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八年-原文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晋杀其大夫胥童。
庚申,晋弑其君州蒲。
齐杀其大夫国佐。
公如晋。
夏,楚子、郑伯伐宋。
宋鱼石复入于彭城。
公至自晋。
晋侯使士匄来聘。
秋,杞伯来朝。
八月,邾子来朝。
筑鹿囿。
己丑,公薨于路寝。
冬,楚人、郑人侵宋。
晋侯使士鲂来乞师。
十有二月,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
丁未,葬我君成公。
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
使荀罃、士鲂逆周子于京师而立之,生十四年矣。
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
对曰:“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
庚午,盟而入,馆于伯子同氏。
辛巳,朝于武宫,逐不臣者七人。
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齐为庆氏之难故,甲申晦,齐侯使士华免以戈杀国佐于内宫之朝。
师逃于夫人之宫。
书曰:“齐杀其大夫国佐。”弃命,专杀,以穀叛故也。
使清人杀国胜。
国弱来奔,王湫奔莱。
庆封为大夫,庆佐为司寇。
既,齐侯反国弱,使嗣国氏,礼也。
二月乙酉朔,晋悼公即位于朝。
始命百官:施舍已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
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
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
使士渥浊为大傅,使修范武子之法。
右行辛为司空,使修士蒍之法。
弁纠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
荀宾为右,司士属焉,使训勇力之士时使。
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
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
魏绛为司马。
张老为候奄。
铎遏寇为上军尉。
籍偃为之司马,使训卒乘亲以听命。
程郑为乘马御,六驺属焉,使训群驺知礼。
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
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偪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公如晋,朝嗣君也。
夏六月,郑伯侵宋,及曹门外。
遂会楚子伐宋,取朝郏。
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纳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焉。
以三百乘戍之而还。
书曰:“复入。”凡去其国,国逆而立之曰入。复其位曰复归。诸侯纳之曰归。以恶曰复入。
宋人患之,西鉏吾曰:“何也?若楚人与吾同恶,以德于我,吾固事之也,不敢贰矣。大国无厌,鄙我犹憾。不然,而收吾憎,使赞其政,以间吾衅,亦吾患也。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逞奸而携服,毒诸侯而惧吴、晋。吾庸多矣,非吾忧也。且事晋何为?晋必恤之。”
公至自晋。晋范宣子来聘,且拜朝也。
君子谓:“晋于是乎有礼。”
秋,杞桓公来朝,劳公,且问晋故。
公以晋君语之。
杞伯于是骤朝于晋而请为昏。
七月,宋老佐、华喜围彭城,老佐卒焉。
八月,邾宣公来朝,即位而来见也。
筑鹿囿,书不时也。
己丑,公薨于路寝,言道也。
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华元如晋告急。
韩献子为政,曰:“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疆,自宋始矣。”
晋侯师于台穀以救宋,遇楚师于靡角之穀。
楚师还。
晋士鲂来乞师。
季文子问师数于臧武仲,对曰:“伐郑之役,知伯实来,下军之佐也。今彘季亦佐下军,如伐郑可也。事大国,无失班爵而加敬焉,礼也。”
从之。
十二月,孟献子会于虚朾,谋救宋也。
宋人辞诸侯,而请师以围彭城。
孟献子请于诸侯,而先归会葬。
丁未,葬我君成公,书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八年-译文
十八年春天,周历正月,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胥童。
庚申日,晋国弑杀了他们的君主州蒲。
齐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国佐。
鲁公前往晋国。
夏天,楚子和郑伯攻打宋国。
宋国的鱼石重新进入彭城。
鲁公从晋国回来。
晋侯派士匄来鲁国访问。
秋天,杞伯来鲁国朝见。
八月,邾子来鲁国朝见。
修建鹿囿。
己丑日,鲁公在路寝去世。
冬天,楚国和郑国入侵宋国。
晋侯派士鲂来请求援军。
十二月,仲孙蔑与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国的崔杼在虚朾会盟。
丁未日,安葬我们的君主成公。
十八年春天,周历正月庚申日,晋国的栾书和中行偃派程滑弑杀了厉公,将他葬在翼城的东门外,只用了一辆车。
派荀罃和士鲂去京师迎接周子并立他为君,周子当时十四岁。
大夫们在清原迎接周子,周子说:“我原本没有想过会到这一步。即使到了这一步,难道不是天意吗!人们寻求君主,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君主却不听从,那还要君主做什么?你们今天用我,不用我也是今天,共同服从君主,这是神灵的祝福。”
大夫们回答说:“这是群臣的愿望,怎敢不听从命令。”
庚午日,盟誓后进入国都,住在伯子同氏的家中。
辛巳日,在武宫朝见,驱逐了七个不忠的臣子。
周子有一个兄长,但没有智慧,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所以不能立他为君。
齐国因为庆氏的祸乱,甲申日晦时,齐侯派士华免用戈在内宫的朝堂上杀了国佐。
军队逃到了夫人的宫中。
史书记载:“齐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国佐。”这是因为他违背命令,擅自杀人,并且因为穀地叛乱。
派清人杀了国胜。
国弱逃到鲁国,王湫逃到莱国。
庆封成为大夫,庆佐成为司寇。
之后,齐侯让国弱回国,让他继承国氏,这是合乎礼制的。
二月乙酉日朔,晋悼公在朝堂上即位。
开始任命百官:免除债务,照顾鳏寡孤独,振兴废滞的官员,救济贫困,救灾患,禁止淫乱,减轻赋税,宽恕罪过,节约器用,适时使用民力,不违背农时。
任命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
任命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让他们教导卿的子弟节俭、孝顺、友爱。
任命士渥浊为大傅,让他修订范武子的法度。
任命右行辛为司空,让他修订士蒍的法度。
任命弁纠为御戎,校正官隶属于他,让他教导御者懂得道义。
任命荀宾为右,司士隶属于他,让他教导勇力之士适时使用。
卿没有共同的御者,设立军尉来代理。
任命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为副手。
任命魏绛为司马。
任命张老为候奄。
任命铎遏寇为上军尉。
任命籍偃为司马,让他教导士兵和车乘亲近并听从命令。
任命程郑为乘马御,六驺隶属于他,让他教导群驺懂得礼仪。
所有六官的长官,都是民众赞誉的人。
举荐不失职,官员不改变方向,爵位不超过德行,军队不欺凌正职,旅不逼迫军队,民众没有怨言,这是恢复霸业的原因。
鲁公前往晋国,是为了朝见新君。
夏天六月,郑伯入侵宋国,到达曹门外。
随后与楚子一起攻打宋国,夺取了朝郏。
楚子辛和郑国的皇辰入侵城郜,夺取了幽丘,一起攻打彭城,接纳了宋国的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
用三百辆战车驻守后返回。
史书记载:“复入。”凡是离开自己的国家,国家迎接并立他为君称为“入”。恢复他的位置称为“复归”。诸侯接纳他称为“归”。以恶名称为“复入”。
宋国人对此感到忧虑,西鉏吾说:“为什么呢?如果楚国人和我们有共同的敌人,对我们施以恩德,我们自然会侍奉他们,不敢有二心。大国贪得无厌,轻视我们仍然感到遗憾。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收留我们的仇敌,让他们参与政事,利用我们的矛盾,这也是我们的祸患。现在他们将推崇诸侯的奸邪,分割我们的土地,以堵塞夷庚。放纵奸邪而携带着服从,毒害诸侯并让吴国和晋国感到恐惧。我们的麻烦已经很多了,这不是我们的忧虑。而且侍奉晋国是为了什么?晋国一定会体恤我们。”
鲁公从晋国回来。晋国的范宣子来访问,并且拜见新君。
君子说:“晋国在这件事上是有礼的。”
秋天,杞桓公来朝见,慰劳鲁公,并且询问晋国的情况。
鲁公把晋君的话告诉了他。
杞伯于是频繁朝见晋国,并请求联姻。
七月,宋国的老佐和华喜包围了彭城,老佐在那里去世。
八月,邾宣公来朝见,即位后来见鲁公。
修建鹿囿,史书记载这是不合时宜的。
己丑日,鲁公在路寝去世,这是合乎礼制的。
冬天十一月,楚国的子重救援彭城,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到晋国告急。
韩献子执政,说:“想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必须先勤勉,成就霸业,安定边疆,从宋国开始。”
晋侯在台穀集结军队救援宋国,在靡角之穀遇到楚军。
楚军撤退。
晋国的士鲂来请求援军。
季文子向臧武仲询问军队的数量,臧武仲回答说:“攻打郑国的战役,知伯亲自来,他是下军的副将。现在彘季也是下军的副将,像攻打郑国那样就可以了。侍奉大国,不要失去爵位的次序并且要更加恭敬,这是礼制。”
季文子听从了他的建议。
十二月,孟献子在虚朾会盟,谋划救援宋国。
宋国人辞谢了诸侯,请求军队包围彭城。
孟献子向诸侯请求,先回国参加葬礼。
丁未日,安葬我们的君主成公,史书记载这是合乎礼制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八年-注解
胥童:晋国大夫,因政治斗争被杀。
州蒲:晋国君主,被弑杀。
国佐:齐国大夫,因叛乱被杀。
彭城:宋国的重要城市,多次成为战争的焦点。
士匄:晋国大夫,代表晋侯出使。
杞伯:杞国君主,来朝见鲁国君主。
邾子:邾国君主,来朝见鲁国君主。
鹿囿:鲁国君主修建的园林。
路寝:君主去世的地方,通常指君主的寝宫。
士鲂:晋国大夫,代表晋侯出使。
虚朾:地名,诸侯会盟的地点。
成公:鲁国君主,去世后被安葬。
栾书、中行偃:晋国大夫,策划弑杀晋厉公。
程滑:晋国大夫,执行弑杀晋厉公的任务。
荀罃、士鲂:晋国大夫,负责迎接新君。
周子:晋国新君,年仅十四岁。
清原:地名,晋国大夫迎接新君的地方。
伯子同氏:晋国大夫,新君暂居的地方。
武宫:晋国宫殿,新君朝见的地方。
庆氏:齐国的权贵家族,因内乱导致国佐被杀。
国胜、国弱:齐国大夫,因内乱逃亡。
庆封、庆佐:齐国大夫,掌握政权。
晋悼公:晋国新君,即位后推行一系列改革。
魏相、士鲂、魏颉、赵武:晋国卿大夫,负责国家事务。
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晋国公族大夫,负责教育卿大夫子弟。
士渥浊:晋国大傅,负责修订法律。
右行辛:晋国司空,负责修订法律。
弁纠:晋国御戎,负责训练御者。
荀宾:晋国右司士,负责训练勇士。
祁奚、羊舌职:晋国中军尉及其副手。
魏绛:晋国司马,负责军事。
张老:晋国候奄,负责军事。
铎遏寇:晋国上军尉,负责军事。
籍偃:晋国司马,负责训练士兵。
程郑:晋国乘马御,负责训练马夫。
楚子、郑伯:楚国和郑国的君主,联合攻打宋国。
宋鱼石:宋国大夫,被楚国和郑国支持复入彭城。
西鉏吾:宋国大夫,分析楚国和郑国的意图。
范宣子:晋国大夫,代表晋侯出使鲁国。
杞桓公:杞国君主,来朝见鲁国君主并询问晋国情况。
老佐、华喜:宋国大夫,围攻彭城。
楚子重:楚国君主,救援彭城并攻打宋国。
韩献子:晋国大夫,主张救援宋国。
季文子、臧武仲:鲁国大夫,讨论出兵救援宋国的事宜。
孟献子:鲁国大夫,参与诸侯会盟并请求救援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八年-评注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春秋时期晋国、齐国、楚国、郑国、宋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文本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局势。
首先,晋国的内乱和君主的更迭是这段文本的核心内容之一。晋厉公被弑杀,晋悼公即位,标志着晋国政权的更替。晋悼公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施舍、救济、整顿吏治、减轻赋税等,这些措施反映了晋国试图通过内政改革来恢复霸权的努力。
其次,齐国的大夫国佐被杀,揭示了齐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国佐因叛乱被杀,齐国政权落入庆氏家族手中。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齐国的内政,也对周边诸侯国产生了影响。
楚国和郑国联合攻打宋国,并支持宋鱼石复入彭城,反映了楚国和郑国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扩大影响力的策略。宋国在面对楚国和郑国的压力时,采取了外交手段,试图通过晋国的支持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鲁国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与晋国、杞国、邾国等诸侯国的外交互动,展现了其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地位。鲁国君主去世后,诸侯国纷纷前来会葬,体现了鲁国在诸侯国中的重要地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通过叙述晋国、齐国、楚国、郑国、宋国等诸侯国的事件,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外交策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诸侯国之间关系的描述,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诸侯国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