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原文

侄国藩谨禀

叔父母大人礼安。

十六接家信二件,内父亲一谕,四弟一书,九弟季弟各一书,欧阳牧云一书,得悉一切。

祖大人之病,不得少减,日夜劳心,父亲叔父辛苦服侍,而侄无离膝下,竟不得效丝毫之力,终夜思维,刻不能安。

江岷樵有信来,告渠已买得虎骨,七月当亲送我家,以之熬膏:可医痿痹云云,不知果送来否?

闻叔父去年起公屋,劳心劳力,备极经营。外面极堂皇,工作极坚固,费钱不过百千,而见者拟为三百千模范。

焦劳太过,后至吐血,旋又以祖父复病,勤劬弥甚;而父亲亦于奉事祖父之余,撰理家政,刻不少休,侄窃伏思父亲叔父二大人年寿日高,精力日迈,正宜保奏神气,稍稍休息,家中琐细事务,可命四弟管理。

至服侍祖父凡劳心细察之事,则父亲叔父躬任之,凡劳力粗重之事,则另添用雇工一人,不够则雇二人。

侄近年以来,精力日差,偶用心略甚,癣疾即发,夜坐略久,次日即昏倦。

晃以力加保养,不甚用功,以求无病无痛,上慰堂上之远怀。

外间作文,求写字,求批改诗文者,往往历久而莫偿宿诺,是以时时抱疚,日日无心安神恬之时。

前四弟在京,能为我料理一切琐事,六弟则毫不无能管;故四弟归去之后外问之回信,家乡应留心之事,有免疏忽发驰。

侄等近日身体平安,合室大小皆顺。

六弟在京若劝其南归,一则免告回避,二则尽仰事俯蓄之态,三则六弟两年未作文,必在家中、父亲叔父严责,方可用功。

乡试渠不肯归,侄亦无如之何。

叔父去年四十晋一,侄谨备袍套一付;叔母今年四十大寿,侄谨备棉外套一件,皆交曹西垣管回,服满后即可着。

母亲外褂并汉禄布夹袄,亦一同付回。

闻母亲近思用一丫环,此亦易办,在省城买,不过三四十千,若有湖北逃荒者来乡,则更为便益,望叔父命四弟留心速买,以供母亲叔母之使令,其价侄即寄回。

侄今年光景之窘,较甚于往年,然东支西扯,尚可敷衍。

若明年能得外差,或升侍郎。便可弥缝。

家中今年季弟喜事,不知窘迫否?侄于八月接到俸银。即当寄五十金回,即去年每岁几百金之说也。

在京一切张罗,侄自有调停,毫不费力,堂上大人不必挂念,谨禀。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译文

侄儿国藩向您叔父母大人请安,祝您们安康。十六日收到家信两封,其中父亲有一封命令,四弟有一封书信,九弟和季弟各有一封,欧阳牧云也有一封,得知家中一切情况。祖父的病情没有减轻,日夜都在为他的病担忧,父亲和叔父辛苦地照顾他,而我却不能在身边尽一份力,整夜都在思考,一刻也安心不下来。

江岷樵来信说,他已经买到了虎骨,七月会亲自送到我家,用来熬制药膏:据说可以治疗痿痹,不知道他是否真的会送来。

听说叔父去年开始修建公屋,劳心劳力,经营得非常细致。外观非常气派,结构非常坚固,花费不过百千,但看到的人却认为它是三百千的模范。因为过度劳累,后来甚至吐血,再加上祖父又生病,工作更加辛苦;而父亲在照顾祖父之余,还要处理家务,一刻也不得休息,我私下里想,父亲和叔父两位大人年纪渐高,精力日减,正应该保养身体,稍微休息一下,家里的琐事可以交给四弟来管理。至于照顾祖父那些需要细心观察的事情,则由父亲和叔父亲自负责,那些需要出力的粗重活儿,则另外雇佣一人,不够的话就雇佣两人。

我近年来精力日渐衰退,偶尔用点心力,癣疾就会发作,坐得稍久一些,第二天就会感到疲惫。我努力加强保养,不太用功,只求没有病痛,以安慰远方的父母。外面有人请我作文、写字、批改诗文,常常拖延很久都无法履行承诺,因此我常常感到愧疚,每天都没有安心的时候。之前四弟在京城时,能帮我处理一切琐事,六弟则毫无能力管理;所以四弟回去之后,外来的回信,家乡应该注意的事情,都避免疏忽。

我们最近身体都很好,全家大小都很顺心。如果六弟在京城,建议他南归,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二来可以体现孝顺父母的态度,三来六弟已经两年没有作文了,只有在家中受到父亲和叔父的严厉责备,才能用心学习。

乡试他不肯回来,我也无法强迫。

叔父去年四十岁,我特意准备了一套衣服;叔母今年四十岁生日,我准备了一件棉外套,都交给曹西垣带回,等服满后就可以穿上。母亲的夹袄和汉禄布夹袄,也一并带回。听说母亲最近想雇一个丫环,这很容易办到,在省城买一个,不过三四十千,如果湖北有逃荒的人来乡,那就更方便了,希望叔父让四弟留心尽快买一个,以供母亲和叔母使用,费用我会寄回去。

我今年经济状况比往年更紧张,但东拼西凑,还能应付。如果明年能得到外地的差事,或者升任侍郎,就可以弥补这些亏空。家中今年九弟的喜事,不知道是否会有经济压力?我在八月接到俸银后,就会寄五十金回家,也就是去年说的每年几百金的意思。在京城的一切开销,我会自己调整,不会费力,父母大人不必担心,特此禀报。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注解

侄国藩:指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叔父母大人:对叔父和叔母的尊称。

礼安:表示问候平安。

家信:家书,家人之间的书信。

谕:命令或指示。

季弟:指最小的弟弟。

欧阳牧云:指欧阳牧云,曾国藩的朋友。

祖大人:对祖父的尊称。

病:指生病。

江岷樵:指江岷樵,曾国藩的朋友。

虎骨:古代认为有强身健体功效的动物骨头。

熬膏:将药材熬制成膏状。

痿痹:中医术语,指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便。

公屋:指公共建筑。

模范:典范,榜样。

吐血:医学上指胃或食道出血。

勤劬:勤奋劳苦。

神气:精神状态。

琐细事务:指家庭中的小事。

癣疾:一种皮肤病。

晃:时间过去,经过一段时间。

仰事俯蓄:指向上敬奉长辈,向下抚养晚辈。

乡试: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

袍套:古代男子穿的一种服装。

棉外套:用棉花制成的外衣。

曹西垣:指曹西垣,曾国藩的朋友。

汉禄布:一种布料。

逃荒:因灾荒而逃亡。

俸银:官员的薪水。

侍郎: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部长级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评注

侄国藩谨禀的开头,‘侄’字表明了作者的谦卑身份,‘谨禀’则是一种恭敬的书面语,体现了作者对叔父母大人的尊敬之情。

‘叔父母大人礼安’一句,直接点明了叔父母大人的安康,表达了作者的关心和问候。

‘十六接家信二件’至‘得悉一切’这一段,详细列举了收到家信的内容,包括父亲的教诲、兄弟们的来信以及欧阳牧云的信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牵挂和对家事的关注。

‘祖大人之病,不得少减’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祖父病情的担忧和对家人辛苦照顾的感激之情。

‘江岷樵有信来’至‘不知果送来否?’这一段,提到了江岷樵购买虎骨的消息,反映了作者对医病的关心和对信件的期待。

‘闻叔父去年起公屋’至‘勤劬弥甚’这一段,描述了叔父劳心劳力修建公屋的事迹,以及因劳累过度而吐血的情况,展现了叔父的辛勤和作者的担忧。

‘侄窃伏思’至‘则另添用雇工一人’这一段,作者表达了对父亲叔父年事已高、精力不济的担忧,建议适当休息,并提出了家中事务的管理建议。

‘侄近年以来’至‘有免疏忽发驰’这一段,作者自述近年的身体状况,以及因身体原因无法履行承诺的愧疚之情,同时也提到了四弟在处理家事方面的能力。

‘六弟在京’至‘必在家中、父亲叔父严责,方可用功’这一段,作者对六弟在京城的建议,体现了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家教的重视。

‘乡试渠不肯归’一句,说明乡试之事无法改变,体现了作者对家事的无奈。

‘叔父去年四十晋一’至‘皆交曹西垣管回’这一段,作者为叔父和叔母准备了礼物,并说明了送礼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和孝顺。

‘母亲外褂并汉禄布夹袄’至‘望叔父命四弟留心速买’这一段,作者为母亲和叔母准备了物品,并提出了购买丫环的建议,展现了作者对家人的细心照顾。

‘侄今年光景之窘’至‘毫不费力,堂上大人不必挂念’这一段,作者自述今年的经济状况,以及对明年升职的期待,同时安慰家人不必担心。

‘谨禀’结尾,再次表达了对叔父母大人的尊敬和问候,以及对家事的关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5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