九江: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城市。
曾宅:曾宅,指的是曾国藩的住宅。
数:数,在这里指的是命运,命运注定。
天主:天主,指的是天意,即认为一切由天意决定。
人主:人主,指的是人的意志,即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影响结果。
洗心涤虑:洗心涤虑,指清除心中的杂念,使心灵纯净。
家运:家运,指家族的命运,包括家族的兴衰。
箴规:箴规,指规劝和告诫。
孝道:孝道,指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的道德规范。
坟域:坟域,指墓地。
勤俭:勤俭,指勤劳和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书蔬鱼猪:书蔬鱼猪,指书籍、蔬菜、鱼和猪肉,这里可能是指家庭的日常生活。
生气:生气,指活力,生命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评注
澄侯季洪沅甫老弟左右:
此句以亲切的称呼开头,展现了作者对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书信中的一种礼仪。‘澄侯’、‘季洪’、‘沅甫’均为兄弟之名,通过直接点明,加强了信中的亲情氛围。
十六日接澄弟初二日信,十八日接澄弟初五日信,敬悉一切。
此句说明了作者收到澄弟的两封信,并对其内容表示了尊重和了解。‘敬悉一切’表现了作者对澄弟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书信中对于信息传递的重视。
三河败挫之信,初五日固家中尚无确耗,且县城之内,毫无所闻,亦极奇矣。
作者在此处表达了对三河之战败北的惊讶和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信息传递的不畅。‘极奇矣’一词,既表达了作者的惊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信息封闭。
九弟于念二日在湖口发信,至今未再接信,实深悬系,幸接希庵信,言九弟至汉口后有书与渠,且专人至桐城三河访寻下落。
作者对九弟的安危表示了深深的关切,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书信在传递信息、联络感情方面的作用。‘专人至桐城三河访寻下落’一句,体现了作者对九弟的焦急和对信息传递的依赖。
余始知沅甫弟安抵汉口,而久无来信,则不解何故?岂余日别有过失,沅弟心不以为然那?
作者对沅甫弟的安抵表示欣慰,但对久无来信感到困惑。‘岂余日别有过失’一句,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反省和对兄弟关系的珍视。
当初闻三河凶报,手足急难之际,即有微失,亦当将皖中各事,详细示我。
此句表达了作者在危难时刻对兄弟之间相互扶持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兄弟间相互依赖的情感。
今年四月,刘昌储在我家请乩。乩初到,即判曰:‘赋得但武修文,得闲字。’字谜败字,余方讶败字不知何指?乩判曰:‘为九江言之也,不可喜也。’余又讶九江初克,气机正盛,不知何所为而云然?乩又判曰:‘为天下,即为曾宅言之。’由今观之,三河之挫,六弟之变,正与不可喜也四字相,岂非数皆前定那?
作者通过一段关于乩卜的故事,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数皆前定’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命运和历史的深刻认识。
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沙得一日算一日。
作者在此处表达了对命运和人生的看法,认为祸福由天定,善恶由人定。‘由天主者,无可如何’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命运的担忧和对兄弟共同努力的期望。‘洗心涤虑’一词,体现了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第一贵兄弟和睦。
作者在此提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这是古代家庭伦理观念的体现。
第二贵体孝道。
作者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作者提出勤俭持家的观念,这是古代家庭管理的重要原则。
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作者对家庭成员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和管理的细致。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作者通过‘勤’和‘俭’这两个字,阐述了家庭兴旺的秘诀。
余去年在家,未将此二字切实做工夫,至今愧憾,是以谆谆言之。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勤俭持家的深刻认识和对家庭命运的关切。‘谆谆言之’一词,体现了作者对兄弟的期望和对家庭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