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

四妹小产以后,生育颇难。然此事最大,断不可以人力勉强。

劝渠家只须听其自然,不可过于矜持。

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侍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

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十月廿一日誓永戒吃水烟,洎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

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

然后知古人作《大学衍义》《衍义补》诸书,乃胸中自有条例自有议论,而随便引书以证明之,非翻书而遍抄之也,然后知著书之难。

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现在朋友愈多。

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

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

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

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

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

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

此四君者,首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

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

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声。

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黄子寿近作《选将论》一篇,共六千余字,真奇才也。

子寿戊戌年始作破题,而六年之中遂成大学问,此天分独绝,万不可学而至,诸弟不必震而惊之。

予不愿诸弟学他,但愿诸弟学吴世兄、何世兄。

吴竹如世兄现亦学艮峰先生写日记,言有矩,动有法,其静气实实可爱。

何子贞世兄,每日自朝至夕总是温书,三百六十日,除作诗文时,无一刻不温书,真可谓有恒者矣。

故予从前限功课教诸弟,近来写信寄弟,从不另开课程,但教诸弟有恒而已。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廿日

附课程表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俱。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己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九、谨言——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译文

各位贤弟们:

四妹小产之后,生育变得很困难。但是这件事非常重要,绝对不能强求。劝他们家只能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坚持。

又听说四妹起床最晚,经常是她的婆婆在照顾她,这种不正常的事情,最足以折损福气,天下没有不孝顺的妇女能有好处的。各位弟弟必须时常劝导她,用大义来开导她。

各位弟弟在家读书,不知道每天是如何用功的?我从十月初一开始立志改过自新以来,虽然还是像以前一样懒惰,但是每天写楷书日记,每天读史书十页,每天记下《茶余偶谈》中的一条,这三件事从未间断过。

十月二十一日的誓言是永远戒掉吸水烟,到现在已经两个月没有吸烟了,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我给自己定的课程很多,只有记《茶余偶谈》、读史书十页、写日记楷本这三件事,我发誓终身不间断。

我立志要写一部《曾氏家训》,曾经和九弟详细讨论过。后来因为选择经史内容,如果不是经史烂熟于心,就会零散割裂,没有头绪;至于采集诸子百家的言论,更是繁杂,即使抄写数百卷也难以全部收录。然后我才知道古人写《大学衍义》《衍义补》等书,是心中自有条例和议论,而随意引用书籍来证明,不是翻书遍抄。

因此我暂时不写《曾氏家训》,如果将来心中的道理越来越多,议论越来越连贯,我还会继续写。

现在朋友越来越多。讲求实践心得的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研究经书懂得道理的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技艺通于道的有有何子贞;才气奔放的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向宏大,心境宁静的有黄子寿;还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这四位先生是首先听到我的名字就来拜访的,虽然他们的造诣有深浅,但都是有志之士,不甘于平庸。

京城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寻求就不会出现,越寻求就越会出现。最近听说有很多好友,我不想先去拜访别人,怕只是徒有虚名。

黄子寿最近写了一篇《选将论》,共六千多字,真是奇才。子寿从戊戌年开始写破题,六年间就形成了大学问,这是天赋独绝,不是通过学习就能达到的,弟弟们不必因此而震惊。

我不希望弟弟们向他学习,但希望弟弟们学习吴世兄、何世兄。吴竹如世兄现在也在学习艮峰先生写日记,言语有规矩,行动有方法,他的静气确实很可爱。

何子贞世兄,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温书,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写诗文的时候,没有一刻不在温书,真可以说是有恒心的人。

因此我以前限制功课教育弟弟们,最近写信给弟弟们,从不另外开设课程,只是教导弟弟们要有恒心。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就不会做下流的事;有识就会知道学问是无穷无尽的,不敢稍有自满,就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看天,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就没有做不到的事:这三者缺一不可。

弟弟们现在,只有识不能急于求成,至于有志有恒,就靠弟弟们自己努力了。我身体很弱,不能过度思考,过度思考就会头晕,不能久坐,久坐就会感到疲倦,我时刻都在期待着,只有弟弟们。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附课程表:

一、主敬——保持整齐严肃,无时无刻不在心中。

二、静坐——每天不拘何时,静坐一会儿,体验静极生阳的仁心。正位凝命,像鼎一样稳重。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来后不要拖延。

四、读书不二——一本书没有看完,绝对不读其他书;东翻西阅,都是迎合他人。

五、读史——二十四史每天读十页,即使有事也不会间断。

六、写日记——必须写端正的楷书,任何日常的过错,身体、心理、言语的过错都要记录下来,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天记下《茶余偶谈》中的一条,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写几首诗或文章,以检验积累的学问多少,培养的气度是否充足。

九、谨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

十、养气——没有不能对人说的事情。气要藏在丹田。

十一、保身——遵守大人的手谕,节制欲望、劳作、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写字,所有笔墨应酬,都当作自己的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避免浪费时间,精力疲惫,一定要避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注解

小产:指妇女怀孕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胎儿死亡或流产的现象。

矜持:指过分自重,拘谨,不自然。

起最晏:晏,指晚,这里指四妹起床很晚。

姑:指婆婆。

折福:指失去福气,这里指四妹的行为不利于家庭和睦,可能带来不幸。

大义:指重大的道义原则。

楷书:一种规范的书法字体,常用于正式书写。

茶余偶谈:指茶余饭后谈论的零散话题。

水烟:一种用水煮烟叶制成的烟草制品。

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

《大学衍义》《衍义补》:同上。

躬行心得:指亲身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镜海先生:指某位德高望重的先生。

艮峰前辈:指某位有德行的前辈。

吴竹如:指吴姓的竹如先生。

窦兰泉:指窦姓的兰泉先生。

冯树堂:指冯姓的树堂先生。

吴子序:指吴姓的子序先生。

邵慧西:指邵姓的慧西先生。

何子贞:指何姓的子贞先生。

汤海秋:指汤姓的海秋先生。

黄子寿:指黄姓的子寿先生。

王少鹤:指王姓的少鹤先生。

朱廉甫:指朱姓的廉甫先生。

吴莘畲:指吴姓的莘畲先生。

庞作人:指庞姓的作人先生。

京师:指当时的首都,即今天的北京。

人文渊薮:指人才辈出的地方。

匡己之不逮:指帮助自己弥补不足。

标榜:指夸耀自己的名声。

河伯观海:比喻见识短浅,自满无知。

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狭隘,见识短浅。

《曾氏家训》:同上。

《茶余偶谈》:同上。

《茶余偶谈》一则:指《茶余偶谈》中的一段话。

德行门:指有关道德修养的方面。

学问门:指有关学术研究的方面。

经济门:指有关经济管理的方面。

艺术门:指有关艺术创作的方面。

《选将论》:指黄子寿所写的关于选拔将领的论文。

破题:指写作或论述的开头部分。

大学问:指高深的学问。

天分:指天赋的才能。

世兄:指比自己年长的人。

温书:指温习书籍。

有恒者:指有恒心的人。

课程表:指列出的学习计划。

主敬:指保持恭敬的态度。

静坐:指静心冥想。

早起:指早起。

读书不二:指专心致志地读一本书,不轻易更换。

日知其所亡:指每天都要有所收获。

月无忘所能:指每月都要检验自己的能力。

谨言:指说话要谨慎。

养气:指培养正气。

保身:指保养身体。

作字:指练习书法。

夜不出门:指晚上不外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评注

此段文字出自清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信中曾国藩以亲切的语气与诸弟交流,内容涉及家庭、个人修养、读书方法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首先,曾国藩对四妹生育困难表示理解,强调顺应自然,不可勉强,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同时,他劝导诸弟要劝导四妹,晓之以大义,体现了儒家“孝道”的教诲。

其次,曾国藩在信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包括楷书写日记、读史、记《茶余偶谈》等,这些方法体现了其注重实践、注重积累的治学态度。他强调每日不断之功,即使行船走路也要带着书籍,体现了其严谨的治学精神。

再次,曾国藩提到自己立志作《曾氏家训》,但因经史浩繁,暂时搁置,体现了其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他认为著书之难,需要胸中有条例、有议论,非翻书而遍抄之。

此外,曾国藩在信中列举了多位好友,包括讲躬行心得者、穷经知道者、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等,体现了其广泛交友、博采众长的胸襟。

曾国藩在信中提到求友以匡己之不逮,反对标榜虚声,体现了其务实求真的态度。他认为有益之事中往往有损,不可不辨。

在信的后半部分,曾国藩以黄子寿为例,鼓励诸弟学习吴世兄、何世兄的勤奋和恒心。他认为士人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缺一不可。

最后,曾国藩附上了自己的课程表,包括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等,体现了其严谨的自律精神。

总之,这段文字展现了曾国藩的儒家思想、治学态度、为人之道和自律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5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