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弟言家中子弟,无不谦者,此却未然。
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谨慎者也。
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
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
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傲耳。
余正月初四日信中,言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望弟弟常猛省,并戒子弟也。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译文
澄侯四弟左右:
弟弟说家中子弟,没有一个谦逊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凡是害怕别人而不敢随便议论的人,是谨慎的人。凡是喜欢挑剔别人短处的人,是骄傲的人。俗语说:‘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并不一定是穿着华丽的衣服,动不动就打人,才叫做骄傲。只要一个人志向得到满足,心满意足,毫无畏惧和顾忌,一开口就议论别人的长短,那就是非常骄傲了。
我在正月初四日的信中,提到戒骄的字眼,认为不轻易非议和嘲笑别人是最重要的。希望弟弟们经常自我反省,并且要教育子弟们也要如此。(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注解
澄侯四弟:澄侯是书信中对四弟的称呼,澄侯是弟的字或号,表示对弟弟的尊敬。
左右:古代书信中常用的套语,相当于现代的‘您好’或‘请’,用于问候。
子弟:指家族中的年轻一代,尤其是晚辈。
谦者:谦虚的人,指那些谦逊有礼,不自满的人。
畏人:害怕别人,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妄议论:轻率地发表评论或意见。
谨慎者:小心谨慎的人,指那些做事谨慎,不轻易冒险的人。
讥评:讥讽批评,指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进行讽刺性的评论。
骄傲者:骄傲的人,指那些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的人。
谚:谚语,民间流传的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富家子弟多骄:指富裕家庭的子弟往往自视过高,容易骄傲。
贵家子弟多傲:指贵族家庭的子弟往往自视过高,容易傲慢。
锦衣玉食:形容生活豪华,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美食。
动手打人:亲自动手打人,形容行为粗暴。
志得意满:心满意足,感到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
畏忌:害怕和顾忌,不敢轻易行动。
非笑人:对别人进行非议和嘲笑。
猛省:猛然醒悟,深刻反省。
戒子弟:教育子弟,告诫他们要谦虚谨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评注
澄侯四弟左右:
此句以亲切的称呼开篇,体现了作者对四弟的关爱和尊重,也展现了古文书信中常用的称呼方式。
弟言家中子弟,无不谦者,此却未然。
作者引用四弟的话,指出家中子弟并非都是谦逊的,这里的‘却未然’表明作者对四弟观点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谨慎者也。
此句分析了人的性格特点,认为那些害怕别人而不敢随意评论的人是谨慎的,这里的‘凡’字强调了普遍性。
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此句进一步指出那些喜欢评论别人短处的人是骄傲的,这里的‘凡’字同样强调了普遍性。
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
作者引用了民间谚语,指出富贵人家的子弟往往容易骄傲和傲慢,这里的‘谚云’表明了作者对民间智慧的尊重。
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骄傲的表现,指出骄傲并非一定要有锦衣玉食、动手打人的行为,而是表现在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上。
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傲耳。
此句是对骄傲的进一步阐述,强调只要一个人志得意满,毫无畏惧,开口就议论别人的短处,那么他就是极其骄傲的。
余正月初四日信中,言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作者回顾了自己在正月初四的信中提到的观点,强调戒骄的重要性,并提出‘不轻非笑人’作为戒骄的首要原则。
望弟弟常猛省,并戒子弟也。
作者对四弟提出期望,希望他能够时刻反省自己,并且教育子弟也要戒骄,这里的‘猛省’和‘戒’字都体现了作者对修身养性的重视。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最后,作者在信末注明了写信的日期,这是古文书信中常见的格式,也体现了作者对时间记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