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八日,恭庆祖父母双寿,男去腊作寿屏二架,今年同乡送寿对者五人,拜寿来客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
未吃晚酒者,于十六日廿日补请二席。
又请人画椿重荫,观者无不叹羡!
男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繁,几至日不暇给,媳妇及孙儿女俱平安。
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信,四弟欲偕季弟从汪觉庵师游,六弟欲借九弟至省城诚书。
男思大人家事日烦,必不能常在家熟照管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断不可一日无师,读书改诗文,断不可一课耽搁。
伏望堂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四弟季弟从觉庵师,其柬修银,男于八月付回,两弟自必加倍发奋矣!
六弟实不羁之才,乡间孤陋寡闻,断不足以启其见识而坚其心志。
且少年英锐之气,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学,即挫之矣,欲进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
若又不许肆业省城,则毋乃太挫其锐气乎?
伏望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读书,其费用,男于二月间付银什两,至金竺虔家。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伏望大人察男之志!
即此敬禀叔父之人,恕不另具。
六弟将来必为叔父克家之子,即为吾族光大门弟,可喜也!
谨述一二,余续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译文
男国藩跪拜禀报,祝父母亲大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正月八日,恭祝祖父母双百岁生日,我去年腊月做了两架寿屏,今年有五位同乡送了寿联,来拜寿的客人有四十位,早上有四桌面食,晚上有三次酒席。那些晚上没有喝酒的人,在十六日和二十日补请了两桌。还请人画了椿树重荫的画,观看的人无不赞叹羡慕!
我身体一直很好,新年期间应酬太多,几乎每天都很忙,媳妇和孙辈们都很平安。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和六弟的信,四弟想和季弟一起跟随汪觉庵老师学习,六弟想借九弟去省城读书。我想大人家务事繁多,一定不能常在家照顾弟弟们,而且四弟天分一般,绝对不能没有老师指导,读书写诗作文,绝对不能有一课的耽误。恳请堂上大人同意我们的请求,让四弟和季弟跟随觉庵老师学习,他们的学费,我会在八月汇回,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的!
六弟确实是个不羁之才,乡间见识浅薄,绝对不足以开阔他的视野和坚定他的意志。而且年轻人英气勃勃,不能长时间挫败,六弟不能入学,这就是一次挫败,他想进京而我阻止他,这是第二次挫败。如果再不允许他在省城读书,那不是太挫败他的锐气了吗?恳请大人同意我们的请求,让六弟和九弟去省城读书,费用我会在二月间支付一些银两给金竺虔家。
家庭和睦则福气自来,如果一家之中,兄长说什么,弟弟们无不遵从,弟弟们有什么请求,兄长无不答应,和睦的气氛蒸蒸日上而家庭不兴旺的,是没有的。反之而不败的,也是没有的。恳请大人明察我的心意!就以此信敬禀叔父,恕不另写。六弟将来一定会成为叔父家中的有才子,也会为我们家族增光添彩,这是值得高兴的!简要陈述一二,其余的待续。(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注解
男国藩:指曾国藩,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父母亲大人:古代对父母的尊称,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万福金安:古代祝福语,表示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祝愿。
腊:农历十二月,古代农历年底。
寿屏:古代用于庆祝寿辰的屏风,上面绘有祝福语和吉祥图案。
同乡:指同乡的人,这里指与曾国藩同乡的人。
寿对:指庆祝寿辰的对联。
拜寿:指向寿星表示敬意和祝福。
早面:指早餐。
晚酒:指晚餐。
补请:指补办宴请。
椿重荫:指椿树,古代象征长寿,这里指椿树的浓荫。
天分:指人的天赋才能。
课:指学习的内容或课程。
柬修银:指送给老师的礼物,通常为银两。
省城:指省级城市的简称,这里指曾国藩的家乡长沙。
家和:指家庭和睦。
蒸帮:指家庭关系紧密。
克家之子:指能够继承家业的人。
光大门弟:指能够为家族增光添彩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评注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此句开篇即以谦卑之态,表达对父母的尊敬与祈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核心价值观。
正月八日,恭庆祖父母双寿,男去腊作寿屏二架,今年同乡送寿对者五人,拜寿来客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未吃晚酒者,于十六日廿日补请二席。又请人画椿重荫,观者无不叹羡!此段描述了国藩为庆祝祖父母寿辰所做的一系列事宜,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中重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同时,寿屏、寿对、拜寿等习俗,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吉祥、长寿的祈愿。
男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繁,几至日不暇给,媳妇及孙儿女俱平安。此句表达了国藩对家庭状况的关心,以及对家庭成员的祝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睦、亲情至上的观念。
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信,四弟欲偕季弟从汪觉庵师游,六弟欲借九弟至省城诚书。男思大人家事日烦,必不能常在家熟照管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断不可一日无师,读书改诗文,断不可一课耽搁。伏望堂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四弟季弟从觉庵师,其柬修银,男于八月付回,两弟自必加倍发奋矣!此段体现了国藩对弟弟们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家庭责任感的承担。他强调四弟天分平常,需要老师的指导,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理念。
六弟实不羁之才,乡间孤陋寡闻,断不足以启其见识而坚其心志。且少年英锐之气,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学,即挫之矣,欲进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许肆业省城,则毋乃太挫其锐气乎?伏望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读书,其费用,男于二月间付银什两,至金竺虔家。此段进一步强调了国藩对六弟教育的重视,他认为六弟有才华,但需要更好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其潜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重视人才培养的观念。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禀叔父之人,恕不另具。六弟将来必为叔父克家之子,即为吾族光大门弟,可喜也!谨述一二,余续禀。(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此段表达了国藩对家庭和谐的重视,他认为家庭和睦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的和谐共生。同时,他对叔父的尊敬和对家族荣誉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
整篇文章以国藩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传统中国家庭中长子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他对家庭、对家族的深厚情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述,以及对教育、家庭观念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家庭和谐、教育理念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