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原文
澄温沅季四位老弟左右;
念五日著胡二等送家信,报收复武汉之喜,
念七日具折奏捷,初一日制台杨慰农需到鄂相会,
是日又奏念四夜焚襄河贼舟之捷,
初七日奏三路进兵之折,其日西刻,
杨载福彭玉麟等,率水师六十余船,前往下游剿贼,
初九日前次谢恩折,奉朱批到鄂,
初十日喜四刘四等来营,进攻武汉三路进剿之折,奉失批到鄂。
十一日武汉克复之折,奉朱批廷寄谕旨等件,
兄署湖北巡抚,并赏戴花翎。
兄意母丧未除,断不敢受官职,
则二年来之苦心孤诣,似全为博取高官美职,
何以地吾母于沧下?何以对宗族乡党?
方寸之地,何以自安?
是以决地具折辞射,
想诸弟亦必以为然也。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
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
成此一番事业,名震一时,
人之好名,谁不如我?
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
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
若仗圣主之威福,能速将江西肃清,
荡平此贼;
兄决意奏请回籍,
事奉吾父,改葬吾母,
久或三年,暂或一年,
亦足稍慰区区之心,
但未知圣意果能俯从否?
诸弟在家,
总宜教子侄守勤敬,
吾在外,
既有权势,
则家中子侄,
最易流于骄,流于佚,
二字者,败家之道也,
万望诸弟刻刻留心,
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
至要至要。
罗罗山于十日拔营,
智亭于十三日拔营,
余十五六亦拔营东下也,
余不一一,
乞禀告父亲大人叔父大人万福金安。
(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译文
澄温沅季四位老弟各位;
想起五天前,胡二等人送家信,报告收复武汉的喜讯,七日上奏捷报,初一日制台杨慰农需要到鄂地相会,那天又上奏焚烧襄河贼船的捷报,七日上奏三路进兵的奏折,那天傍晚,杨载福、彭玉麟等人,率领水师六十多艘船,前往下游剿贼,九日前的谢恩奏折,接到朱批到达鄂地,十日喜四、刘四等人来军营,上奏进攻武汉三路进剿的奏折,接到失批到达鄂地。
十一日收到武汉克复的奏折,接到朱批廷寄谕旨等文件,我被任命为湖北巡抚,并赏赐戴花翎。我想到母亲丧事尚未结束,断然不敢接受官职,这样两年来的苦心孤诣,似乎都是为了博取高官美职,怎么能把母亲的安息之地放在沧下?怎么能对得起宗族和乡党?在这方寸之地,我该如何自处?因此决定上奏辞官,我想各位弟弟也一定会认同这一点。
功名之地,自古以来就难以安身,我作为在籍官员,招募勇士制造船只,成就了一番事业,名声一时震动,人们都爱慕名声,谁又能比我呢?我有了好名声,就必然有人承受不好的名声,相互比较之下,实在难以自处;我只有谨慎谦虚,时刻反省而已,如果依靠圣主的威福,能够迅速将江西肃清,平定这些贼人;我决定上奏请求回籍,侍奉父亲,改葬母亲,长则三年,短则一年,也足以稍微安慰我那颗心,但不知道圣意是否能够同意?
弟弟们在家,总应该教育子侄们勤奋敬事,我在外面,既有权势,家里的子侄们最容易变得骄纵,变得放纵,这两个字是败家的道路,我万望弟弟们时刻留心,不要让后辈们接近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罗罗山在十日撤营,智亭在十三日撤营,我十五六日也将撤营东下,其他事情就不一一细说了,请禀告父亲大人、叔父大人万福金安。
(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注解
澄温沅季四位老弟左右:澄、温、沅、季四位老弟,左右表示尊敬地称呼。
念五日著胡二等送家信:念五日,即五天后,著令胡二等人送家信。
收复武汉之喜:收复武汉,指在战争中夺回武汉,表示胜利的喜悦。
具折奏捷:具折,指上奏折子;奏捷,指上报胜利的消息。
制台杨慰农:制台,指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杨慰农,人名。
鄂相会:鄂,指湖北省;相会,相聚。
襄河贼舟:襄河,指湖北省的襄河;贼舟,指敌军的船只。
三路进兵:从三个方向同时进军。
杨载福彭玉麟:杨载福、彭玉麟,均为当时清朝的名将。
水师六十余船:水师,指海军;六十余船,指六十多艘船。
剿贼:剿灭敌人。
谢恩折:上奏感谢皇帝的恩赐的奏折。
朱批:皇帝朱笔批示的文件。
廷寄谕旨:皇帝亲自寄发的命令。
署湖北巡抚:代理湖北巡抚的职务。
戴花翎:花翎,清朝官员的一种装饰,表示官职的高低。
孤诣:指独自努力,达到某种境地。
沧下:指母亲的墓地。
宗族乡党:宗族,指同宗的家族;乡党,指同乡的人。
方寸之地:指人的内心。
辞射:辞谢,拒绝。
功名之地:指追求功名利禄的地方。
在籍之官:指在官职名册上的官员。
募勇造船:招募勇士,建造船只。
名震一时:名声震动一时,指名声很大。
圣主之威福:皇帝的威严和恩赐。
江西肃清:指江西地区的敌人被彻底清除。
荡平此贼:彻底平定这些敌人。
回籍:回到自己的家乡。
事奉吾父:侍奉我的父亲。
改葬吾母:重新安葬我的母亲。
区区之心:自己的小小心愿。
权势:权力和势力。
骄佚:骄傲和放纵。
败家之道:导致家道衰败的原因。
罗罗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智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拔营:军队撤营,转移阵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评注
澄温沅季四位老弟左右;
此句以亲切的称呼开头,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家族荣誉的重视。‘澄温沅季’四位老弟,可能是作者的兄弟或亲戚,‘左右’则是一种尊敬的称呼,显示出作者对家族成员的尊重。
念五日著胡二等送家信,报收复武汉之喜,念七日具折奏捷,初一日制台杨慰农需到鄂相会,是日又奏念四夜焚襄河贼舟之捷,初七日奏三路进兵之折,其日西刻,杨载福彭玉麟等,率水师六十余船,前往下游剿贼,初九日前次谢恩折,奉朱批到鄂,初十日喜四刘四等来营,进攻武汉三路进剿之折,奉失批到鄂。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作者在军事上的成就和行动。从收复武汉到剿贼的进程,再到与上级官员的互动,展现了作者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地位。‘具折奏捷’、‘谢恩折’等词语,体现了古代文官的礼仪和忠诚。
十一日武汉克复之折,奉朱批廷寄谕旨等件,兄署湖北巡抚,并赏戴花翎。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军事上的进一步成就,被任命为湖北巡抚,并得到朝廷的嘉奖。‘署’字表明这是临时的任命,‘戴花翎’则是荣誉的象征,反映了作者在朝廷中的地位。
兄意母丧未除,断不敢受官职,则二年来之苦心孤诣,似全为博取高官美职,何以地吾母于沧下?何以对宗族乡党?方寸之地,何以自安?是以决地具折辞射,想诸弟亦必以为然也。
作者在此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孝顺和对官职的谦逊态度。‘母丧未除’表明作者因母亲去世而悲痛,因此不愿接受官职。作者的反问和决绝,体现了他对家庭、宗族和乡党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名震一时,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若仗圣主之威福,能速将江西肃清,荡平此贼;兄决意奏请回籍,事奉吾父,改葬吾母,久或三年,暂或一年,亦足稍慰区区之心,但未知圣意果能俯从否?
作者在此反思了功名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功名与家庭责任之间的抉择。作者认为功名之地难居,自己虽有所成就,但也深知其中的艰辛和道德困境。作者提出了自己的选择,即辞去官职,回家侍奉父亲,改葬母亲,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家庭和孝道的价值观。
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者,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至要至要。
作者对家族的未来充满忧虑,提醒家人要教育子女保持勤俭敬业的品质,避免骄奢淫逸,以免败家。‘守勤敬’和‘骄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家族兴旺的期望和对道德的重视。
罗罗山于十日拔营,智亭于十三日拔营,余十五六亦拔营东下也,余不一一,乞禀告父亲大人叔父大人万福金安。
最后,作者简要汇报了军队的动向,并请求家人向父母报平安。‘拔营’表明军队在行动,‘乞禀告’则是一种谦卑的请求,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尊敬和关怀。整封信件以对家人的关怀和对自己的反思结尾,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文官的道德情操和家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