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原文
沅季弟左右:
沅弟以我切责之缄,痛自引咎,俱蹈危机,而思自进于谨言潮该路,能如是,是弟终身载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
季弟言亦平,温雅,远胜往年傲惰气象。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
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做,更好全了!’
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
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曰谓已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傲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惰字。
昨日徽州未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既败之后,余益加猛盛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余于初六所发之折,十月初可奉谕旨。
余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须成行,兄弟远别,未知相见何日?
惟愿两弟戒此二字,并戒后辈,当守家规,则余心大慰耳!
(咸丰十年十月廿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译文
沅季弟左右:
沅弟因为我对他的严厉责备而深感愧疚,痛定思痛,决心改正错误,避免陷入危险,并且思考如何通过谨慎言行来改进自己,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是弟弟一生的幸福之路,也是我们家的幸运!季弟的话也很平和,温文尔雅,远比往年傲慢懒惰的样子要好。
我在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前往京城,散馆的时候,十月二十八日早上我在祖父星冈公的台阶前侍奉,请求说:‘这次进京,我想请您给予教诲。’星冈公说:‘你的官职是做不完的,你的才华是好的,但不可骄傲,骄傲会招致损失,谦虚会带来益处,如果你不做官,那就更好,可以保全自己!’这番教诲至今仍如在耳边,至今仍记忆犹新。现在我将这句话谨记在心,用来告诫两位弟弟,最重要的是去除骄傲这个字,就像古代的唐虞时代,恶人丹朱傲慢,象傲慢,桀纣的无道,说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说已有天命,说敬不足行,这些都是因为骄傲。
我从八年前六月再次出山以来,就努力戒除骄傲这个字,以防止没有恒心的弊端,最近又努力戒除懒惰这个字。就在徽州战败之前,次青心中难免有自满的想法,战败之后,我更加严厉地告诫,大概军事上的失败,要么是因为骄傲,要么是因为懒惰,这两个因素必居其一。大家族的衰败,要么是因为骄傲,要么是因为懒惰,这两个因素也必居其一。
我在初六发出的奏折,十月初可以接到圣旨。如果接到圣旨要我被派出,十天之内就必须出发,兄弟们要远别,不知道何时能再见?只愿两位弟弟能够戒除这两个字,并且告诫后辈,遵守家规,这样我的心里就会非常安慰了!
(咸丰十年十月廿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注解
沅季弟左右:这是书信的开头,’沅季弟’指的是写信人的弟弟,’左右’是对对方的敬称。
切责之缄:指写信人对弟弟的严厉责备。
痛自引咎:表示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
俱蹈危机:一同陷入危险境地。
谨言潮该路:指谨慎言行,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
载福之道:指能够带来幸福的方法或道路。
星冈公:指写信人的祖父,星冈是祖父的号。
散馆:古代科举制度中,考生通过殿试后,由朝廷分配到各部、院学习,称为“散馆”。
丹朱傲:丹朱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这里指傲慢的人。
象傲:象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这里指傲慢的人。
桀纣:古代商朝的暴君,这里指无道之人。
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形容人固执己见,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辩解以掩盖错误。
谓已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认为一切都是天命安排,对尊敬和礼仪不够重视。
力戒傲字:努力戒除傲慢的习气。
儆无恒之弊:警惕没有恒心的弊端。
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次青是写信人的弟弟,这里指他心中难免有自以为是的态度。
猛盛:指严厉对待。
巨室之败:指大家族的衰败。
折:古代公文的一种,这里指奏折。
奉旨派出:接到皇帝的命令派遣出去。
成行:出发。
守家规:遵守家族的规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评注
沅季弟左右:
此句以亲切的称呼开篇,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弟子的关心。
沅弟以我切责之缄,痛自引咎,俱蹈危机,而思自进于谨言潮该路,能如是,是弟终身载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
此段表达了对沅弟的责备与期待,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谨慎言行来避免危机,这是获得幸福的途径,也是家族的幸运。
季弟言亦平,温雅,远胜往年傲惰气象。
这里对季弟的评价,指出其言辞平和、温雅,与过去的傲慢和懒惰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
作者回忆起自己进京散馆时向祖父请教教诲的场景,表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教诲的重视。
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做,更好全了!”
这里引用了祖父的教诲,强调谦逊的重要性,指出骄傲会带来损害,而谦逊则会带来益处。
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
这句话表明祖父的教诲至今仍铭记在心,如同耳边时常响起。
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曰谓已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
作者在此强调去除傲慢的重要性,并以古代君王为例,说明傲慢的危害。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傲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惰字。
作者自述自己自八年六月以来,一直在努力戒除傲慢和懒惰的毛病。
昨日徽州未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既败之后,余益加猛盛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作者反思徽州之战的失败,认为其中必有傲慢或懒惰的因素。
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傲慢和懒惰对于家族和国家失败的危害。
余于初六所发之折,十月初可奉谕旨。
作者提到自己已经提交了奏折,等待朝廷的回复。
余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须成行,兄弟远别,未知相见何日?
作者表达了对未来可能被派遣的担忧,以及对与兄弟分离的无奈。
惟愿两弟戒此二字,并戒后辈,当守家规,则余心大慰耳!
作者最后表达了对兄弟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遵守家规,去除傲慢和懒惰,这样他才会感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