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初六俊四等来营,奉到父大人谕帖,并各信件,得悉一切。

弟在各乡看闭阅操,日内汁已归家。

家中无人,田园荒芜,堂上定省多阙,弟以后总不宜常常出门,至嘱至嘱!

罗家姻事,暂可缓议,近日人家一人宦途,即习于骄奢,吾深以以为戒。

三女许字,意欲择一俭朴讲读之家,不必定富室名门也。

杨子春之弟,四人捐官者。

吾于二月念一日具奏,闻部中已议谁,部照概交南抚。

子春曾有函寄雪琴,似已领到执照者,请查明再行布闻。

长夫在大营,不善抬轿,余每月出门,不过在五六次,每出则摇摆战栗,不合脚步。

兹仅留刘一胡二盛四及新到之俊四声六在此,余俱遣之归籍;以后即雇江西本地轿夫,家中不必添派也。

此问军务,建昌府之闽兵,昨又败挫,而袁州克复,大局已转,尽可放心,十月内饷项亦略宽裕矣。

(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译文

澄侯四弟左右:

初六那天,俊四等人来军营,带来了父亲大人的信件,还有其他人的信件,一切都知道了。我在各乡检查闭关练兵的情况,近日已经回家。家里没有人,田园都荒芜了,对长辈的问候也做得不够,以后我总不应该经常出门,这个事情一定要特别注意!

罗家的婚事,可以先缓一缓再讨论,最近那个家庭里的人因为官职而变得骄奢,我深感警戒。对于三个女儿的婚事,我打算找一个节俭朴实、重视读书的家庭,不必一定要选择富有的名门。

杨子春的弟弟,有四个人捐了官。我在二月十一日上奏,听说部里已经讨论了人选,部里决定把名单交给南抚。子春曾经给雪琴寄过信,看起来他已经拿到了执照,请调查清楚后再告诉我。

长夫在军营里,不擅长抬轿,我每个月出门大概五六次,每次出门轿子都会摇摆不定,不符合步伐。现在只留下刘一、胡二、盛四和新来的俊四、声六在这里,其他人我都让他们回去了;以后就雇佣江西本地的轿夫,家里不用再派人去了。

关于军务,建昌府的闽兵昨天又失败了,但是袁州已经被攻克,大局已经好转,可以放心了,十月份的军饷也会稍微宽裕一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注解

澄侯四弟:澄侯是兄弟排行中的第四位,这里指的是作者的弟弟。

左右:古代书信中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现代的‘您’或‘先生’。

谕帖:指上级或长辈的命令或指示。

闭阅操:可能是指军事训练或检阅活动。

汁:这里指汗水,是书写错误,应为‘汗’。

堂上定省:指对长辈的定省,即定期向长辈请安、问候。

宜:应该,适宜。

至嘱至嘱:再三叮嘱,非常强调。

罗家姻事:指罗家的婚事。

宦途:指做官的道路。

骄奢:骄傲奢侈,形容人过于奢侈和傲慢。

以为戒:以此为教训。

许字:许配,订婚。

俭朴:节俭朴素,不奢侈。

讲读之家:指重视读书的家庭。

富室名门:富有和有名望的家庭。

杨子春:作者的朋友。

捐官:通过捐献财物来获得官职。

具奏:向上级或朝廷提出报告或请求。

部中:指官府中的部门。

南抚:南方的巡抚,即地方行政长官。

执照:官方颁发的证明文件,此处指官职的资格证书。

查明:调查清楚。

布闻:公布消息。

长夫:指负责抬轿的人。

摇摆战栗:形容抬轿动作不稳定,令人感到不安。

不合脚步:不协调,不符合步伐。

遣之归籍:打发他们回家。

江西本地轿夫:指江西本地的轿夫。

建昌府:指江西的一个古代行政区划。

闽兵:来自福建的士兵。

败挫:失败和受挫。

袁州:指江西的一个古代行政区划,今为宜春市袁州区。

克复:攻占,收复。

大局:整个形势,整个局面。

饷项:军饷,军队的供给。

咸丰六年:指清朝咸丰六年,即1856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评注

澄侯四弟左右:

此句开篇即点明写信对象,体现了书信的亲密性和直接性。‘澄侯四弟’中的‘澄侯’是对四弟的尊称,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和谐与亲情。

初六俊四等来营,奉到父大人谕帖,并各信件,得悉一切。

此句描述了收到父亲来信的情况,‘奉到父大人谕帖’中的‘奉’字体现了对父亲的尊敬和顺从,‘谕帖’则是对父亲命令的正式称呼。‘得悉一切’则表达了收到信件后的欣慰之情。

弟在各乡看闭阅操,日内汁已归家。

此句叙述了写信人的日常活动,‘闭阅操’指的是军事操练,‘汁’可能是指汗水,‘归家’则表达了写信人回归家庭的愿望。

家中无人,田园荒芜,堂上定省多阙,弟以后总不宜常常出门,至嘱至嘱!

此句反映了写信人对家庭的担忧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家中无人’和‘田园荒芜’描绘了家中的冷清景象,‘堂上定省多阙’则表达了对长辈的孝道缺失的愧疚,‘不宜常常出门’则是写信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我约束。

罗家姻事,暂可缓议,近日人家一人宦途,即习于骄奢,吾深以以为戒。

此句涉及家族的婚姻问题,‘罗家姻事’表明了写信人正在考虑家族的联姻事宜。‘暂可缓议’则表明了写信人对当前形势的谨慎态度,‘一人宦途’和‘骄奢’反映了当时官场风气对人的影响,‘深以以为戒’则表达了写信人对这种风气的批判。

三女许字,意欲择一俭朴讲读之家,不必定富室名门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写信人对女儿婚姻的看法,‘三女许字’表明了写信人对女儿婚姻的关注,‘俭朴讲读之家’则体现了写信人对家庭价值观的坚持,‘不必定富室名门’则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一种挑战。

杨子春之弟,四人捐官者。

此句提到了杨子春的弟弟,‘四人捐官者’中的‘捐官’指的是通过捐献财物获得官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

吾于二月念一日具奏,闻部中已议谁,部照概交南抚。

此句描述了写信人处理官场事务的过程,‘具奏’指的是向上级报告,‘部中已议谁’表明了官场决策的过程,‘部照概交南抚’则是对上级决定的执行。

子春曾有函寄雪琴,似已领到执照者,请查明再行布闻。

此句涉及杨子春弟弟的具体情况,‘有函寄雪琴’表明了杨子春弟弟与雪琴之间的联系,‘似已领到执照者’则是对其是否获得官职的一种推测,‘请查明再行布闻’则是对后续情况的关注。

长夫在大营,不善抬轿,余每月出门,不过在五六次,每出则摇摆战栗,不合脚步。

此句描述了写信人在军队中的生活,‘长夫’指的是军队中的士兵,‘不善抬轿’则反映了士兵的不足之处,‘每月出门’和‘摇摆战栗’则描绘了写信人在军队中的不适。

兹仅留刘一胡二盛四及新到之俊四声六在此,余俱遣之归籍;以后即雇江西本地轿夫,家中不必添派也。

此句是写信人对军队人员调整的决定,‘兹仅留’表明了留下部分人员的原因,‘遣之归籍’则是对其他人员的一种安排,‘雇江西本地轿夫’则是对军队后勤保障的一种改进。

此问军务,建昌府之闽兵,昨又败挫,而袁州克复,大局已转,尽可放心。

此句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此问军务’表明了写信人对军事形势的关注,‘建昌府之闽兵’和‘袁州克复’则是对具体战事的描述,‘大局已转’则是对形势的乐观判断。

十月内饷项亦略宽裕矣。

此句是对财政状况的描述,‘十月内饷项’指的是军队的军饷,‘略宽裕’则表明了财政状况的好转。

(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七日)

此句是信件的落款,表明了写信的时间,‘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七日’是对历史时间的记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5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