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原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弟左右:
澄侯在广东,前后共发信七封;至郴州耒阳,又发二信,三月十一到家以后,又发二信,皆已收到。
植洪二弟,今年所发三信,亦均收到。
澄弟在广东处置一切,甚有道理。
易念园庄生各处程仪,尤为可龋其办朱家事。
亦为谋甚忠,虽无济干事,而朱家必可无怨。
‘《论语》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吾弟出外,一切如此,吾何虑哉?
贺八爷冯树堂梁俪裳三处,吾当写信去谢,澄弟亦宜各寄一书,即易念园处,渠既送有程仪,弟虽未受,亦当写一谢信寄去;其信即交易宅,由渠家书汇封可也。
若易宅不便,即托岱云觅寄。
季洪考试不利,区区得失,无足介怀。
补发之案,有名不去复试,甚为得体。
今年院试,若能得意,固为大幸!即使不遂获售,去年家中既售一个,则今岁小挫,亦盈虚自然之理,不必抑郁。
植弟书法甚佳,然向例未经过岁考者,不合选拔。
弟若去考拔,则同人必指而目之,及其不得,人不以为不合例而失,且以为写作不佳而黜,吾明知其不合例,何必受人一番指目乎?
弟书问我去考与否?吾意以科考正场为断,若正场能取一等补廪,考则拔之时,已是廪生入场矣。
若不能补廪,则附生考拔,殊可不必,徒招人妒忌也。
我县新官加赋,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
常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诞,乃为得体;为民除害之说,为辖之属言之,非谓去本地方官也。
曹西垣教习服满,引见以知县用,七月却身还家;母亲及叔父之衣,并阿胶等项,均托西垣带回。
去年内赐衣料袍褂,皆可裁三件;后因我进闱考教习,家中叫裁缝做,裁之不得法,又窃去整料,遂仅裁祖父父亲两套。
本思另办好料,为母亲制衣寄回,因母亲尚在制中,故未遽寄。
叔父去年四十晋一,本思制衣寄祝,因在制未遽寄也。
兹托西垣带回,大约九月可到家,腊月服阕,即可着矣。
纪梁读书,每日百余字,与泽儿正是一样,只要有恒,不必贪多。
澄弟亦须常看《五种遗规》及《呻吟语》,洗尽浮华,朴实谙练,上承祖父,下型子弟,吾于澄弟实有厚望焉!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译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位弟弟,你们好:
澄侯在广东,前后共发了七封信;到了郴州耒阳,又发了两封信,三月十一日到家以后,又发了两封信,都已经收到了。植洪两位弟弟,今年所发的三封信,也都收到了。
澄弟在广东处理一切事务,非常有道理。易念园庄生各处的礼金,处理朱家的事情尤其值得称赞。他也非常忠诚,虽然对事情没有直接帮助,但朱家必定不会有怨言。《论语》中说:‘说话忠诚可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是在野蛮的地方也能行得通。’我弟弟出门在外,一切就是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贺八爷、冯树堂、梁俪裳三位,我打算写信去表示感谢,澄弟也应该分别给他们写封信,尤其是易念园那里,他既然送了礼金,弟弟虽然没有接受,也应该写一封信表示感谢;信可以寄到交易宅,通过他家书汇封即可。如果交易宅不方便,就托岱云帮忙寄。
季洪考试不顺利,小小的得失,不值得放在心上。补发的名单上,有名的人没有去复试,这样做非常得体。
今年院试,如果能顺利通过,当然是非常幸运的!即使没有成功,去年家里已经有一个通过了,今年稍微受挫,也是盈亏自然之理,不必感到沮丧。植弟的书法很好,但按照惯例,没有经过岁考的人不符合选拔条件。弟弟如果去参加选拔,同事们一定会指指点点,如果他失败了,人们不会认为是不合规矩而失败,反而会认为是因为写作不好而被淘汰,我明知不合规矩,何必让人指指点点呢?
弟弟写信问我是否去考试,我的意思是看科举正场的成绩,如果正场能考到一等补廪,考试选拔的时候,已经是廪生了。如果不能补廪,那么附生去考试选拔,就完全没有必要,只会招来别人的嫉妒。
我们县的新官增加了赋税,我们家不必多说什么,无论增加多少,我们家都照着做;如果有告官的,我们家不必去,作为常凡大员之家,不应该有任何涉及公事的话,这才是得体的;为民除害的说法,是指管辖之下的属下,并不是指离开本地方官。
曹西垣教习任期满了,被引荐为知县,七月就回家去了;母亲和叔父的衣服,还有阿胶等东西,都托西垣带回来了。
去年赐予的衣料袍褂,都可以裁剪成三件;后来因为我进闱考教习,家里叫裁缝做,裁剪不得法,还偷走了整料,所以只裁剪了祖父和父亲的两套。本来想另外用好料为母亲做衣服寄回去,因为母亲还在做,所以没有立刻寄。
叔父去年四十岁升一岁,本来想做衣服寄去祝福,但因为还在做,所以没有立刻寄。现在托西垣带回去,大约九月可以到家,腊月服阕,就可以穿了。
纪梁读书,每天读一百多字,和泽儿一样,只要有恒心,不必贪多。澄弟也必须经常看《五种遗规》和《呻吟语》,摒弃浮华,朴实无华,上承祖父,下教子弟,我对澄弟寄予厚望!兄国藩手书。(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注解
澄侯子植季洪三弟左右:这里的‘澄侯’、‘子植’、‘季洪’是三个兄弟的名字,‘左右’是对他们的敬称。
广东: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郴州耒阳:郴州和耒阳都是中国湖南省的地级市和县级市。
程仪:同上,指送礼时的钱。
朱家事:指朱家的家务事。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蛮貊之邦:指边远的地方,蛮貊是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
贺八爷冯树堂梁俪裳三处:指贺八爷、冯树堂、梁俪裳三位人物。
岱云:可能是指某人的名字或字。
考试不利:指考试没有通过。
补发之案:指补考的情况。
院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
得意:考试成功或取得好成绩。
科考正场:科举考试中的正式考试。
补廪: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后可以成为廪生,享受一定的粮食补贴。
附生: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学生,指未通过正式考试的学生。
曹西垣:可能是指某人的名字或字。
引见:古代官员的任命程序之一,指由上级官员介绍给皇帝。
知县: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个县的行政事务。
阿胶:一种中药材,有补血、润燥等功效。
闱考:科举考试中的考试场所。
教习:古代学校的教师。
服阕: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服丧期满。
《五种遗规》:可能是指某种书籍或文献。
《呻吟语》:可能是指某种书籍或文献。
浮华:指华而不实,不切实际。
谙练:熟练,精通。
祖父:父亲的父亲。
子弟: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
国藩:指作者自己,曾国藩,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评注
澄侯子植季洪三弟左右:
此句以谦逊的语气称呼收信人,体现出写信人尊重和亲近的态度,是古代书信中常见的称呼方式。
澄侯在广东,前后共发信七封;至郴州耒阳,又发二信,三月十一到家以后,又发二信,皆已收到。
此句详细记录了澄侯在广东的行踪和书信往来,体现了古代书信在交流信息、传递情感方面的作用。
植洪二弟,今年所发三信,亦均收到。
此句再次强调收信人植洪的书信已收到,体现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
澄弟在广东处置一切,甚有道理。
此句肯定了澄弟在广东的处理方式,显示出写信人对澄弟的信任和赞赏。
易念园庄生各处程仪,尤为可龋其办朱家事。
此句赞扬了易念园的慷慨和对朱家的帮助,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互助精神。
亦为谋甚忠,虽无济干事,而朱家必可无怨。
此句进一步肯定了易念园的忠诚和善良,即使事情没有成功,也保证了朱家的利益。
《论语》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此句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强调了忠诚和敬重的价值观,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书信中的运用。
吾弟出外,一切如此,吾何虑哉?
此句表达了对弟弟在外表现的放心和自豪,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贺八爷冯树堂梁俪裳三处,吾当写信去谢,澄弟亦宜各寄一书,即易念园处,渠既送有程仪,弟虽未受,亦当写一谢信寄去;其信即交易宅,由渠家书汇封可也。
此句说明了写信人对贺八爷等人的感谢之意,并指导澄弟如何回信,体现了古代书信的礼仪规范。
若易宅不便,即托岱云觅寄。
此句考虑到了实际情况,体现了写信人的周到和细心。
季洪考试不利,区区得失,无足介怀。
此句表达了写信人对季洪考试失利的宽容和理解,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包容精神。
补发之案,有名不去复试,甚为得体。
此句对补发案子的处理表示赞同,体现了写信人对公正和规矩的重视。
今年院试,若能得意,固为大幸!即使不遂获售,去年家中既售一个,则今岁小挫,亦盈虚自然之理,不必抑郁。
此句对今年院试的结果表示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即使失败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豁达和乐观。
植弟书法甚佳,然向例未经过岁考者,不合选拔。
此句评价了植弟的书法,同时也指出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规范和公平。
弟若去考拔,则同人必指而目之,及其不得,人不以为不合例而失,且以为写作不佳而黜,吾明知其不合例,何必受人一番指目乎?
此句表达了写信人对植弟参加选拔的看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竞争和压力。
弟书问我去考与否?吾意以科考正场为断,若正场能取一等补廪,考则拔之时,已是廪生入场矣。
此句回答了植弟的问题,体现了写信人对弟弟的关心和指导。
若不能补廪,则附生考拔,殊可不必,徒招人妒忌也。
此句再次强调了参加选拔的必要性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了写信人对弟弟的关爱。
我县新官加赋,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常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诞,乃为得体;为民除害之说,为辖之属言之,非谓去本地方官也。
此句表达了写信人对地方政治的看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
曹西垣教习服满,引见以知县用,七月却身还家;母亲及叔父之衣,并阿胶等项,均托西垣带回。
此句记录了曹西垣的升迁和回家,同时也说明了母亲和叔父的衣物等物品将由曹西垣带回,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亲情和互助。
去年内赐衣料袍褂,皆可裁三件;后因我进闱考教习,家中叫裁缝做,裁之不得法,又窃去整料,遂仅裁祖父父亲两套。
此句描述了去年赐衣料袍褂的裁剪过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生活和手工艺。
本思另办好料,为母亲制衣寄回,因母亲尚在制中,故未遽寄。
此句说明了写信人原本想为母亲制作新衣,但因为母亲还在制作中,所以暂时没有寄回。
叔父去年四十晋一,本思制衣寄祝,因在制未遽寄也。
此句说明了写信人原本想为叔父制作寿衣,但因为还在制作中,所以暂时没有寄回。
兹托西垣带回,大约九月可到家,腊月服阕,即可着矣。
此句说明了将衣物托付给曹西垣带回的时间安排,体现了写信人的细心和周到。
纪梁读书,每日百余字,与泽儿正是一样,只要有恒,不必贪多。
此句对纪梁的读书习惯表示赞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读书的重视。
澄弟亦须常看《五种遗规》及《呻吟语》,洗尽浮华,朴实谙练,上承祖父,下型子弟,吾于澄弟实有厚望焉!
此句对澄弟的期望和要求,体现了写信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和对澄弟的期望。
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此句是信的结尾,说明了写信人和写信日期,体现了古代书信的格式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