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

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

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

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

至今思之,如芒在背。

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

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

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

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译文

四位弟弟们,我们学习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谦虚。我常常看到有些有才华的朋友,常常自以为是,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看到乡试的文章就骂说乡试的文章不通,看到会试的文章也骂说会试的文章不通,既骂考场的官员,又骂主考官,没考上的人,就骂学院。平心而论,自己写的诗文,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不仅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甚至还有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只是因为不愿意反省自己,就都看到别人的不是,既骂考官,又骂那些先考上的同考官。傲气一旦养成,就不再进步,所以一生都一事无成,没有任何进步。

我一生中考试都很顺利,只有小考考了七次才考上。但是每次没考上,我从未敢说一句怨言,只是深深为自己的试场诗文太差而感到羞愧。到现在回想起来,就像背上有芒刺一样。当时不敢说怨言,弟弟们问父亲、叔父以及朱尧阶就知道了。因为在考场中,只有文章差但侥幸考上的,绝对没有文章好却被埋没的情况,这是一个不变的道理。

三房十四叔并不是不勤奋读书,只是傲气太重,自满自足,所以不能有所成就。在京城,也有很多人自满,有见识的人看到他们,只会冷笑一下。还有一些自命为名士的人,轻视科举为粪土,或者喜欢写古诗古文,或者喜欢考证,或者喜欢谈论理学,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压倒了所有人。有见识的人看他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不过是如此,也只会冷笑一下。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努力去除傲气,努力戒除自满,不要被人冷笑,这样才能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很谦逊退让,只是连续多年小考没考上,恐怕因为长时间愤激,导致产生了骄傲懒惰的情绪,所以我特意写信来告诫你们。希望你们仔细思考我的话,深刻反省,真是太好了!这是国藩在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写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注解

虚心:指心胸开阔,不自满,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

恃才傲物: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傲慢无礼,轻视他人。

美材:指有才华的人。

乡墨:指乡试的考卷,乡试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

会墨:指会试的考卷,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级考试。

房官:指科举考试中的房官,负责管理考生。

主考:指科举考试中的主考官,负责主持考试。

学院:指科举考试中的学院,负责对考生进行教育和选拔。

科名:指科举考试中的名次,即考试成绩。

小考:指科举考试中的小试,是科举考试的一个环节。

售:指科举考试及格,获得功名。

场屋:指科举考试的考场。

文丑:指文章写得不好。

侥幸:指偶然得到成功或好运气。

科名为粪土:指轻视科举功名,认为它如同粪土一样微不足道。

诗古文:指古代的诗歌和散文。

考据:指对古籍进行考证和注释。

理学:指宋明理学,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嚣嚣然:形容自以为是,傲慢的样子。

造:指成就,成就某事。

愤激:指因不满或受到刺激而情绪激动。

骄惰:指骄傲和懒惰,形容人自以为是而不思进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曾国藩之手,其文字简练,含义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

首先,曾国藩强调‘虚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虚心’不仅是一种谦逊的态度,更是一种对知识敬畏的心态。他认为,那些恃才傲物的人,往往因为自满而停滞不前,这是学习的大忌。

在文中,曾国藩用‘美材者’和‘未入学者’来对比,指出前者因为傲慢而骂人,后者因为嫉妒而骂人,两者皆因不能虚心而无法进步。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观点更加鲜明,寓意更加深刻。

接着,曾国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明自己在科举考试中的坎坷,但始终保持谦逊,不怨天尤人。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省’思想。

文中‘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一句,反映了科举制度下对才华的尊重和对公平的渴望。曾国藩认为,只有真正有才华的人,才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在论述傲气问题时,曾国藩指出,傲气不仅会阻碍个人的进步,还会让人失去朋友。他提醒诸弟,要保持谦逊,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顺利而产生骄惰之气。

最后,曾国藩以‘力除傲气,力戒自满’作为全文的总结,强调谦逊和自省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勇于自我反省,才能不断进步,成就一番事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4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