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原文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
总恐老辈失之奢,
后辈失之骄,
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
为后人惜余福,
除去勤俭二字,
别无做法。
弟与沅弟能勤而不能俭,
余微俭而不甚俭;
子侄看大眼,
吃大口,
后来恐难挽,
弟须时时留心。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译文
澄弟左右:
我不希望寄送太多银两回家,总是担心长辈们因为奢侈而失去它,晚辈们因为奢侈而变得傲慢。从来没有钱多到子弟不会傲慢的情况。我和你兄弟想要为祖先留下好的遗产,为后代保留福分,除了勤俭这两个字,别无他法。弟弟和沅弟能够勤劳但不能节俭,我稍微节俭但也不是特别节俭;子侄们眼大口阔,以后恐怕难以纠正,弟弟需要时刻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注解
澄弟:指作者的弟弟,即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银物:指银两或银制品,古代货币的一种。
老辈:指长辈,即家中年纪较大的一辈。
奢:奢侈,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骄:骄傲,自满,不谦逊。
子弟:指子侄辈,即子孙后代。
遗泽:指先人留下的恩惠或遗产。
余福:指剩余的福气或好运。
勤俭:勤劳节俭,指勤奋工作和节约开支。
沅弟:指作者的另一位弟弟,即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
子侄:指侄子侄女,即叔伯或伯叔的子女。
大眼:比喻眼光长远,此处可能指子侄辈不懂得珍惜。
大口:比喻饮食无度,此处可能指子侄辈浪费食物。
挽:挽救,阻止不良现象的发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评注
此段文字出自清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给其弟弟的信件,反映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家族教育的重视。
‘澄弟左右’是书信开头的称呼,表明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亲切与尊重。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表明曾国藩对家族财富的谨慎态度,他担心过多的财富会导致家族成员的奢侈与子弟的骄纵。
‘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点明了曾国藩的担忧所在,即长辈的奢侈和晚辈的骄纵都是对家族福祉的损害。
‘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强调了财富与子弟骄纵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体现了曾国藩的家族责任感,他希望为祖先留下美德,为后代保留福祉。
‘除去勤俭二字,别无做法’这句话是曾国藩对家族教育的核心观点,他认为勤俭是家族得以长久繁荣的关键。
‘弟与沅弟能勤而不能俭’指出了曾国藩对弟弟和沅弟能力上的评价,他们虽然勤劳但节俭不足。
‘余微俭而不甚俭’曾国藩自评自己的节俭程度,表明他在勤俭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这句话表达了曾国藩对子侄辈未来可能出现的奢侈行为的担忧。
‘弟须时时留心’是曾国藩对弟弟的劝诫,希望他能时刻关注家族成员的行为,防止奢侈与骄纵的风气蔓延。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展现了曾国藩作为家族长辈的智慧与远见,他对家族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勤俭持家的强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