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三日刘福一等归,接来信,藉悉一切。
城贼围困已久,计不久亦可攻克,惟严断文报是第一要义,弟当以身先之。
家中四宅平安,余身体不适,初二日住白玉堂,夜不成寐。
温弟何日至吉安?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
历现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余生乎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论。
静中默省愆尤,我之处处获戾,其源不外此二者。
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
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温弟之神气稍有英发之姿,面色间有蛮很之象,最易凌人。
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
以门地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炼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待。
只宜抑然自下,一昧言忠信行笃敬,庶几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否则人皆厌薄之矣。
沅弟持躬涉世,差为妥协。
温弟则谈笑讥讽,要强充老手,犹不免有旧习,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
闻在县有随意嘲讽之事,有怪人差帖之意,急宜惩之。
余在军多年,岂无一节可取?只因做之一字,百无一成,故谆谆教诸弟以为戒也。
(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译文
沅甫九弟您好:初三那天刘福一等回来了,收到你的来信,了解到一切情况。城里的贼人已经围困我们很久了,估计不久就可以攻克,但最重要的是严格禁止文书传递,我作为哥哥会首先做到这一点。家里四宅都平安,只是我身体有些不适,初二那天住在白玉堂,晚上没能睡好。
温弟你什么时候到吉安?古时候说凶德导致失败的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傲慢,二是多嘴。丹朱的不肖,就是因为他傲慢和喜欢争论,也就是多嘴。历史上很多名公巨卿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败家丧生。我生性有些固执,这是傲慢的表现;虽然不多说话,但笔下也有些接近争论。在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过错时,我发现我处处都有些不顺,根源不外乎这两个方面。温弟的性格和我有些相似,但说话更加尖刻。有时候,即使不说话,也可以用眼神或表情来伤害别人。温弟的眼神中有些英气,但脸色有时显得凶狠,最容易伤害别人。
心中不能有任何依仗,一旦心中有依仗,就会表现在面貌上。从门第来说,我的声望已经大减,还担心会连累子弟;从才能和见识来说,最近军中涌现出很多人才,我们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这些都是不能依赖的。我们只能谦虚自守,一心一意地说真话,做老实人,或许可以弥补过去的错误,整顿新的风气,否则别人都会讨厌我们。
沅弟在为人处世方面还算得体。温弟则喜欢谈笑嘲讽,故意装作老练,但还是有些旧习,必须深刻反省,必须痛改前非。听说在县里有些随意嘲讽的事情,还有对别人差役帖子的不满,必须立即改正。我在军中多年,难道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只是因为做事情百无一成,所以反复教导弟弟们以此为戒。
(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注解
沅甫九弟:指作者的弟弟,可能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沅’是曾国荃的字。
初三日:指农历初三这一天。
刘福一:可能是作者的仆人或随从。
城贼:指围困城池的敌军。
严断文报:严格控制文书和情报的传递,以防泄露军情。
白玉堂:可能是指一个地方或建筑,具体指代不明。
丹朱:指古代传说中的尧帝的儿子丹朱,这里用来比喻不肖之子。
名公巨卿:指有名望的公卿大臣。
执拗: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嚣论:言语粗俗,议论放肆。
愆尤:过失和过错。
门地:家族背景和地位。
物望:声望和期望。
妥协:处理事情圆滑,能够协调。
讥讽:用尖酸刻薄的话来嘲笑或挖苦别人。
差帖:指差役的文书或命令。
一节:指一个方面或一点。
笃敬:忠诚敬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评注
沅甫九弟左右:
此句以书信开头,亲切地称呼收信人,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深厚情感和亲密关系。
初三日刘福一等归,接来信,藉悉一切。
作者在信中首先提到收到家人的来信,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和对家事的关心。
城贼围困已久,计不久亦可攻克,惟严断文报是第一要义,弟当以身先之。
此处作者描述了当时战事紧张的情况,强调了对情报传递的重视,并以身作则的要求。
家中四宅平安,余身体不适,初二日住白玉堂,夜不成寐。
作者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体不适的状况。
温弟何日至吉安?
作者询问温弟何时到达吉安,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和对行程的关注。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作者引用古语,指出傲慢和多言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下文对自己的反思做铺垫。
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
作者进一步举例说明,指出傲慢和多言的具体表现。
历现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作者从历史中总结教训,指出傲慢和多言的危害。
余生乎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论。
作者自省,指出自己的缺点,即执拗和傲慢,以及笔下过于尖刻。
静中默省愆尤,我之处处获戾,其源不外此二者。
作者在静思中反省自己的过错,认为其根源在于傲慢和多言。
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
作者指出温弟的性格和自己的相似之处,并强调温弟在言辞上的尖刻。
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作者指出,激怒他人不一定需要言语,有时眼神和面色也能传达出凌人的意味。
温弟之神气稍有英发之姿,面色间有蛮很之象,最易凌人。
作者对温弟的神态和面色进行了具体描述,指出其容易激怒他人的特点。
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
作者强调,内心不能有所依仗,否则会表现在外貌上。
以门地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炼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待。
作者反思自己的门第和才识,认为自己的物望和才识都不如他人,提醒自己和家人不能依赖这些。
只宜抑然自下,一昧言忠信行笃敬,庶几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否则人皆厌薄之矣。
作者提出建议,认为应该谦逊自抑,忠诚守信,以改变过去的错误,重塑新的形象。
沅弟持躬涉世,差为妥协。
作者对沅弟的评价,认为他在处世方面相对妥协。
温弟则谈笑讥讽,要强充老手,犹不免有旧习,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
作者对温弟的评价,指出其谈笑讥讽和旧习,并强调需要猛省和痛改。
闻在县有随意嘲讽之事,有怪人差帖之意,急宜惩之。
作者听闻温弟在县中的行为,指出其嘲讽和怪人的态度,并要求立即改正。
余在军多年,岂无一节可取?只因做之一字,百无一成,故谆谆教诸弟以为戒也。
作者总结自己的经历,认为自己虽然有所不足,但仍希望教导家人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