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号,系新正初三交彭山屺者,敬悉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肠风,赖神戳佑,得以速痊,烈游子闻之,尚转心悸!
六弟生女,自是大喜。
初八日恭逢寿诞,男不克在家庆祝,心犹依依。
诸弟在家不听教训,不甚发奋,男观诸来信即已知之。
盖诸弟之意,总不愿在家塾读书,自己亥年男在家里,即有此意,牢不可破。
六弟欲从男进京,男因散馆去留未定,故此时未许。
庚子年接家眷,即请弟等送,意欲弟等京读书也。
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许,以故但写诸弟而不指定何人。
迫九弟来京,其意颇遂,而四弟六弟之惫,尚未遂也。
年年株守家园,时有耽搁,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无良友,考试又不利。
兼此数者,怫郁难伸,故四弟六粟不免怨男,其所以怨男者有故。
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爱,甲可怨一矣。
云亥在家,未尝教弟一字,可怨二教矣。
临进京不肯带六弟,可怨三矣。
不为弟择外专,仅延丹阁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
明知两弟不厄家居,而屡次信回,劝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
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难免内怀隐衷,前此含意不伸,故从不写信与男,去腊来信甚长,则尽情吐露矣。
男接信时,又喜又惧,喜者喜弟志气勃勃,不可遏也。
惧者,男再拂弟意,将伤和气矣。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男深知此理,故禀堂上各位大人,俯从男等兄弟之情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
九弟前年欲归,男百般昔留,至去年则不复强留,亦恐拂弟意也。
临别时彼此恋恋,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后,思之尤切,信之尢深,谓九弟纵不为科目中人,亦当为孝弟中人。
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倚,则虽不得禄位,亦伤哉?
伏读手谕,谓男教弟宜明责之,不宜琐琐告以阅历工夫。
男自忆边年教弟之信,不下数万字,或明责,或婉劝,或博称,或约指,知无不言,总之尽心竭力而已。
男妇孙男女身体皆平安,伏乞放心,男谨禀。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译文
男国藩跪拜禀告,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二月十六日,收到家信第一号,是正月初三交给彭山屺的,已经详细阅读。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祖父大人突然得了肠风病,幸亏神的保佑,很快就痊愈了,远在他乡的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感到很震惊!六弟生了女儿,这是大喜事。初八日是祖父的寿诞,我因为不能在家庆祝,心里还是有些依依不舍。
弟弟们在家里不听教导,不是很努力,我从你们的来信中已经知道了。因为弟弟们的心思,都不愿意在家塾读书,我亥年在家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这个想法非常坚定。六弟想跟我一起进京,我因为去留未定,所以暂时没有答应。庚子年接家眷的时候,就请弟弟们送,本意是想让弟弟们到京城读书。但因为祖父母和父母在上,我不敢擅自做主,所以只是写了弟弟们的名字,没有指定具体的人。等到九弟来京,他的愿望实现了,但四弟和六弟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每年都守在家园,有时会有耽误,大人又不能经常在家教导他们;附近又没有良友,考试又不顺利。加上这些原因,心情压抑难以抒发,所以四弟和六弟不免有些埋怨我,他们埋怨我的原因也是有道理的。
我在丁酉年在家教导弟弟们,严厉多于爱护,这是他们可以埋怨的第一点。说亥年在家里,我从未教过他们一个字,这是他们可以埋怨的第二点。临进京时不愿意带六弟,这是他们可以埋怨的第三点。没有为他们选择外地的专业学习,只是请丹阁叔教他们,违背了他们的本意,这是他们可以埋怨的第四点。明明知道两个弟弟不愿意在家,却屡次写信劝他们留在家塾,这是他们可以埋怨的第五点。
我也有五点可以让他们埋怨的地方,所以四弟和六弟难免内心有隐衷,之前没有表达出来,所以从不给我写信。去年腊月的来信很长,已经把心里的话都吐露出来了。我收到信的时候,又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看到弟弟们的志气很旺盛,不可阻挡。害怕的是,如果我再违背他们的意愿,可能会伤害到兄弟间的和气。兄弟和睦,即使是贫穷的小户人家也会兴旺,兄弟不和睦,即使是世家大族也会衰败。我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向堂上各位大人禀告,恳请各位大人顺从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以和睦兄弟为第一。
九弟前年想要回家,我百般挽留,到了去年就不再强留,也是怕违背了弟弟的意愿。分别的时候,彼此都很依依不舍,感情深厚如海,所以我自从九弟离开后,更加思念他,更加信任他,认为九弟即使不能成为科举中的人,也应当成为孝顺和友爱的兄弟。如果兄弟们都像这样,就可以终身互相依靠,即使不能得到官位,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阅读了您的手谕,说应该明确地责备弟弟们,而不是琐碎地告诉他们经验教训。
我回想起来,教弟弟们的信,不少于数万字,有时明确责备,有时委婉劝导,有时广泛称赞,有时暗示指导,知无不言,总之是尽心竭力而已。我、妻子、孙子、孙女身体都平安,请大人放心,我谨此禀告。(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注解
男国藩:指曾国藩,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父母大人:对父母的尊称,表示尊敬。
万福金安:古代书信中常用的祝福语,表示对对方的美好祝愿。
二月十六日:指具体的日期。
家信:指从家中收到的信件。
新正初三:新正指农历新年,初三即正月初三。
彭山屺:指信件传递的人或地点。
敬悉一切:表示恭敬地知道了一切。
肠风:古代医学术语,指肠中风气不通,类似于现代所说的肠炎。
神戳佑:指神明的保佑。
速痊:迅速痊愈。
烈游子:指在外漂泊的游子,烈表示强烈。
转心悸:内心感到震惊。
六弟: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寿诞:指生日。
在家庆祝:在家中庆祝生日。
克:能够。
克在家庆祝:能够在家中庆祝。
克在家:能够在家中。
发奋:努力奋斗。
家塾:古代家庭中的私塾,即私人教育机构。
亥年:指干支纪年的亥年,即1841年。
牢不可破:非常坚固,不可动摇。
进京:指前往京城。
散馆:古代科举制度中,考试合格后进入官府工作。
去留未定:离开或留下尚未确定。
庚子年:指干支纪年的庚子年,即1860年。
送:送行。
寂守:安静地守候。
怫郁难伸:心情压抑,难以抒发。
丁酉:指干支纪年的丁酉年,即1857年。
威克厥爱:用威严来克制爱。
甲可怨一矣:有理由抱怨之一。
教弟一字:教育弟弟一个字。
可怨二教:有理由抱怨之二。
拂厥本意:违背他的本意。
厄:困顿,艰难。
屡次信回:多次写信回来。
寂守家塾:安静地守候在家塾。
和气:和睦的气氛。
穷氓小户:贫穷的平民家庭。
世家宦族:世代为官的家族。
伏读手谕:阅读了您的手谕。
明责:明确地责备。
琐琐告以阅历工夫:详细地告诉他们经验和方法。
边年:边疆地区。
博称:广泛地称赞。
约指:简要地指出。
知无不言:知道的都说出来。
尽心竭力:全心全意地付出。
伏乞放心:请放心。
谨禀:恭敬地禀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评注
男国藩跪禀的开头,便以‘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作为对长辈的尊敬和问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重视。‘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号’这一句,简洁地记录了时间,同时点明了信件的重要性,表明家书对男国藩而言意义重大。
‘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肠风,赖神戳佑,得以速痊’这句话中,男国藩对祖父的病情描述得十分详细,同时表达了对神灵庇佑的感激之情。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灵的信仰和对祖先的尊敬。
‘烈游子闻之,尚转心悸’这句话,用‘烈游子’来形容自己,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生活的无奈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中长辈健康的担忧。这种情感的表达,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亲情的特点。
‘六弟生女,自是大喜’这句话,体现了男国藩对家庭喜事的关注和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传统社会中重视生育和家族延续的观念。
‘男观诸来信即已知之’这句话,男国藩通过阅读家信,了解到家中兄弟的情况,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书信交流的传统。
‘盖诸弟之意,总不愿在家塾读书’这句话,揭示了男国藩对家中兄弟不愿意接受传统教育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坚持。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这句话,强调了兄弟和睦对于家庭和家族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族和谐的价值观。
‘伏读手谕,谓男教弟宜明责之,不宜琐琐告以阅历工夫’这句话,男国藩引用了长辈的教诲,表达了自己在教育弟辈时的原则和方法,即明确责任,不拘泥于细节。
‘男自忆边年教弟之信,不下数万字’这句话,男国藩回顾了自己多年来教育弟辈的努力,表达了对弟辈的关爱和期望。
‘男妇孙男女身体皆平安,伏乞放心’这句话,男国藩以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作为结尾,再次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祝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幸福和身体健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