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原文

沅弟左右:

接弟信,具悉一切。

弟谓命运作主,余所深信,谓自强者,每胜一筹,则余不甚深信。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

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议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

惟曾子与孔子告仲田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

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萧陈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贼匪此次东窜,东军小胜二次,大胜一次,刘潘大胜一次,小胜数次,似已大受惩创,不似上半年之猖撅。

但求不窜陕洛,即窜鄂境,或可收夹击之效。

余定于明日请续假一月,十月请开各缺,仍留军营麇量本戳,会办中路剿匪事宜而已。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译文

沅弟左右:

接到你的来信,一切都明白了。你说命运决定一切,我深信不疑。你说自强的人每赢一次就多一份胜算,我却不那么确信。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有很多贤能的臣子;一个家庭的强大,必须有很多贤良的子弟,这也与天命有关,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努力。至于个人的强大,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这三种类型,孟子集议而满足,也就是曾子自我反省而自满的意思。

只有曾子和孔子告仲田的强大,才稍微可能持久和常存,除此之外,通过斗智斗力来追求的强大,有的因为强大而兴盛,有的因为强大而失败。自古以来,像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这些人,他们的智慧都横扫一世,但他们的失败也与众不同,近代如陆何、萧陈等人,都自认为强大,但最终都没有保住他们的结局;所以我们在自我修养上追求强大是可以的,在胜过别人上追求强大则不可。如果专门在胜过别人上追求强大,是否能真正强大到尽头,还不得而知,即使终身强大而安稳,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

贼匪这次向东逃窜,东军小胜两次,大胜一次,刘潘大胜一次,小胜几次,看起来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像上半年那样猖獗。只要他们不逃到陕西和洛阳,即使逃到湖北境内,也可能达到夹击的效果。

我决定明天请续假一个月,十月份请开各缺,仍然留在军营中,处理中路剿匪的事宜而已。(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注解

沅弟:指作者的弟弟,即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命运作主:指认为命运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

自强者:指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人。

北宫黝:古代勇士,这里比喻勇猛之力。

孟施舍:古代勇士,这里比喻勇猛之力。

曾子: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弟子之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著称。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孔子弟子孟子,以性善论和仁政著称。

集议而慊: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到的一种自我反省的方法。

自反而缩:曾子提倡的自我反省,即自我审视。

天命:古代认为由天意决定的命运。

人谋:指人的计划和策略。

刘潘:指当时军队中的将领。

陕洛:指陕西和洛阳,这里指两地的地区。

鄂境:指湖北省的地区。

夹击之效:指从两个方向同时进攻,以达到更好的战斗效果。

续假:指延长假期。

开各缺:指填补各个职位空缺。

麇量本戳:指军队中的基本单位和标志。

会办中路剿匪事宜:指负责协调指挥中路地区的剿匪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评注

此段文字出自清朝同治年间,一位将军(可能为曾国藩)的书信。信中,将军以深沉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家庭和个人强盛的理解,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判断。

首句‘沅弟左右’是对弟弟的亲切称呼,体现了书信作者的亲情和信任。‘接弟信,具悉一切’则表明作者已经阅读并理解了弟弟的信件内容。

‘弟谓命运作主,余所深信’这句话中,作者认同弟弟关于命运决定一切的看法,同时表达了个人对这一观点的坚信。

‘谓自强者,每胜一筹,则余不甚深信’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个人的自强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作者强调了贤臣和贤子弟对于国家和家庭强盛的重要性,并认为这一点也受到天命的影响。

‘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议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这里作者引用了古代人物,以说明个人强盛的不同类型,并以此作为个人修养的参照。

‘惟曾子与孔子告仲田之强,略为可久可常’作者认为,曾子和孔子的强盛是稳定而持久的,而其他类型的强盛则可能伴随着兴衰。

‘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作者进一步指出,那些依赖智力和力量获得的强盛,可能带来一时的繁荣,也可能导致最终的失败。

‘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作者通过列举历史人物,说明即使是智力超群的人物,也可能遭遇不幸。

‘近世如陆何萧陈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作者以近世人物为例,说明即使是自认为强大的个体,也可能无法保证自己的最终结果。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作者总结道,我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来追求强盛,而不是通过战胜他人。

‘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作者强调,过度依赖胜人求强是不明智的,这种行为甚至不被君子所推崇。

‘贼匪此次东窜,东军小胜二次,大胜一次,刘潘大胜一次,小胜数次,似已大受惩创,不似上半年之猖撅’作者对当时的军事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敌军已经受到重创。

‘但求不窜陕洛,即窜鄂境,或可收夹击之效’作者提出了军事策略,希望避免敌军进入陕西和洛阳,同时寻求在湖北进行夹击的机会。

‘余定于明日请续假一月,十月请开各缺,仍留军营麇量本戳,会办中路剿匪事宜而已’作者在信中告知弟弟自己的行动计划,包括请假、开缺和继续参与剿匪事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4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