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廿二日,寄去书函,谅已收到。
项接四弟信,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其诗此即付还,今亦忘其所吴语何矣。
诸弟写信,总云仓忙,六弟去年曾言南城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斋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
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信,何必打听听差行期而后动笔哉?
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
何必问了无涉之斋奏厅哉?
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
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兹另纸写明寄口。
家塾读书,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
省城如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名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
且住省二年,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
如今我虽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
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斗,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
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以窑上为人佣工画碗。
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收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
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
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之外也。
买笔付回,须待公车归,乃可带回,大约府试、院试可待用,悬试则赶不到也。
诸弟在家作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
书不详尽,余俟续县。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译文
四位弟弟们,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我寄出了信件,相信你们已经收到了。我接到了四弟的信,说前封信的小注里误写了两个字,那首诗现在就还给你们,现在也忘记了当时为什么会说那种吴地方言了。你们写信总是说很忙,六弟去年说过南城寄信很难,每次都要去抚院斋奏厅打听信差行期,这真是太愚蠢了?静坐书院三百六十天,每天都有机会写信,何必打听信差行期后再动笔呢?或者把信送到提塘,或者送到岱云家,都是万无一失的。何必去问那个与信无关的斋奏厅呢?如果弟弟们很忙,那我的忙可能比你们还要忙十倍,一年到头可能连一个字都没有寄回家。
送王五的诗第二首,弟弟们都不懂,从几千里外写信来问我,这种虚心求教的态度让我非常高兴;如果事事都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还担心不能一日千里吗?我现在另外写一封信寄给你们。
在家塾读书,我知道你们并不愿意,但附近实在没有名师可以跟随。省城里的陈尧农、罗罗山都可以算得上是名师,但六弟、九弟又不善于求取进步;而且住在省城已经两年了,诗文和字都没有大的长进。现在我虽然还想说些什么,但家中的长辈们肯定也不会听。不如安分守己,耐心等待,即使没有师傅和朋友,也要独立自主,成为第一等的人物,这是我期望你们做到的。
以前婺源的汪双池先生,非常贫穷,三十岁以前,在窑上给人画碗做佣工。三十岁以后,开始读书教孩子,到老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著书百余卷,成为本朝有数的名儒。他何曾有过师傅和朋友?又何曾出过乡里?我对你们的期望就是这样,但总离不开‘立志’‘有恒’这四个字。
买笔的事要等公车回来才能带回去,大概府试、院试可以用到,悬试就赶不上了。如果弟弟们在家能按月把笔寄到京城,我就请树堂随时修改,不过两个月,家里又能收到。
信里没有写完,我等续信。这是哥哥国藩手写的。(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注解
足下:古代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您’或‘阁下’。
书函:书信,指用文字书写并寄送的信件。
误写二字:在信中不小心写错了两个字。
诗:指诗歌,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南城:指某个城市的南城区域。
抚院:指抚台衙门,古代地方行政机构。
斋奏厅:古代官署中用于等候上奏的场所。
提塘:古代官署中负责传递文书的地方。
岱云家:指岱云的家中,岱云可能是指某位人物。
公车:古代指官方的车辆,这里可能指官方的使者或信使。
府试: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由府级官府主持的考试。
院试: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由省级官府主持的考试。
悬试: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指在特定地点举行的考试。
家塾:指家庭私塾,古代私人开设的学校。
婺源:指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汪双池先生:指汪双池,一位古代的学者。
佣工:受雇于人工作的人。
训蒙:指教育启蒙,通常指对儿童的教育。
科举: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名儒:著名的儒家学者。
里闾:指乡村或城市中的街巷。
公车归:指官方使者或信使返回。
俟续县:等待继续写信,俟:等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评注
四位老弟足下:
此句以亲切的称呼开篇,体现了作者对兄弟间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为全文定下了亲切、温馨的基调。
去年十二月廿二日,寄去书函,谅已收到。
作者首先提及去年寄出的信件,表达了对信件已送达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信件的重要性。
项接四弟信,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其诗此即付还,今亦忘其所吴语何矣。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细节的严谨态度,对前信中的小错误进行了纠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诗歌的尊重。
诸弟写信,总云仓忙,六弟去年曾言南城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斋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
作者批评兄弟们写信时总是以仓忙为借口,并指出六弟寄信时的愚蠢行为,实则是在告诫兄弟们要注重效率,不要浪费时间。
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信,何必打听听差行期而后动笔哉?
作者建议兄弟们静心学习,不必过于关注外界事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
作者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作者对兄弟们的关爱和指导。
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
作者以自己的忙碌来衬托兄弟们的忙碌,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兹另纸写明寄口。
作者对兄弟们的虚心求教表示赞赏,并鼓励他们勤思善问,以实现快速进步。
家塾读书,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
作者坦诚地表示,虽然知道兄弟们不愿意在家塾读书,但附近确实没有名师可以请教。
省城如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名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
作者对六弟、九弟的求学态度表示不满,认为他们没有充分利用省城的名师资源。
如今我虽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
作者表示,即使自己有再好的建议,也难以得到长辈的支持。
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斗,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
作者鼓励兄弟们要安分守己,独立自主,成为优秀的人物。
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以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收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
作者以汪双池先生为例,说明即使没有名师指导,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有成就的人。
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之外也。
作者总结了期望兄弟们做到的要点,即立志和有恒。
买笔付回,须待公车归,乃可带回,大约府试、院试可待用,悬试则赶不到也。
作者提醒兄弟们购买笔具的时间,以及不同考试对笔具的需求。
诸弟在家作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
作者提出了对兄弟们学习成果的期待,并表示会及时给予指导。
书不详尽,余俟续县。
作者表示信中未能详尽表达,将在后续的信件中继续补充。
兄国藩手草。
最后,作者以自己的名字结尾,体现了作者的谦逊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