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五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五年-原文

【经】

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卫定公。

三月乙巳,仲婴齐卒。

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人,同盟于戚。

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

公至自会。

夏六月,宋公固卒。

楚子伐郑。

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

宋华元出奔晋。

宋华元自晋归于宋。

宋杀其大夫山。

宋鱼石出奔楚。

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酉、邾人会吴于钟离。

许迁于叶。

【传】

十五年春,会于戚,讨曹成公也。执而归诸京师。书曰:“晋侯执曹伯。”不及其民也。凡君不道于其民,诸侯讨而执之,则曰某人执某侯。不然,则否。

诸侯将见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前《志》有之,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守乎?”遂逃奔宋。

夏六月,宋共公卒。

楚将北师。子囊曰:“新与晋盟而背之,无乃不可乎?”子反曰:“敌利则进,何盟之有?”申叔时老矣,在申,闻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礼,礼以庇身,信礼之亡,欲免得乎?”楚子侵郑,及暴隧,遂侵卫,及首止。郑子罕侵楚,取新石。栾武子欲报楚,韩献子曰:“无庸。使重其罪,民将叛之。无民孰战?”

秋八月,葬宋共公。于是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华喜为司徒,公孙师为司城,向为人为大司寇,鳞朱为少司寇,向带为大宰,鱼府为少宰。荡泽弱公室,杀公子肥。华元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晋。二华,戴族也。司城,庄族也。六官者,皆桓族也。

鱼石将止华元,鱼府曰:“右师反,必讨,是无桓氏也。”鱼石曰:“右师苟获反,虽许之讨,必不敢。且多大功,国人与之,不反,惧桓氏之无祀于宋也。右师讨,犹有戌在,桓氏虽亡,必偏。”鱼石自止华元于河上。请讨,许之。乃反,使华喜、公孙师帅国人攻荡氏,杀子山。书曰:“宋杀其大夫山。”言背其族也。

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出舍于睢上。华元使止之,不可。

冬十月,华元自止之,不可。乃反。鱼府曰:“今不从,不得入矣。右师视速而言疾,有异志焉。若不我纳,今将驰矣。”登丘而望之,则驰。骋而从之,则决睢澨,闭门登陴矣。左师、二司寇、二宰遂出奔楚。华元使向戌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以靖国人。

晋三郤害伯宗,谮而杀之,及栾弗忌。伯州犁奔楚。韩献子曰:“郤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纪也,而骤绝之,不亡何待!”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十一月,会吴于钟离,始通吴也。

许灵公畏偪于郑,请迁于楚。辛丑,楚公子申迁许于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五年-译文

【经】

十五年春天,周历二月,安葬了卫定公。

三月乙巳日,仲婴齐去世。

癸丑日,鲁公与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国的世子成、齐国的国佐、邾国的人在戚地会盟。

晋侯拘捕了曹伯,将他带回京师。

鲁公从会盟地返回。

夏季六月,宋公固去世。

楚子攻打郑国。

秋季八月庚辰日,安葬了宋共公。

宋国的华元逃奔到晋国。

宋国的华元从晋国回到宋国。

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山。

宋国的鱼石逃奔到楚国。

冬季十一月,叔孙侨如与晋国的士燮、齐国的高无咎、宋国的华元、卫国的孙林父、郑国的公子酉、邾国的人在钟离会见吴国。

许国迁都到叶地。

【传】

十五年春天,诸侯在戚地会盟,讨伐曹成公。将他拘捕并带回京师。史书记载:“晋侯拘捕了曹伯。”这是因为曹成公的行为没有影响到他的百姓。凡是君主对百姓不仁道,诸侯讨伐并拘捕他,史书就会记载为某人拘捕某侯。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记载。

诸侯打算让子臧去见周王并立他为曹国国君,子臧推辞说:“前代的《志》书中有这样的话:‘圣人能够通达节操,次一等的人能够守住节操,下等的人失去节操。’做国君,不是我的节操。我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怎敢失去节操呢?”于是逃奔到宋国。

夏季六月,宋共公去世。

楚国准备向北进军。子囊说:“我们刚与晋国结盟,现在却背弃盟约,恐怕不合适吧?”子反说:“敌人有利就进攻,哪有什么盟约可言?”申叔时已经年老,住在申地,听到这件事后说:“子反必定不能免于灾祸。信义是用来维护礼节的,礼节是用来保护自身的。信义和礼节都丧失了,想要免于灾祸,怎么可能呢?”楚子入侵郑国,到达暴隧,接着又入侵卫国,到达首止。郑国的子罕入侵楚国,夺取了新石。栾武子想要报复楚国,韩献子说:“不必。让他们加重罪行,百姓将会背叛他们。没有百姓,谁还能作战呢?”

秋季八月,安葬了宋共公。当时华元担任右师,鱼石担任左师,荡泽担任司马,华喜担任司徒,公孙师担任司城,向为人担任大司寇,鳞朱担任少司寇,向带担任大宰,鱼府担任少宰。荡泽削弱了公室的力量,杀了公子肥。华元说:“我担任右师,君臣之间的训诫,是右师的职责。现在公室衰弱而不能纠正,我的罪过很大。不能治理官员,怎敢依赖宠信呢?”于是逃奔到晋国。华元和华喜是戴族的后裔。司城是庄族的后裔。六官都是桓族的后裔。

鱼石打算阻止华元回国,鱼府说:“右师如果回来,必定会讨伐我们,这样桓族就完了。”鱼石说:“右师如果能够回来,即使允许他讨伐,他也不敢。而且他立下了很多功劳,国人都支持他,如果不让他回来,恐怕桓族在宋国就没有祭祀了。右师讨伐我们,还有向戌在,桓族即使灭亡,也必定会有一部分人幸存。”鱼石亲自在河边阻止华元回国。请求讨伐,华元同意了。于是华元回国,派华喜和公孙师率领国人攻打荡氏,杀了子山。史书记载:“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山。”这是说山背叛了他的家族。

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出城住在睢水边上。华元派人阻止他们,没有成功。

冬季十月,华元亲自去阻止他们,也没有成功。于是返回。鱼府说:“现在不听从他们,就无法回国了。右师行动迅速,言辞急切,有别的打算。如果他们不接纳我们,现在就要逃跑了。”登上山丘眺望,果然看到他们逃跑了。骑马追赶他们,结果他们决开了睢水的堤坝,关闭城门,登上城墙防守。左师、两位司寇、两位宰官于是逃奔到楚国。华元任命向戌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以安定国人。

晋国的三郤陷害伯宗,诬陷并杀了他,还杀了栾弗忌。伯州犁逃奔到楚国。韩献子说:“郤氏恐怕不能免于灾祸了!善人是天地的纲纪,却突然断绝了他们,不灭亡还等什么呢?”当初,伯宗每次上朝,他的妻子必定告诫他说:“盗贼憎恨主人,百姓厌恶上司。你喜欢直言,必定会招来灾祸。”

十一月,诸侯在钟离会见吴国,这是首次与吴国交往。

许灵公害怕郑国的逼迫,请求迁都到楚国。辛丑日,楚国的公子申将许国迁到叶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五年-注解

卫定公:卫国的君主,定公是其谥号,表示其在位期间有一定的政治成就和稳定。

仲婴齐:春秋时期的人物,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某国的贵族或官员。

晋侯:晋国的君主,侯是爵位,表示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曹伯:曹国的君主,伯是爵位,表示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宋世子成:宋国的太子,世子是继承人的称谓,成是其名。

齐国佐:齐国的官员,佐是官职,表示其在齐国的政治地位。

邾人:邾国的人民,邾是春秋时期的小国。

戚:地名,春秋时期的会盟地点。

京师:指周朝的都城,即洛阳。

宋公固:宋国的君主,固是其名。

楚子:楚国的君主,子是爵位,表示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郑:郑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宋共公:宋国的君主,共公是其谥号,表示其在位期间有一定的政治成就和稳定。

华元:宋国的贵族,曾任右师,是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山:宋国的大夫,具体事迹不详。

鱼石:宋国的贵族,曾任左师,是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叔孙侨如:鲁国的贵族,叔孙是姓氏,侨如是其名。

晋士燮:晋国的官员,士是官职,燮是其名。

齐高无咎:齐国的官员,高是姓氏,无咎是其名。

卫孙林父:卫国的贵族,孙是姓氏,林父是其名。

郑公子酉:郑国的贵族,公子是称谓,酉是其名。

钟离:地名,春秋时期的会盟地点。

许:许国,春秋时期的小国。

叶:地名,许国迁都的地点。

子臧:春秋时期的人物,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某国的贵族或官员。

子囊:楚国的贵族,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楚国的官员。

子反:楚国的贵族,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楚国的官员。

申叔时:楚国的贵族,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楚国的官员。

栾武子:晋国的贵族,栾是姓氏,武子是其谥号。

韩献子:晋国的贵族,韩是姓氏,献子是其谥号。

伯宗:晋国的贵族,伯是爵位,宗是其名。

栾弗忌:晋国的贵族,栾是姓氏,弗忌是其名。

伯州犁:晋国的贵族,伯是爵位,州犁是其名。

郤氏:晋国的贵族家族,郤是姓氏。

许灵公:许国的君主,灵公是其谥号,表示其在位期间有一定的政治成就和稳定。

楚公子申:楚国的贵族,公子是称谓,申是其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五年-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活动和战争事件,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首先,文中提到了多次会盟,如‘同盟于戚’和‘会吴于钟离’,这些会盟不仅是诸侯国之间结盟的表现,也是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外交手段。会盟的地点选择在戚和钟离,显示了这些地点在当时的重要战略地位。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执曹伯’、‘晋侯执曹伯’等事件,反映了晋国作为当时的强国,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和干预。晋国通过执曹伯,显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再次,文中还提到了楚国对郑国和卫国的侵略,以及郑国对楚国的反击。这些战争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领土争夺。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其北侵行为显示了其扩张的野心。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如‘宋杀其大夫山’和‘宋鱼石出奔楚’。这些事件反映了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贵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华元作为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其出奔晋国和回归宋国的行为,显示了其在宋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许国的迁都事件,‘许迁于叶’。这一事件反映了许国在郑国的压力下,不得不迁都以求自保。迁都行为显示了许国在当时的弱势地位和对外部压力的无奈应对。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活动和战争事件,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权力斗争。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