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正七归,接一信,启五等归,又接一情。
正七以虚故,不能这回营,启五求于尝新后始去。
兹另遣人送信至营,以慰远虞。
三代祠堂,或分或合,或在新宅,或另立规模,俟沅弟复吉后归家料理。
造祠之法,亦听弟与诸弟为之,落成后,我作一碑而已。
余意欲王父母父母改葬后,将神道碑立毕,然后或出或处,乃可惟余所欲。
目下在家,意绪极不佳,回思往事,无一不懈惭,无一不褊浅。
幸弟去秋一出,而江西湖南,物望颇隆,家声将自弟振之,兹可欣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望弟慎之又慎,总以克终为贵。
家中四宅,大小平安。
念三四大水,县诚永丰,受害颇甚,我境幸平安无恙;
弟寄归之书,皆善体,林氏续讯古文雅正》,虽向不知名,亦通才也。
如有《大学衍义》《衍义补》二书,可买者买之。
学问之道,能读经史进为根抵,如两通两衍义及本朝两通,荤六经诸史之精,诸内圣外王之要。
若能熟此六书,或熟其一二,即为有本有未之学。
家中现有四通,而无两衍义,祈弟留心。
弟目下在营,不可看书,致荒废正务,天气炎热,精神有限,宜全用于营事也。
余近作宾与堂记,沪稿寄阅,久荒笔墨,但有问架,全无精意,愧甚愧甚!
(咸丰八年五月三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译文
沅甫九弟左右:
我刚从正七归家,刚收到一封信,接着又接到启五等人的归家消息,再次接到一封信。正七因为身体虚弱,不能这次一起回营,启五则希望在尝新之后才回去。现在另外派人送信到营地去,以安慰远方的家人。
关于三代祠堂的事,可能是分立也可能是合并,可能在新宅中,也可能另立新的规模,等沅弟康复后回家处理。建造祠堂的方式,也听凭弟弟和众兄弟决定,建成之后,我只需要立一块碑就可以了。
我打算等王父母和父母改葬之后,将神道碑立好,然后无论出仕还是隐居,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目前在家,心情非常不好,回想过去,没有一件事情不感到惭愧,没有一件事情不觉得狭隘浅薄。幸好你去年秋天出去了一次,江西湖南的物望都很好,家声将因你而振兴,这让我感到欣慰!事物无不有开始,但很少能有一个好结局,希望弟弟谨慎再谨慎,总以能够坚持到最后为贵。
家中四个宅院,大小都平安。想起三四大水,县里确实永丰受害很严重,我们这里幸好平安无事;弟弟寄回家的信,都很好,林氏续写的《古文雅正》,虽然以前不知道这个名字,但也是个通才。如果有《大学衍义》和《衍义补》这两本书,可以买的话就买下来。学问之道,能够读经史作为根基,如《两通》、《两衍义》以及本朝的《两通》,都是六经诸史精华,内圣外王之要。如果能熟读这六本书,或者熟读其中一二,就可以称之为有根基的学问。家中现在有四通,但没有两衍义,希望弟弟留心。
弟弟目前在营地,不能看书,以免荒废正务。天气炎热,精神有限,应该把全部精力用于营地的事务。
我最近写了《宾与堂记》,把沪稿寄给你看,很久没有动笔,但只有问架之问,没有精深的见解,非常惭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注解
沅甫九弟:指作者的一个弟弟,可能是家族中的排行第九的成员。
正七归:正七,可能是指某人的名字或官职;归,意为回家。
启五等归:启五,可能是指某人的名字或官职;等归,意为一同回家。
情:这里可能是指一封信件。
虚故:虚,意为借口或托辞;故,意为原因。
三代祠堂:指供奉祖先的祠堂,通常分为供奉直系祖先的三代。
新宅:新建的住宅。
规模:规模,指建筑的大小和样式。
复吉:复,意为恢复;吉,意为吉祥,这里指恢复到吉祥的状态。
造祠之法:建造祠堂的方法。
碑:刻有文字的石头,用来纪念或记录。
王父母父母:王父母,指岳父岳母;父母,指自己的父母。
神道碑:神道碑,指立在墓道上的碑,用来纪念死者。
物望:物望,指人们所期望或向往的事物。
家声:家族的声誉。
鲜克有终:鲜,意为少;克,意为能够;有终,意为有好的结局。
四宅:四宅,指家中的四座住宅。
念三四大水:念三,可能是指某人的名字或官职;四大水,可能是指大水灾。
县诚永丰:县,指县级行政单位;诚,可能是指确实;永丰,可能是指一个地名。
受害颇甚:受害,指受到损害;颇甚,意为非常严重。
林氏续讯古文雅正:林氏,可能是指某人的姓氏;续讯,可能是指继续学习;古文雅正,指古文的雅致和正确。
《大学衍义》《衍义补》:《大学衍义》和《衍义补》是古代的书籍。
学问之道:学问,指知识;道,指方法或途径。
经史: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历史书籍。
根抵:根基,基础。
两通两衍义及本朝两通:两通,可能是指两本通用的书籍;衍义,可能是指对经典的解释;本朝,指当时所在的朝代;两通,可能是指两本关于朝代的书籍。
荤六经诸史:荤,指主要的;六经,指儒家六部经典;诸史,指各种历史书籍。
内圣外王:内圣,指内在的道德修养;外王,指外在的治国之道。
宾与堂记:宾与堂,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建筑;记,指记录。
沪稿:沪,指上海;稿,指稿件。
问架:问架,可能是指询问书架上的书籍。
精意:精心思考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评注
沅甫九弟左右:
此句以亲切的称呼开篇,体现了书信作者与收信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反映了古代书信的称呼习惯。
正七归,接一信,启五等归,又接一情。
这里‘正七归’、‘启五等归’等称呼,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家族成员的熟悉和对家族事务的关心。‘接一信’、‘又接一情’则表明了作者对家族成员来信的重视。
正七以虚故,不能这回营,启五求于尝新后始去。
此句中‘正七’、‘启五’等人物称呼,再次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家族成员的熟悉。‘以虚故’、‘尝新后始去’等表述,则反映了古代家族内部的人情世故和相互关照。
兹另遣人送信至营,以慰远虞。
‘兹’字的使用,体现了书信作者的决断和果断。‘以慰远虞’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关心和慰藉。
三代祠堂,或分或合,或在新宅,或另立规模,俟沅弟复吉后归家料理。
此句中‘三代祠堂’、‘或分或合’等表述,体现了古代家族对祖先的尊崇和对家族传统的重视。‘俟沅弟复吉后归家料理’则表明了作者对家族事务的安排和对家族成员的期待。
造祠之法,亦听弟与诸弟为之,落成后,我作一碑而已。
‘造祠之法’、‘落成后,我作一碑而已’等表述,体现了古代家族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对家族历史的传承。
余意欲王父母父母改葬后,将神道碑立毕,然后或出或处,乃可惟余所欲。
此句中‘余意欲’、‘乃可惟余所欲’等表述,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家族事务的决策权和权威。
目下在家,意绪极不佳,回思往事,无一不懈惭,无一不褊浅。
‘意绪极不佳’、‘无一不懈惭,无一不褊浅’等表述,反映了书信作者内心的不安和对自身过去的反思。
幸弟去秋一出,而江西湖南,物望颇隆,家声将自弟振之,兹可欣慰!
此句中‘幸弟去秋一出’、‘家声将自弟振之’等表述,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家族成员成就的认可和对家族未来的期望。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望弟慎之又慎,总以克终为贵。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望弟慎之又慎’等表述,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家族成员的教诲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
家中四宅,大小平安。
此句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书信作者对家中成员的关心。
念三四大水,县诚永丰,受害颇甚,我境幸平安无恙;弟寄归之书,皆善体,林氏续讯古文雅正》,虽向不知名,亦通才也。
此句中‘念三四大水’、‘县诚永丰’等表述,反映了书信作者对家族成员生活状况的关心和对家族历史的回顾。
如有《大学衍义》《衍义补》二书,可买者买之。
‘如有《大学衍义》《衍义补》二书,可买者买之’等表述,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家族成员学识的重视和对家族文化的传承。
学问之道,能读经史进为根抵,如两通两衍义及本朝两通,荤六经诸史之精,诸内圣外王之要。
此句中‘学问之道’、‘两通两衍义’等表述,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学术传统的传承。
若能熟此六书,或熟其一二,即为有本有未之学。
‘若能熟此六书,或熟其一二,即为有本有未之学’等表述,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学术成就的肯定。
家中现有四通,而无两衍义,祈弟留心。
此句中‘祈弟留心’等表述,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家族成员的期望和对家族事务的重视。
弟目下在营,不可看书,致荒废正务,天气炎热,精神有限,宜全用于营事也。
此句中‘弟目下在营’、‘宜全用于营事也’等表述,体现了书信作者对家族成员职责的关心和对家族利益的维护。
余近作宾与堂记,沪稿寄阅,久荒笔墨,但有问架,全无精意,愧甚愧甚!
‘余近作宾与堂记’、‘愧甚愧甚’等表述,反映了书信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对自身能力的谦虚。
(咸丰八年五月三十日)
此句以时间结尾,体现了书信的正式性和对时间记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