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原文
澄沅两弟左右:
腊月初六接沅弟来信,知己平安到家,慰幸无己!
少荃初六日起行,己抵苏州。
余于十四日入闱写榜,是夜二更发榜,正榜二百七十三,副榜四十八,闱墨极好,为三十所来所未有。
韫斋先生与副主考亦极得意,土子欢欣传诵。
韫师定于二十六日起程,平景孙编奏请便道回浙,此间公私送程队约各三千有奇。
各营挑浚奏淮河,已浚十分之六,约年内可以竣事。
澄弟所劝大臣大儒致身之道,敬悉敬悉,惟目下精神,实不如从前耳。
《鸣原堂论文钞》、《东坡万言书》,弟阅之如尚有不能解者,宜写信来问。
弟每次问几条,余每次批几条,兄弟论文于三千里外,亦不减对床风雨之乐。
弟以不能文为此身缺憾,宜趁此家居时,苦学二三年,不可抛荒片刻也。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译文
澄沅两位弟弟,你们好:
腊月初六接到沅弟的信,得知你平安到家,心里非常安慰,没有让我担心!少荃从初六日起程,已经到达苏州。我于十四日进入考场写榜,当天晚上二更时发榜,正榜有二百七十三人,副榜有四十八人,考场作文非常好,是近三十年来所没有见过的。
韫斋先生和副主考官也非常满意,学生们欢欣鼓舞,传颂不已。韫斋先生定于二十六日起程,平景孙编奏请允许他走捷径回浙江,这里公私方面送行的队伍大约各有三千多人。各个营队挑挖疏浚淮河,已经完成了六成,预计年内可以完工。澄弟你劝我学习大臣大儒的精神,我非常明白,只是目前的精神状态确实不如以前了。
《鸣原堂论文钞》、《东坡万言书》,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写信来问我。
你每次问几条问题,我就每次批几条,我们兄弟在千里之外讨论论文,也丝毫不减面对面讨论的乐趣。我因为自己不能写文章而感到遗憾,应该趁现在在家的时候,刻苦学习二三年,不可浪费任何一分钟。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注解
澄沅两弟:指信中的两位弟弟,澄弟和沅弟。
腊月初六:指农历腊月初六,即农历年底前的第六天。
少荃:指李鸿章,字少荃,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苏州:江苏省的一个城市,历史上曾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闱墨:科举考试中的考卷,闱指考场。
韫斋先生:指某位先生,具体姓名不详。
副主考:科举考试中的官职,副主考是主考的副手,负责协助主考官。
土子:指地方上的学生或读书人。
欢欣传诵:非常高兴并且广为传播。
韫师:指韫斋先生,是对他的尊称。
平景孙:指某位名叫平景孙的人。
编奏请便道回浙:向朝廷上奏请求走捷径的道路返回浙江。
公私送程队:指公共和私人场合的送行队伍。
有奇:有零头,表示数量略多。
挑浚:挖掘和疏浚,指对河流进行清理。
淮河: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份。
竣事:完成某项工作。
大臣大儒:指朝廷的大臣和博学的儒者。
致身之道:指做人的原则和道德修养。
鸣原堂论文钞:指某位作者或某个作品的论文集。
东坡万言书:指苏轼的《万言书》,苏轼,字东坡,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对床风雨之乐:指兄弟之间相互讨论学问的乐趣,对床即兄弟同床共枕。
苦学:勤奋学习。
抛荒:放弃学习,指浪费时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评注
澄沅两弟左右:
此句以书信开头,体现了书信体的亲切与平等,表达了写信人对两位弟弟的关心与问候。
腊月初六接沅弟来信,知己平安到家,慰幸无己!
此句表达了写信人对弟弟安抵家中的欣慰之情,‘慰幸无己’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弟弟的安慰,也表达了自己的喜悦。
少荃初六日起行,己抵苏州。
此句叙述了另一位人物少荃的行动,与写信人形成对比,增加了信中的动态感。
余于十四日入闱写榜,是夜二更发榜,正榜二百七十三,副榜四十八,闱墨极好,为三十所来所未有。
此句详细描述了写信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闱墨极好’一句,既是对自己考试成果的肯定,也是对科举考试评价的体现。
韫斋先生与副主考亦极得意,土子欢欣传诵。
此句通过他人之口,进一步肯定了写信人的成就,同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舆论氛围。
韫师定于二十六日起程,平景孙编奏请便道回浙,此间公私送程队约各三千有奇。
此句叙述了写信人周围人物的活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交往与礼仪。
各营挑浚奏淮河,已浚十分之六,约年内可以竣事。
此句描述了写信人所参与的工程进展,体现了写信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澄弟所劝大臣大儒致身之道,敬悉敬悉,惟目下精神,实不如从前耳。
此句表达了写信人对弟弟建议的尊重,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年事已高,精力不如从前的感慨。
《鸣原堂论文钞》、《东坡万言书》,弟阅之如尚有不能解者,宜写信来问。
此句体现了写信人对弟弟学习的关心,同时也展现了写信人对学术的尊重。
弟每次问几条,余每次批几条,兄弟论文于三千里外,亦不减对床风雨之乐。
此句表达了兄弟之间通过书信交流学问的乐趣,即便相隔千里,也能享受到‘对床风雨’的意境。
弟以不能文为此身缺憾,宜趁此家居时,苦学二三年,不可抛荒片刻也。
此句表达了写信人对弟弟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弥补自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