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原文
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初十日顺天乡试发榜,湖南中三人,长沙周荇农中南元。
率五之归,本拟附家心斋处,因率五不愿坐车,故附陈岱云之弟处,同坐粮船。
昨岱云自天津归云:‘船不甚好。’男颇不放心,幸船上人多,应可无虑。
诸弟考试后。
闻肄业小罗庵巷,不知勤惰若何?
此时惟季弟较小,三弟俱年过二十,总以看书为主。
我邑惟彭薄墅先生看画略多,自后无一人讲究者,大抵为考试文章所误。
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
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急。
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而不可得。
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要看二十页。
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业忙,亦不废正业。
闻九弟意欲与刘霞仙同读书,霞仙近来见道甚有所得,九弟若去,应有进益,望大人斟酌行之,不敢自主。
此事在九弟自为定计,若愧奋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则远游不负。
若徒悠忽因愣,则近处尽可度活,何必远行百里外哉?
求大人察九弟之志而定计焉,余容续陈。
国藩谨禀。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译文
国藩跪拜禀告,父母亲大人,祝您们万福金安。初十那天,顺天乡试的榜单公布了,湖南有三人中了,长沙的周荇农中了南元。我带着五弟回家,本来打算住在心斋处,但因为五弟不愿意坐车,所以我们就住在陈岱云的弟弟那里,一起乘坐粮船。昨天岱云从天津回来,说‘船不太好’,我有些不放心,幸好船上人很多,应该不会有问题。
弟弟们考试结束后,听说他们在小罗庵巷肄业,不知道他们勤奋与否?现在只有季弟年纪小,三弟都已经二十多岁了,总之应该以读书为主。我们县里只有彭薄墅先生看画比较多,之后就没有人再讲究这些了,大概是因为考试文章的误导。殊不知读书和考试并不冲突,那些不读书的人,考试也还是一样不利。
我们家的弟弟们,现在无论考试是否顺利,无论文章是否写得工整,都应该以读书为首要任务。否则,年纪越来越大,科举功名没有成就,学问也没有任何基础,将来想当私塾老师都做不到。无论是经书、史书,还是诗集、文集,每天至少要看二十页。
今年以来,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尽管事务繁忙,也没有放弃正业。听说九弟想要和刘霞仙一起读书,霞仙最近对道有所领悟,九弟如果去,应该会有所进步,希望大人考虑一下,不要擅自做主。
这件事九弟自己决定,如果他能够振作起来,有破釜沉舟的决心,那么远行也是值得的。如果他只是随便应付,那么附近的地方也能生活,何必远行百里之外呢?希望大人观察九弟的决心来决定,我会继续禀告的。国藩敬禀。(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注解
国藩:指曾国藩,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任两江总督,有‘曾文正公’之称。
跪禀:古代书信开头用语,表示对长辈或上级的尊敬,跪拜后禀报。
父母亲大人:对父母的尊称,表示尊敬。
万福金安:古代祝福语,意为祝福长辈长寿安康。
顺天乡试: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由顺天府(今北京)主持,用于选拔地方官员。
发榜:科举考试结束后,公布录取名单。
中:科举考试中取得及第。
元: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
率五:曾国藩的第五个弟弟曾国荃。
归:回家。
附:跟随,依附。
家心斋处:曾国藩的家。
陈岱云:曾国藩的朋友。
粮船:运送粮食的船只。
天津: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
肄业:指在官学或私塾学习但未取得学位的学生。
小罗庵巷:地点名,具体位置不详。
勤惰:勤奋与懒惰,指学习态度。
季弟:最小的弟弟。
彭薄墅先生:指当地的一位先生,彭薄墅是他的名字。
讲究者:指研究、学习的人。
科名:科举考试中取得的功名。
塾师:在私塾教授学生的教师。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等。
史:指历史书籍。
诗集文集:诗歌和散文的集合。
意欲:有意愿,想要。
刘霞仙:曾国藩的朋友。
见道:领悟道理。
有进益:有进步。
愧奋直前:有羞愧之心,奋发向前。
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悠忽因愣:懒散、犹豫不决。
察:观察,了解。
定计:决定计划。
续陈:继续禀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评注
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这句话以跪禀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体现了古代中国儒家文化中孝道的重视。
初十日顺天乡试发榜,湖南中三人,长沙周荇农中南元。”这里提到的顺天乡试是清朝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国藩在此处提到湖南中三人,说明他的家族在当地有一定的文化地位,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家族荣誉的关心。
率五之归,本拟附家心斋处,因率五不愿坐车,故附陈岱云之弟处,同坐粮船。”这句话描述了国藩的兄弟们归来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国藩对兄弟们的关心和照顾,以及他处理家庭事务的细致。
昨岱云自天津归云:‘船不甚好。’男颇不放心,幸船上人多,应可无虑。”这里国藩对兄弟们的安全表示担忧,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家人的关爱。
诸弟考试后。闻肄业小罗庵巷,不知勤惰若何?”这句话表达了国藩对兄弟们学业情况的关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庭中长兄如父的观念。
此时惟季弟较小,三弟俱年过二十,总以看书为主。”这里国藩强调了对弟弟们学习的重视,认为看书是提升自身修养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邑惟彭薄墅先生看画略多,自后无一人讲究者,大抵为考试文章所误。”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对文化艺术的忽视,以及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
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国藩在此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看书和考试并不矛盾,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急。”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国藩对弟弟们学习的重视,认为看书是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
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而不可得。”国藩对弟弟们未来的担忧,认为如果不注重学习,将来的前途堪忧。
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要看二十页。”这句话表明了国藩对弟弟们学习的具体要求,即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保持一定的阅读量。
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业忙,亦不废正业。”国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鼓励弟弟们坚持学习,不受外界干扰。
闻九弟意欲与刘霞仙同读书,霞仙近来见道甚有所得,九弟若去,应有进益,望大人斟酌行之,不敢自主。”这句话体现了国藩对弟弟们的关心和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父母意见的尊重。
此事在九弟自为定计,若愧奋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则远游不负。若徒悠忽因愣,则近处尽可度活,何必远行百里外哉?求大人察九弟之志而定计焉,余容续陈。”国藩在此处对弟弟们的未来提出了建议,认为应根据他们的志向和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远游。
国藩谨禀。(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这句话以谨禀的方式结束,再次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同时也体现了国藩的谦逊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