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廿八日,接到家书,系三月廿四日所发,知十九日四弟得生子,男等合室相庆,四妹生产虽难,然血晕亦是常事;且此次既能保全,则下次较为容易。

男未得信时,常以为虑,既得此信,如释重负。

六月底,我县有人来京捐官,言四月县考时,渠在城内,并在彭兴歧丁信风两处,面晤四弟六弟,知案首是吴定五。

男十三年前,在陈氏宗祠读书,定五才发蒙人起讲,在杨畏斋处受业,来年闻吴春岗说定五甚为发奋,今果得志,可渭成就甚速。

其余前十名,及每场题目,渠已忘记,后有信来,乞四弟写出。

四弟六弟考运不好,不必挂怀;俗语云:“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

从前邵丹畦前辈,四十二岁入学,五十二岁作学政。

现任广西藩台汪朗,渠于道光十二年入学,十三年点状元。

阮姜台前辈,于乾隆五十三年,县府试头场皆未取,即于是年入学中举,五十四年点翰林,五十五年留馆,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比放浙江学政,五十九年升浙之出抚。

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

两弟场中文若得意,可将原卷领出寄京,若不得意,不寄可也。

男辈在京平安,纪泽兄妹二人,体甚结实,皮色亦黑,逆夷在江苏滋扰,于六月十一日攻陷镇江,有大船数十只,在大江游大;江宁杨州二府,颇可危虑。

然而天不降灾,圣人在上,故京师人心镇定。

同乡王翰城告假出京,男与陈岱云亦拟送家眷南旋,与郑苇田王翰城四家同队出京,男与陈家,本于六月底定计,后于七月初一请人扶乩,似可不必轻举妄动,是以中止。

现在男与陈家,仍不送家眷回南也。

正月间,俞岱青先生出京,男寄有鹿脯一方,托找彭山屺转寄,俞后托谢吉人转寄,不知到否?

又四月托李丙冈寄银寄笔,托曹西垣寄参并交陈季牧处,不知到否,

前父亲教男养须之法,男仅留上唇须,不能用水浸透,色黄者多,黑者少,下唇拟待三十六岁始留,

男屡接家信,嫌其不详,嗣后更愿详示,

男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六用初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译文

我曾国藩跪拜禀告,父母亲大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六月二十八日,接到家中寄来的信,是三月二十四日发出的,得知十九日四弟喜得贵子,我们全家都为此庆祝。四妹生产虽然困难,但血晕也是常事;而且这次既然平安无事,那么下次应该就会容易一些。在没有收到这封信之前,我常常为此担忧,收到信后,就像是卸下了重担。

六月底,我们县里有人来北京捐官,说在四月份的县考时,他在城里,并且在彭兴歧、丁信风两处见过四弟和六弟,知道案首是吴定五。我十三年前在陈氏宗祠读书时,定五刚开始启蒙,在杨畏斋那里学习,第二年听说吴春岗说定五非常努力,如今果然得志,可以说是成就迅速。其他前十名和每场的题目,他已经忘记了,等他写信来的时候,请四弟帮忙写出来。

四弟和六弟的考运不好,不必担心;俗话说的好:‘不怕进得晚,只怕中得慢。’以前邵丹畦前辈,四十二岁入学,五十二岁担任学政。现在的广西藩台汪朗,他在道光十二年入学,十三年考中状元。阮姜台前辈,在乾隆五十三年,县府试的头场都没有中,当年就入学中了举人,五十四年成为翰林,五十五年留馆,五十六年大考第一,后被任命为浙江学政,五十九年升任浙江的巡抚。一些小的得失不必放在心上,关键是学业要精通。如果两弟在考试中有所得,可以把原卷取出来寄到北京,如果不得意,不寄也可以。

我们这些人在北京都平安无事,纪泽兄妹二人身体都很结实,皮肤也很黑。逆夷在江苏滋扰,六月十一日攻陷了镇江,有大船数十只在长江上游荡。江宁和扬州两府,情况很危险。然而天没有降灾,圣人在位,所以京师人心稳定。同乡王翰城请假出京,我和陈岱云也打算送家眷南归,和郑苇田、王翰城四家一起出京,我和陈家原本在六月底就定好了计划,后来在七月初一请人扶乩,似乎不必轻举妄动,所以取消了。现在我和陈家,都不打算送家眷回南方。

正月间,俞岱青先生出京,我寄了一方鹿肉给他,托彭山屺转寄,俞先生后来又托谢吉人转寄,不知道是否已经收到。四月份我还托李丙冈寄银子和毛笔,托曹西垣寄参和交给陈季牧,不知道是否已经收到。父亲以前教我养须的方法,我只留上唇的须,不能用水浸透,黄色的多,黑色的少,下唇打算等到三十六岁才开始留。我多次接到家信,觉得信中内容不详,以后更希望详细告知,我恭敬地禀告。(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注解

男国藩:指曾国藩,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父母亲大人:古代书信中对父母的尊称。

万福金安:祝福语,意为祝愿父母身体健康、幸福安康。

六月廿八日:农历日期,指六月二十八日。

三月廿四日:农历日期,指三月二十四日。

四弟得生子:四弟生了儿子。

合室相庆:全家人一起庆祝。

血晕:产后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指产妇在分娩后因失血过多而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

吴定五:指吴定五,可能是曾国藩提到的某位人物。

陈氏宗祠:指陈氏家族的宗祠,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

杨畏斋:指杨畏斋,可能是曾国藩提到的某位人物。

吴春岗:指吴春岗,可能是曾国藩提到的某位人物。

案首: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

发蒙人起讲:指开始启蒙教育。

点状元:科举考试中选拔出的状元。

翰林:科举考试中选拔出的进士,后进入翰林院。

学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教育。

放浙江学政:被任命为浙江学政。

出抚:指外出担任地方官。

些小得失:指一些小的得失。

养须之法:保养胡须的方法。

逆夷:指外来的敌人,这里可能指外国侵略者。

镇江:江苏省的一个城市。

江宁:现在的南京市。

扬州:江苏省的一个城市。

扶乩:一种迷信活动,通过请神来占卜吉凶。

鹿脯:用鹿肉制成的干肉。

彭山屺:指彭山屺,可能是曾国藩提到的某位人物。

谢吉人:指谢吉人,可能是曾国藩提到的某位人物。

李丙冈:指李丙冈,可能是曾国藩提到的某位人物。

曹西垣:指曹西垣,可能是曾国藩提到的某位人物。

陈季牧:指陈季牧,可能是曾国藩提到的某位人物。

道光:清朝的一个年号,指道光年间。

六用初十日:农历日期,指六月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评注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这开篇即以跪禀的方式,表达了男国藩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长辈的尊敬之情。

六月廿八日,接到家书,系三月廿四日所发,知十九日四弟得生子,男等合室相庆。”此句描绘了男国藩接到家书的喜悦心情,以及家中添丁的欢庆场景,展现了家族的和睦与亲情。

四妹生产虽难,然血晕亦是常事;且此次既能保全,则下次较为容易。”此句反映了男国藩对四妹生产困难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四妹的关爱和安慰。

男未得信时,常以为虑,既得此信,如释重负。”这句话体现了男国藩在等待家书时的焦虑与担忧,以及收到家书后的释然与欣慰。

六月底,我县有人来京捐官,言四月县考时,渠在城内,并在彭兴歧丁信风两处,面晤四弟六弟,知案首是吴定五。”此句介绍了男国藩的家族成员参加县考的情况,以及吴定五成为案首的消息,展现了男国藩对家族事务的关注。

男十三年前,在陈氏宗祠读书,定五才发蒙人起讲,在杨畏斋处受业,来年闻吴春岗说定五甚为发奋,今果得志,可渭成就甚速。”这句话回顾了吴定五的成长历程,赞扬了他的勤奋与成就,同时也体现了男国藩对人才的重视。

其余前十名,及每场题目,渠已忘记,后有信来,乞四弟写出。”此句表明男国藩对县考成绩的关心,并请求四弟将考试题目写出来。

四弟六弟考运不好,不必挂怀;俗语云:‘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这句话鼓励四弟六弟不必过于担心考运,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

从前邵丹畦前辈,四十二岁入学,五十二岁作学政。现任广西藩台汪朗,渠于道光十二年入学,十三年点状元。”此句通过列举邵丹畦和汪朗的例子,说明了晚辈在学业上的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阮姜台前辈,于乾隆五十三年,县府试头场皆未取,即于是年入学中举,五十四年点翰林,五十五年留馆,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比放浙江学政,五十九年升浙之出抚。”此句进一步强调了阮姜台前辈的勤奋与成就,为晚辈树立了榜样。

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这句话表达了男国藩对学业的态度,认为学业上的小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追求学业上的精湛。

两弟场中文若得意,可将原卷领出寄京,若不得意,不寄可也。”此句体现了男国藩对弟弟们的关心,希望他们能够珍惜考试机会,同时也给予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

男辈在京平安,纪泽兄妹二人,体甚结实,皮色亦黑,逆夷在江苏滋扰,于六月十一日攻陷镇江,有大船数十只,在大江游大;江宁杨州二府,颇可危虑。”此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达了男国藩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然而天不降灾,圣人在上,故京师人心镇定。”这句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信心,认为只要皇帝英明,国家就能避免灾难。

同乡王翰城告假出京,男与陈岱云亦拟送家眷南旋,与郑苇田王翰城四家同队出京,男与陈家,本于六月底定计,后于七月初一请人扶乩,似可不必轻举妄动,是以中止。”此句描述了男国藩因担心战乱而考虑南迁的计划,以及最终中止的原因。

现在男与陈家,仍不送家眷回南也。”这句话表明男国藩最终决定留在京城,继续为国家效力。

正月间,俞岱青先生出京,男寄有鹿脯一方,托找彭山屺转寄,俞后托谢吉人转寄,不知到否?又四月托李丙冈寄银寄笔,托曹西垣寄参并交陈季牧处,不知到否,前父亲教男养须之法,男仅留上唇须,不能用水浸透,色黄者多,黑者少,下唇拟待三十六岁始留,男屡接家信,嫌其不详,嗣后更愿详示,男谨禀。”此句表达了男国藩对亲朋好友的关心,以及他对家庭生活的细致描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4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