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原文
十有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
三月,公如京师。
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
曹伯卢卒于师。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冬,葬曹宣公。
十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郤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三月,公如京师。宣伯欲赐,请先使,王以行人之礼礼焉。孟献子从,王以为介,而重贿之。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
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诸侯是以睦于晋。
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栾鍼为右。孟献子曰:“晋帅乘和,师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于师。师遂济泾,及侯丽而还。迓晋侯于新楚。
成肃公卒于瑕。
六月丁卯夜,郑公子班自訾求入于大宫,不能,杀子印、子羽。反军于市。己巳,子驷帅国人盟于大宫,遂从而尽焚之,杀子如、子駹、孙叔、孙知。
曹人使公子负刍守,使公子欣时逆曹伯之丧。
秋,负刍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晋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冬,葬曹宣公。既葬,子臧将亡,国人皆将从之。成公乃惧,告罪,且请焉。乃反,而致其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译文
十三年春天,晋侯派郤锜来请求出兵。
三月,鲁公前往京师。
夏季五月,鲁公从京师出发,随后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一起讨伐秦国。
曹伯卢在军中去世。
秋季七月,鲁公从伐秦的战役中返回。
冬季,安葬了曹宣公。
十三年春天,晋侯派郤锜来请求出兵,但郤锜在处理事务时不够恭敬。孟献子说:“郤氏恐怕要灭亡了吧!礼是身体的支柱,敬是身体的基础。郤子没有基础。而且他是先君的嗣卿,受命来请求出兵,本应保卫国家,却懈怠,这是抛弃君命。不灭亡还能怎样?”
三月,鲁公前往京师。宣伯想要赏赐,请求先行出使,周王以对待使者的礼节接待了他。孟献子随行,周王让他作为介,并给予丰厚的礼物。鲁公和诸侯朝见周王,随后跟随刘康公、成肃公与晋侯一起讨伐秦国。
成子在社庙接受祭肉时不够恭敬。刘子说:“我听说,人受天地中和之气而生,这就是所谓的命。因此有动作、礼义、威仪的规则,以确定命运。有能力的人通过修养获得福气,没有能力的人因懈怠而招致祸患。所以君子勤于礼,小人尽力,勤于礼莫过于恭敬,尽力莫过于敦厚,恭敬在于养神,敦厚在于守业。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执膰,战争有受脤,这是神的大节。如今成子懈怠,抛弃了他的命,他还能回来吗?”
夏季四月戊午,晋侯派吕相去断绝与秦国的关系,说:“从前我们的献公与穆公友好,同心协力,用盟誓来申明,用婚姻来加强。天降灾祸于晋国,文公去了齐国,惠公去了秦国。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旧德,使我们惠公能够回到晋国主持祭祀。但他未能成就大功,反而发动了韩之战。他也后悔于心,于是聚集我们文公,这是穆公的成就。文公亲自披甲戴胄,跋山涉水,越过险阻,征召东方的诸侯,虞、夏、商、周的后裔,朝见秦国,这也算是报答了旧德。郑人因君王的疆界而愤怒,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包围郑国。秦国的大夫没有征求我们君王的意见,擅自与郑国结盟。诸侯对此感到愤怒,准备向秦国讨回公道。文公感到恐惧,安抚诸侯,秦军得以安全返回,这是我们对西方的重大贡献。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吊唁,轻视我们君王的去世,孤立我们襄公,侵占我们的殽地,断绝我们的友好关系,攻打我们的保城,消灭我们的费滑,离散我们的兄弟,扰乱我们的同盟,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君王的旧勋,但担心国家的灭亡,因此发动了殽之战。我们仍然希望穆公能赦免我们的罪过,但穆公不听,反而与楚国合谋对付我们。天意使然,成王去世,穆公因此未能如愿。
“穆公、襄公去世后,康公、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晋国的后裔,却想要削弱我们的公室,颠覆我们的国家,率领我们的敌人来动摇我们的边疆。我们因此发动了令狐之战。康公仍不悔改,进入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俘虏我们的王官,割断我们的羁马。我们因此发动了河曲之战。东方的道路不通,这是康公断绝了我们的友好关系。等到君王即位,我们景公引领西望说:‘希望他能安抚我们!’君王也不愿与我们结盟,利用我们有狄难的机会,进入我们的河县,焚烧我们的箕、郜,毁坏我们的农田,屠杀我们的边疆。我们因此聚集在辅氏。君王也后悔祸患的延续,想要向先君献公、穆公祈求福气,派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与你们共同友好,抛弃恶行,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誓言尚未完成,景公就去世了。我们君王因此举行了令狐之会。君王又不祥,背弃了盟誓。白狄与君王同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来赐命说:‘我与你们一起讨伐狄。’我们君王不敢顾及姻亲,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命令。君王对狄有二心,说:‘晋国将要讨伐你们。’狄人回应并表示憎恨,因此来告诉我们。楚人厌恶君王的三心二意,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之盟,而来与我们结盟,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说,我虽然与晋国交往,但我只看重利益。我不喜欢他们没有成就德行,因此宣扬此事,以惩罚他们的不专一。’诸侯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亲近我们。我们君王率领他们听从命令,只求友好。君王如果愿意顾及诸侯,怜悯我们,赐予我们盟约,这是我们君王的愿望。我们将安抚诸侯后退,怎敢制造混乱。君王如果不施大惠,我们君王不才,恐怕无法让诸侯退兵。我们敢将这些话全部告诉执事,请执事仔细考虑利益!”
秦桓公既与晋厉公在令狐结盟,却又召来狄人和楚人,想要通过他们讨伐晋国,诸侯因此与晋国和睦。
晋国的栾书率领中军,荀庚辅佐。士燮率领上军,郤锜辅佐。韩厥率领下军,荀罃辅佐。赵旃率领新军,郤至辅佐。郤毅驾驶战车,栾鍼为右。孟献子说:“晋国的将帅和士兵和谐,军队必定有大功。”五月丁亥,晋军与诸侯的军队在麻隧与秦军交战。秦军大败,俘虏了秦国的成差和不更女父。曹宣公在军中去世。军队渡过泾水,到达侯丽后返回。在新楚迎接晋侯。
成肃公在瑕去世。
六月丁卯夜,郑国的公子班从訾地请求进入大宫,未能成功,杀了子印、子羽。将军队撤回到市。己巳,子驷率领国人在大宫结盟,随后将大宫全部烧毁,杀了子如、子駹、孙叔、孙知。
曹国人派公子负刍守卫,派公子欣时迎接曹伯的灵柩。
秋季,负刍杀了他的太子自立为君。诸侯请求讨伐他,晋国人因为战役的劳累,请求等到明年。
冬季,安葬了曹宣公。安葬后,子臧准备逃亡,国人都要跟随他。成公感到恐惧,告罪并请求他留下。子臧于是返回,并将他的封邑归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注解
郤锜:晋国大夫,名锜,郤氏家族成员。
孟献子:鲁国大夫,名仲孙蔑,孟氏家族成员。
宣伯:鲁国大夫,名叔孙侨如,宣氏家族成员。
刘康公:周王室大夫,名刘康公。
成肃公:周王室大夫,名成肃公。
吕相:晋国大夫,名吕相。
秦桓公:秦国君主,名桓公。
晋厉公:晋国君主,名厉公。
栾书:晋国大夫,名栾书。
荀庚:晋国大夫,名荀庚。
士燮:晋国大夫,名士燮。
韩厥:晋国大夫,名韩厥。
荀罃:晋国大夫,名荀罃。
赵旃:晋国大夫,名赵旃。
郤至:晋国大夫,名郤至。
郤毅:晋国大夫,名郤毅。
栾鍼:晋国大夫,名栾鍼。
曹宣公:曹国君主,名宣公。
公子负刍:曹国公子,名负刍。
公子欣时:曹国公子,名欣时。
子臧:曹国大夫,名子臧。
成公:曹国君主,名成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互动。文本通过详细叙述晋国大夫郤锜来鲁国请求援兵的事件,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和军事行动。
首先,文本通过孟献子对郤锜的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仪和敬意的重视。孟献子认为郤锜的行为不符合礼仪,预示了郤氏家族的衰落。这种对礼仪的强调,体现了春秋时期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文本详细描述了晋国与秦国之间的历史恩怨。晋侯通过吕相向秦国发出绝交书,列举了秦国对晋国的多次背叛和侵略,表达了晋国对秦国的强烈不满和复仇的决心。这段叙述不仅展示了晋国的外交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此外,文本还记载了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合行动,如晋国与齐、宋、卫、郑、曹、邾、滕等国联合伐秦。这种联合行动显示了晋国在诸侯国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各国在面对共同敌人时的团结合作。
最后,文本通过曹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揭示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政治动荡。曹宣公去世后,公子负刍杀太子自立,引发了诸侯国的讨伐请求。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继承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礼仪观念、政治联盟、军事行动以及内部权力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