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
乡间寄信,较省城寄信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
然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
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话容止,规模气象如何?
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
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
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
何与于我哉?
去年温甫欲读书省城,我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
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
乃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
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促也。
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看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
余意中遂无他师可从。
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文,而嗣后沓无消息,
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
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
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
他人与余交,多有受余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受之益,
此又余所深恨者也!
今寄霞仙信一封,诸弟可抄存信稿而细玩之,
此余数年来学思之力,略具大端。
六弟前嘱余将所作诗抄录寄回,
余往年皆未存稿,近近存稿者,不过百余首耳,
实无暇抄写,待明年将全本付回可也。
国藩草。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译文
四位弟弟们,自从七月发了信之后,就没有收到你们的信。在乡下寄信,比在省城寄信要难上上百倍,所以我也并不抱有期待。
但是九弟之前的信中提到,有意和刘霞仙一起读书,这个想法非常好。霞仙最近在读朱子的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不知道他的言谈举止,气度风度如何?如果他言行举止有礼,仪态得体,那么直接以他为师也是可以的,又何止是朋友呢?但是和他一起居住,也必须真正能从中受益才是最好,不要只是空有虚名。
人如果能自己立志,那么即使是圣贤或杰出的人才,什么事情做不到呢?何必依赖别人?我想得到仁,仁就会到来。我想成为孔孟,那么我会日夜不懈地学习孔孟之道,谁能阻止我呢?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么即使和尧、舜、禹、汤一起住,也是他们自己,我自己,对我有什么关系呢?
去年温甫想要去省城读书,我认为离开家门狭窄的地方,和省城那些比我强的人在一起,进步应该是不可限量的。但是这两年来,看书也不多,至于诗文,则没有任何长进,这不能归咎于地方的狭窄。
去年我为你们选了老师丁君叙忠,但因为丁君住得太远,不能跟从他,所以我心中就没有其他老师可以选择了。今年弟弟自己选择了罗罗山改文,但是之后就没有了消息,这也不能归咎于没有良友。
日月如梭,再过几年就满三十岁了,不能不趁着三十岁之前,立志猛进。
我受到父亲的教导,却不能教导弟弟们成名,这是我深感愧疚的;别人和我交往,大多能从我这得到好处,而弟弟们却不能从我这里得到益处,这是我深感遗憾的!现在寄给霞仙一封信,弟弟们可以抄录保存信稿,仔细阅读,这大概是我数年来学习和思考的精华。
六弟之前让我把所作的诗抄录寄回,我往年都没有存稿,最近存稿的,也只有一百多首,实在没有时间抄写,等明年把全部作品寄回。
国藩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注解
足下:古代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您’或‘阁下’。
七月:指农历七月,即公历的八九月间。
省城:指省的省会城市,此处指长沙,因为信中提到与省城诸胜己者处。
刘霞仙:指刘霞仙,可能是一位当时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朱子:指朱熹,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规模气象:指一个人的举止、风度、气派。
圣贤毫杰:指圣贤和杰出的人才。
尧舜禹汤:指古代的圣贤尧、舜、禹和商汤,常用来比喻贤明的君主。
温甫: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的字。
丁君叙忠:指丁君叙忠,可能是一位当时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罗罗山:指罗罗山,可能是一位当时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沓无消息:指长时间没有消息。
日月逝矣:指时间流逝很快。
满三十:指达到三十岁。
国藩:曾国藩的字,他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道光二十四年:指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四年,即公元1844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评注
四位老弟足下,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寄信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兄弟间通信的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通信条件的艰难。‘足下’一词,体现了古代书信中对平辈的尊敬,‘百倍之难’则强调了通信的不便,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深刻。
然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话容止,规模气象如何?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
作者在此处对九弟与刘霞仙一同读书的想法表示赞同,并通过对刘霞仙的赞美,表达了对学问的尊重。‘言话容止’、‘规模气象’等词汇,描绘了人物的风度,体现了作者对人格修养的重视。
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作者在此强调了个人的自立志向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自己立志,才能成就大事。‘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引用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作者通过对比孔孟与尧舜禹汤,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等词语,展现了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去年温甫欲读书省城,我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乃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促也。
作者回忆了温甫欲读书省城的事情,并对此进行了反思。‘离却家门局促之地’、‘长进当不可限量’等词语,反映了作者对个人成长的期望。
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看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余意中遂无他师可从。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文,而嗣后沓无消息,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
作者在这里谈到了自己寻找良师的过程,以及弟弟选择罗罗山改文的情况。‘择师’、‘改文’等词语,体现了作者对学问的重视。
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时间的紧迫感,认为应该在三十岁之前立志猛进,这种对时间的珍惜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时不我待’。
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他人与余交,多有受余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受之益,此又余所深恨者也!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自己的愧疚和遗憾,认为没有能够帮助弟弟成名,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寄霞仙信一封,诸弟可抄存信稿而细玩之,此余数年来学思之力,略具大端。
作者将自己在数年来的学思成果以书信的形式寄给兄弟,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受益,这种无私的分享精神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六弟前嘱余将所作诗抄录寄回,余往年皆未存稿,近近存稿者,不过百余首耳,实无暇抄写,待明年将全本付回可也。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六弟的要求,并说明了目前的情况,体现了作者对兄弟间感情的重视。
国藩草。(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最后,作者以自己的名号和日期结束书信,这种格式体现了古代书信的规范。‘国藩’是作者的字,‘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则是书信的日期,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作者对书信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