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四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四年-原文

【经】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

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郑公子喜帅师伐许。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

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

秦伯卒。

【传】

十四年春,卫侯如晋,晋侯强见孙林父焉,定公不可。

夏,卫侯既归,晋侯使郤犫送孙林父而见之。卫侯欲辞,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见而复之。

卫侯飨苦成叔,甯惠子相。苦成叔傲。甯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秋,宣伯如齐逆女。称族,尊君命也。

八月,郑子罕伐许,败焉。戊戌,郑伯复伐许。庚子,入其郛。许人平以叔申之封。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舍族,尊夫人也。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卫侯有疾,使孔成子、甯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为大子。

冬十月,卫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见大子之不哀也,不内酌饮。叹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大夫闻之,无不耸惧。孙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于卫,尽寘诸戚,而甚善晋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四年-译文

【经】

十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莒国的君主朱去世。

夏天,卫国的孙林父从晋国回到卫国。

秋天,叔孙侨如前往齐国迎接新娘。

郑国的公子喜率领军队攻打许国。

九月,侨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

冬天十月庚寅日,卫国的君主臧去世。

秦国的君主去世。

【传】

十四年春天,卫国的君主前往晋国,晋国的君主强迫他见孙林父,卫定公不同意。

夏天,卫国的君主回国后,晋国的君主派郤犫送孙林父并让他见卫侯。卫侯想拒绝,定姜说:“不行。这是先君宗卿的后代,大国又为此请求,如果不答应,将会灭亡。即使讨厌他,不也比灭亡好吗?君主请忍耐!安抚百姓并宽恕宗卿,不也是可以的吗?”卫侯于是接见并恢复了他的职位。

卫侯宴请苦成叔,甯惠子作陪。苦成叔态度傲慢。甯子说:“苦成家恐怕要灭亡了!古代举行宴会,是为了观察威仪、省察祸福。所以《诗经》说:‘酒杯弯曲,美酒柔和,交往不傲慢,万福来求。’现在夫子傲慢,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

秋天,宣伯前往齐国迎接新娘。称族,是为了尊重君主的命令。

八月,郑国的子罕攻打许国,失败了。戊戌日,郑伯再次攻打许国。庚子日,攻入许国的外城。许国人以叔申的封地求和。

九月,侨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舍族,是为了尊重夫人。所以君子说:“《春秋》的记载:微妙而明显,含蓄而深刻,委婉而成章,详尽而不污秽,惩罚恶行而劝勉善行。不是圣人谁能做到这样?”

卫侯生病了,派孔成子、甯惠子立敬姒的儿子衎为太子。

冬天十月,卫定公去世。夫人姜氏哭完后休息,看到太子不哀伤,不内酌饮。叹息说:“这个人,不仅会使卫国败亡,而且必定会从未亡人开始!唉!天要降祸给卫国啊!我不能让鱄来主持社稷。”大夫们听到后,无不感到恐惧。孙文子从此不敢把重要的器物留在卫国,全部搬到戚地,并且非常善待晋国的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四年-注解

莒子朱:莒国的君主,名为朱,此处记载其去世。

卫孙林父:卫国的贵族,名为孙林父,曾流亡至晋国,后被送回卫国。

叔孙侨如:鲁国的贵族,名为叔孙侨如,奉命前往齐国迎娶女子。

郑公子喜:郑国的公子,名为喜,率领军队攻打许国。

夫人妇姜氏:指叔孙侨如从齐国迎娶的夫人,姓姜。

卫侯臧:卫国的君主,名为臧,此处记载其去世。

秦伯:秦国的君主,此处记载其去世。

定姜:卫国的贵族女性,卫侯的妻子,具有政治智慧。

郤犫:晋国的贵族,奉命护送孙林父回卫国。

苦成叔:卫国的贵族,名为苦成叔,性格傲慢。

甯惠子:卫国的贵族,名为甯惠子,担任相职。

宣伯:即叔孙侨如,奉命前往齐国迎娶女子。

郑子罕:郑国的贵族,名为子罕,率军攻打许国。

孔成子:卫国的贵族,名为孔成子,参与立太子之事。

敬姒:卫侯的妻子,生有儿子衎。

衎:敬姒的儿子,被立为卫国太子。

孙文子:即孙林父,卫国的贵族,因担心卫国内乱而将贵重器物转移至戚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四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其记载简洁而深刻,体现了儒家‘微言大义’的写作风格。本文所选的段落记载了鲁国十四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涉及卫、晋、齐、郑、许等多个诸侯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文中记载了卫国的内政外交。卫侯如晋,晋侯强见孙林父,显示了晋国对卫国的强大影响力。卫侯在定姜的劝说下,最终接受了孙林父的回归,体现了定姜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利益的深刻理解。定姜的言论不仅反映了当时贵族女性的政治参与,也揭示了春秋时期‘宗卿’制度的重要性。

其次,文中通过苦成叔的傲慢行为,引出了甯惠子的批评,体现了春秋时期贵族对礼仪和威仪的重视。甯惠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了谦逊和礼仪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规范的严格要求。

再次,文中记载了郑国对许国的两次征伐,最终许国以叔申之封求和,显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外交手段。郑国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最后,文中记载了卫侯去世后,夫人姜氏对太子衎的不满,反映了卫国内部的政治危机。孙文子将贵重器物转移至戚地,显示了贵族对卫国内乱的担忧和对晋国的依赖。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简洁的记载,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以及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道德规范。这些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