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二年-原文
【经】
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
夏,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
秋,晋人败狄于交刚。
冬十月。
【传】
十二年春,王使以周公之难来告。书曰:“周公出奔晋。”凡自周无出,周公自出故也。
宋华元克合晋、楚之成。
夏五月,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癸亥,盟于宋西门之外,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郑伯如晋听成,会于琐泽,成故也。
狄人间宋之盟以侵晋,而不设备。
秋,晋人败狄于交刚。
晋郤至如楚聘,且涖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县焉。郤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子反曰:“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宾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贶之以大礼,重之以备乐。如天之福,两君相见,何以代此?下臣不敢。”子反曰:“如天之福,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宾曰:“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世之治也,诸侯閒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今吾子之言,乱之道也,不可以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从?”遂入,卒事。归以语范文子。文子曰:“无礼必食言,吾死无日矣夫!”
冬,楚公子罢如晋聘,且涖盟。十二月,晋侯及楚公子罢盟于赤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二年-译文
【经】
鲁国第十二年的春天,周公逃到了晋国。
夏天,鲁公在琐泽与晋侯、卫侯会面。
秋天,晋国人在交刚打败了狄人。
冬天十月。
【传】
鲁国第十二年的春天,周王派人来报告周公的困境。史书上记载:“周公逃到了晋国。”通常从周朝逃出的人不会被记录,但周公是主动逃出的,所以特别记录。
宋国的华元成功地促成了晋国和楚国的和解。
夏天五月,晋国的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会面。癸亥日,他们在宋国西门外结盟,盟约说:“晋国和楚国不再互相用兵,共同喜好和厌恶,共同分担灾难和危险,准备救援凶险和患难。如果有人危害楚国,晋国就会攻打他。在晋国,楚国也会这样做。互相赠送礼物,道路畅通无阻,商讨不和谐的事情,讨伐不服从的国家。如果有人违背这个盟约,神明会惩罚他,使他的军队失败,不能保住国家。”郑伯到晋国听取和解的结果,在琐泽会面,这是和解的结果。
狄人趁着宋国的盟约来侵犯晋国,但没有做好准备。
秋天,晋国人在交刚打败了狄人。
晋国的郤至到楚国进行聘问,并且参加盟约。楚国的君主设宴款待他,子反作为相礼,在地下室悬挂了乐器。郤至正要登堂,下面的乐器突然奏响,他吓得跑了出来。子反说:“天快黑了,我们的君主在等着,您还是进去吧!”郤至说:“君主不忘先君的友好,施恩于臣下,赐予大礼,准备了盛大的音乐。如果两国的君主相见,怎么能代替这样的礼仪呢?臣下不敢。”子反说:“如果两国的君主相见,也不过是用一支箭来互相赠送,哪里需要音乐呢?我们的君主在等着,您还是进去吧!”郤至说:“如果用一支箭来互相赠送,那是大祸,哪里有什么福气呢?在治世,诸侯在天子的事务之间,互相朝见,于是有了享宴的礼仪。享宴用来教导节俭,宴席用来展示慈惠,节俭用来行礼,慈惠用来施政,政事以礼完成,百姓因此安宁,百官履行职责,朝见而不晚,这是公侯用来保护百姓的原因。所以《诗经》说:‘威武的武士,是公侯的城墙。’到了乱世,诸侯贪婪,侵略欲望无所顾忌,争夺小利来耗尽百姓,轻视武士,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心腹和爪牙。所以《诗经》说:‘威武的武士,是公侯的心腹。’天下有道时,公侯能够保护百姓,控制自己的心腹。乱世则相反。现在您的话,是乱世的道理,不能作为法则。但您是主人,我怎敢不服从?”于是进去,完成了礼仪。回去后告诉了范文子。文子说:“无礼的人一定会食言,我离死不远了!”
冬天,楚国的公子罢到晋国进行聘问,并且参加盟约。十二月,晋侯和楚国的公子罢在赤棘结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二年-注解
周公出奔晋: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出奔晋,指周公离开周朝,前往晋国。这一事件反映了周朝内部的政治动荡。
晋侯、卫侯:晋侯指晋国的君主,卫侯指卫国的君主。这两个国家都是周朝的诸侯国。
狄: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交刚:地名,位于晋国境内,是晋国与狄人交战的地点。
宋华元克合晋、楚之成:宋华元是宋国的政治家,他促成了晋国和楚国之间的和平协议。
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晋国的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会面,商讨和平事宜。
盟于宋西门之外: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盟誓,表示双方达成和平协议。
郑伯如晋听成:郑国的君主前往晋国,听取和平协议的内容。
郤至如楚聘:晋国的郤至前往楚国进行外交访问。
楚子享之:楚国的君主设宴款待郤至。
子反:楚国的官员,负责接待郤至。
范文子:晋国的政治家,郤至回国后向他汇报了在楚国的情况。
赤棘:地名,晋国和楚国在此地举行盟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二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和军事冲突,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周公出奔晋的事件揭示了周朝内部的政治动荡。周公旦作为周朝的重要政治家,他的离开可能意味着周朝中央政权的衰弱,诸侯国开始逐渐脱离周朝的控制。
其次,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和平协议是这段文本的核心内容。宋华元、晋士燮、楚公子罢等人的外交努力,促成了晋楚两国的和平。这一和平协议的达成,不仅缓解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为其他诸侯国提供了一个和平共处的范例。
然而,和平协议的脆弱性也在文本中得到了体现。狄人利用宋国与晋国的盟约,趁机入侵晋国,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信任基础并不牢固。晋国在交刚击败狄人,虽然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但也暴露了边境防御的薄弱。
郤至在楚国的外交访问,进一步揭示了晋楚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楚国君主设宴款待郤至,表面上是对晋国的友好表示,但子反的言辞却暗示了楚国对晋国的潜在敌意。郤至的谨慎回应,反映了晋国在外交上的谨慎态度。
最后,晋侯与楚公子罢在赤棘的盟誓,标志着晋楚两国关系的进一步缓和。然而,范文子对郤至的警告,表明晋国内部对楚国的不信任依然存在。这种不信任可能成为未来冲突的隐患。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外交和军事事件,还深刻揭示了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博弈。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