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畅快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
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
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
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
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
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走,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六弟天分较话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
自荆七遗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待率五归家便知。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
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
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剩季弟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
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
另纸开示。
作不具,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付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译文
四位弟弟们左右:
昨天(廿七日)收到你们的信,非常高兴,因为信中内容详尽且处处都讲得很清楚。
四弟的七夕诗写得很好,我已经详细批改过了;从此多写诗也是很好的,但必须有志向和恒心,才能有所成就。
我对写诗也有一定的研究,只是遗憾当代没有像韩愈、苏轼、黄庭坚那样的人可以和我一起畅谈狂言。
但世事繁多,所以不常写诗;用心去思考,却不敢有一刻忘记。
我们只有提高品德、修养学业这两件事是可靠的。提高品德,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仁爱他人、讲究道义;修养学业,就是写诗作文、练习书法。
这两件事由我自己做主,得到一尺就是一尺,得到一寸就是一寸。今天提高一分品德,就算积累了一升粮食;明天提高一分学业,又算多了一文钱;品德和学业一起提高,家里的财富就会逐渐增长。
至于功名和富贵,全由命运安排,丝毫不能自己掌控。以前有个官员,有一个门生是本省的学政,他把两个孙子托付给他,亲自拜他为师。后来他的两个孙子在岁考时因病不能参加考试,科举考试时也因为丁忧而未能入学。数年后,两个孙子才都考上了,年长的孙子还中了进士和举人。这说明早晚之间,时刻都有机遇在前方,尽在我的掌握之中,听任它在天意之中,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妄想。
六弟的天分比话弟更高,今年被罢免了官职,难免会有怨愤,但这时候正是可以磨练心志、卧薪尝胆的时候,绝对不能因为怨愤而放弃学习。
九弟劝我治家的方法很有道理,非常高兴并且感到安慰!自从荆七离开后,家里也变得很整齐,等五弟回家就能看到了。
《书》中说:‘知道并不难,做到才难。’九弟所说的道理,我也深知,只是不能做到庄严威严,让人望而生畏。
从今以后,我会把九弟的话写在书签上,时刻提醒自己。季弟天性纯厚,正如四弟所说,快乐莫过于此!求我指导读书的方法和提升品德的道路。另外再写一封信说明。此信未完,国藩手书。(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付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注解
七夕:七夕,即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在此日相会,因此也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韩昌黎:韩昌黎,即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先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被誉为‘文圣’,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苏黄:苏黄,指宋代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两人都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诗词见长,影响深远。
进德:进德,指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如孝悌仁义等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
修业:修业,指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技艺,如诗文作字等。
孝悌:孝悌,指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仁义:仁义,指仁爱和正义,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家私:家私,指家庭财产。
功名富贵:功名富贵,指功绩、名声和财富,古代文人常以功名富贵为人生目标。
科考:科考,指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
丁艰:丁艰,指因亲人去世而守丧。
两榜:两榜,指科举考试中的进士榜和举人榜,进士为最高荣誉。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
荆七:荆七,指人名,文中可能指某位家庭成员。
绅:绅,指古代士大夫的束带,这里指家训或家规。
警:警,警告,提醒。
季弟:季弟,指最小的弟弟。
读书之法:读书之法,指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进德之道:进德之道,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评注
四位老弟左右:
此句以亲切的称呼开篇,体现了作者对四位弟弟的关心与尊重,同时也点明了书信的收件人。‘左右’一词在古文中常用于对身边人的称呼,表现出作者对家人的亲近感。
昨廿七日接信,畅快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
作者表达了对弟弟来信的喜悦之情,‘畅快之至’形容心情愉悦,‘详明’则是对信中内容的肯定,认为信中内容详尽而明确。
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作者对四弟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鼓励和建议。‘有志有恒’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
作者自谦地表示自己对诗歌也有研究,但遗憾的是没有像韩愈、苏轼、黄庭坚这样的大家与之交流。‘发吾狂言’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作者坦言由于事务繁多,不常作诗,但内心对诗歌的思考从未停止,‘用心思索’体现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作者提出了人生的两大支柱:进德和修业。‘进德’强调道德修养,‘修业’则指学问技艺的提升。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进德和修业的具体内容,即孝悌仁义和诗文作字。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作者强调进德和修业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得尺’和‘得寸’则是对进德和修业程度的比喻。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进德和修业的过程,‘家私日起’则是对德业积累成果的期待。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作者认为功名富贵取决于命运,‘不能自主’体现了对命运的尊重。
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
作者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起落,‘两榜’则是对科举考试及第的赞扬。
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走,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诫弟弟们要珍惜时光,‘听其在天’则是对命运的顺从。
六弟天分较话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作者对六弟的遭遇表示同情,并鼓励他不要因为挫折而放弃学业,‘卧薪尝胆’则是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扬。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遗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待率五归家便知。
作者对九弟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表达了对家庭和谐的喜悦之情。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
作者引用《尚书》中的名言,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九弟的建议表示认同,但认为自己在执行上还有所欠缺。
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剩季弟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
作者表示将九弟的建议作为家规,并赞扬季弟的善良天性。
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
作者回应了弟弟们的请求,表示将在另一张纸上详细说明读书和进德的方法。
作不具,国藩手草。
最后,作者以‘国藩手草’结尾,表明这是一封亲笔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谦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