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

十一前月八日,已将日课抄与弟阅,嗣后每次家书,可抄三叶付回。

日课本皆楷书,一笔不苟,惜抄回不能作楷书耳。

冯树堂时攻最猛,余亦教之如弟,知无不言。

可惜弟不能在京,在树堂日日切磋,余无日无刻不太息也!

九弟在京年半,余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盖余实负九弟矣!

余尝语贷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

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教也!

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幸甚幸甚!

岱云与易五近亦有日课册,惜其讥不甚超亘,余虽日日与之谈论,渠究不能悉心领会,颇疑我言太夸。

然岱云近汲勤奋,将来必有所成。

何子敬近侍我甚好,常彼此作诗唱和,盖因其兄钦佩我诗,且谈字最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礼。

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之伪,每日手不释卷。

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少。

以余观之,此二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竟如何,若字则必传千占无疑矣。

诗亦远出时手之上,必能卓然成家。

近日京城诗家颇少,故余亦欲多做几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颇有面善心非之隙,唐诗甫亦与小珊有隙,余现仍与小珊来往,泯然无嫌,但心中不甚惬洽耳。

黄子寿处本日去看他,工夫甚长进,古文有才华,好买书,东翻西阅,涉猎颇多,心中己有许多古董。

何世名子亦甚好,沈潜之至,天分不高,将来必有所成。

吴竹如近日未出城,余亦未去,盖每见则耽搁一大也,其世兄亦极沈潜,言动中礼,现在亦学倭艮峰先生。

吾观何吴两世兄之姿质,与诸弟相等,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必更切实。

此其故,诸弟能直书自知之,愿诸弟勉之而已,此数子者,皆后起不凡之人才也,安得诸弟与之联镳并驾,则余之大幸也!

季仙九先生到京服阕,待我甚好,有青眼相看之意,同年会课,近皆懒散,而十日一会如故。

余今年过年,尚须借银百十金,以五十还杜家,以百金用。

李石梧到京,交出长郡馆公费,即在公项借用,免出外开口更好,不然,则尚须张罗也。

门上陈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余作傲奴诗,现换一周升作门上,颇好。

余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解之者曰:‘以旅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将视主如逆旅矣。’

余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余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

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

余每闻折差到,辄望家信,不知能设法多寄几次否,若寄信,则诸弟必须详写日记数天,幸甚!

余写信亦不必代诸弟多立课程,盖恐多看则生厌,故但将余近日实在光景写示而已,伏维绪弟细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译文

各位贤弟们,十一月的八号,我已经把日常的学习任务抄写好给你们看,以后每次的家书,可以抄写三页再寄回。日常的学习本都是用楷书写的,一笔一划都十分认真,可惜寄回的不能也写成楷书了。

冯树堂现在学习非常努力,我也像对待弟弟一样教导他,知无不言。可惜弟弟不能在北京,和树堂每天互相切磋,我无时无刻不在叹息!九弟在北京住了半年,我懒散不努力;九弟离开后,我才稍微能立志,因为我实在对不起九弟!

我曾经对戴云说:‘我想尽孝道,没有其他的事情;我能让弟弟们道德和学业进步一分,我的孝就有一分,能让他们进步十分,我的孝就有十分。如果我不能教弟弟们成名,那就太不孝了!’九弟没有进步,这是我没有好好教导的结果!希望弟弟们发奋立志,念念不忘,持之以恒;以弥补我不孝的罪过,真是太好了!

岱云和易五也近有学习册子,可惜他的批评并不十分高明,我虽然天天和他谈论,但他终究不能全心全意地领会,我怀疑我的话太夸张了。但是岱云最近勤奋起来,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何子敬最近对我很好,我们经常互相作诗唱和,因为他哥哥很佩服我的诗,而且谈论书法最合得来,所以子敬也改变了态度,更加尊敬我。

子贞现在练习隶书,每天写七八页,今年已经写了一千页了,最近又研究《汉书》的伪书,每天都是手不释卷。子贞的学问,长于五件事,一是《仪礼》精通,二是《汉书》熟悉,三是《说文》精通,四是各种诗歌都很好,五是书法好,这五件事,他都想留传给后人。我看他,这两件事我不太精通,不知道深浅究竟如何,至于书法,一定是能留传千年的无疑。诗歌也远超同时代的人,一定能够自成一家。最近京城里的诗人很少,所以我也要多写几首。

金竺虔住在小珊家,和小珊有些面和心不合,唐诗甫也和小珊有矛盾,我现在还是和小珊来往,没有什么嫌隙,只是心里不太舒服。黄子寿今天我去拜访他,他的学问有很大进步,古文有才华,喜欢买书,东翻西阅,涉猎很广,心里已经有了很多古董。

何世名也很好,非常沉潜,天分不高,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吴竹如最近没有出城,我也没有去,因为每次见面都会耽误很多时间,他的侄子也非常沉潜,言行举止都很有礼节,现在也在学习倭艮峰先生。我看何吴两位侄子的资质,和弟弟们相当,远不如周受珊和黄子寿,但将来的成就,何吴一定会更加扎实。这个原因,弟弟们自己直书就能明白,希望弟弟们努力吧,这几个人,都是后起之秀的人才,如果能和弟弟们并肩前进,那是我最大的幸运!

季仙九先生到京城服丧完毕,对我很好,有青眼相看的意思,我们同年会课,最近都懒散了,但十天一次的聚会还是照旧。我今年过年,还需要借一百多两银子,五十两还给杜家,一百两自己用。李石梧到京城后,交出了长郡馆的公费,我就从公款中借用,免得外出开口借钱的尴尬,否则,还得张罗。

门房陈升因为一句话不合就离开了,所以我写了《傲奴诗》,现在换了一周升做门房,人还不错。我读《易经》中的旅卦,说‘丧其童仆’,象辞说:‘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释的人说:‘以旅与下,就是看待仆人像旅人一样,刻薄寡恩,冷漠无情,那么仆人就会把主人当作逆旅了。’我虽然对待下人不算刻薄,但确实有把下人看作旅人的意思,所以人们不尽忠,以后我一定会把下人当作家人手足一样对待。虽然分寸要严明,但情感要通达,弟弟们待人,也应该知道这一点。

我每次听到快递来,就盼望家信,不知道能不能设法多寄几次。如果寄信,弟弟们必须详细写日记几天,那真是太好了!我写信也不必给弟弟们安排太多课程,因为怕多了会生厌,所以我只把最近的真实情况写给你们看,希望绪弟仔细阅读。(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注解

日课:指日常的学习或修行功课,常用于古代文人或修行者每日的读书、写字、作画等。

楷书:一种汉字书写字体,以工整、规范、匀称著称,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字体。

冯树堂:人名,文中指冯树堂,与作者有师生或朋友关系。

京:指北京,古代中国的首都。

孝道: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

进德业:指提高道德修养和事业成就。

贷云:人名,文中指贷云,与作者有交往。

岱云:人名,文中指岱云,与作者有交往。

易五:人名,文中指易五,与作者有交往。

何子敬:人名,文中指何子敬,与作者有交往。

子贞:人名,文中指子贞,与作者有交往。

隶书:一种汉字书写字体,是楷书的前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书:即《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说文:即《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文字学著作。

诗:指诗歌,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金竺虔:人名,文中指金竺虔,与作者有交往。

小珊:人名,文中指小珊,与作者有交往。

黄子寿:人名,文中指黄子寿,与作者有交往。

何世名子:人名,文中指何世名子,与作者有交往。

吴竹如:人名,文中指吴竹如,与作者有交往。

倭艮峰先生:人名,文中指倭艮峰先生,与作者有交往。

周受珊:人名,文中指周受珊,与作者有交往。

折差:古代指传递信件、物品的差役。

杜家:人名,文中指杜家,与作者有借贷关系。

李石梧:人名,文中指李石梧,与作者有交往。

长郡馆:指长郡(今湖南长沙)的官府或学校。

公项:指公家的款项。

傲奴诗:指作者写的关于傲慢的诗歌。

易:《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旅卦:《易经》中的第六十四卦,象征旅居在外。

象:《易经》中卦辞之后的解释性文字。

童仆:古代指仆人、家丁。

折差到:指差役送达信件或物品。

绪弟:指作者的弟弟,文中指绪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晚清时期,作者通过家书的形式,向诸位兄弟传达了家训和期望。文章开篇即点明主题,‘日课’一词体现了作者对弟子的教育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中孝道的强调。

‘日课’的楷书要求,既是对弟子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书法艺术的推崇。作者提到‘惜抄回不能作楷书耳’,流露出对弟子的期望与无奈。

‘冯树堂’和‘余’之间的师生关系,展现了作者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弟子的关爱。‘余’在‘九弟’不在京时,感到‘懒散不努力’,体现出对弟子的依赖和自身的责任感。

‘余’对孝道的理解,体现在对弟子的教育上。‘余’认为,教育弟子的德业,即是尽孝的表现。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的重要性。

‘岱云’和‘易五’的学习态度,以及‘子贞’的勤奋,都是作者对弟子的期望。作者认为,勤奋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金竺虔’和‘唐诗甫’与‘小珊’的矛盾,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作者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态度。作者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力求保持中立,但也表达了对‘小珊’的不满。

‘黄子寿’和‘何世名子’的才华,以及‘吴竹如’的沉潜,都是作者对弟子的赞赏。作者认为,这些弟子都是后起之秀,有望成就大业。

‘季仙九先生’对作者的好感,以及‘李石梧’的到京,都是作者生活中的点滴。这些细节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对朋友的关心。

‘陈升’的离职和‘周升’的任用,体现了作者对人事管理的态度。作者认为,对待下属要公正,但也要有人情味。

‘折差’和‘家信’的提及,反映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书的期待。作者希望家人能够多寄信,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人的关爱。

最后,作者对‘余’的期望,既是对弟子的期望,也是对自身的期望。作者希望弟弟能够勤奋学习,同时也希望自身能够不断进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5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