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原文
沅弟左右:
接来缄,知营墙及前后壕皆倒,良深焦灼。
然亦恐是挖壕时不甚得法,若容土覆得极远,虽雨大,不至仍倒入壕内,庶稍易整理。
至墙子则无倒坍,不仅安庆耳。
徽州之贼,窜浙者,十之六七,在府城及休宁者,闻不过数千人,不知确否?
连日雨大泥深,鲍张不能进剿,深为可惜!
季高尚在乐平,余深恐贼窜入江西腹地,商之季高,无遽入皖,季高亦以雨泥不能速进也。
润帅谋皖已大半年,一切均有成竹,而临事复派人救援六安,与吾辈及希庵等之初议,全不符合。
枪法忙乱,而弟与希庵皆有骄矜之气,兹为可虑。
希庵论事,最为稳妥,如润帅有枪法稍乱之事,弟与希婉陈而切谏之。
弟与希之矜气,则彼此互规之,北岸当安如泰山矣。
(咸丰十年三月廿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译文
沅弟左右:
接到你的来信,得知营地的墙壁和前后壕沟都倒塌了,我非常焦急和担忧。但是也担心是因为挖壕沟时方法不当,如果土覆盖得非常远,即使雨很大,也不会再倒回壕沟里,这样稍微容易整理一些。至于墙壁,没有倒塌,不仅仅是安庆的情况。徽州的贼人,有十之六七逃窜到浙江,听说在府城和休宁的不过几千人,不知道这个消息是否准确?
连日来雨势很大,泥泞难行,鲍张不能进攻剿匪,非常可惜!季高尚在乐平,我非常担心贼人逃窜进入江西内地,已经和季高商量过,不要急于进入安徽,季高也因为雨大泥泞不能迅速前进。
润帅计划进攻安徽已经大半年了,一切都有详细的计划,但是事到临头又派人去救援六安,这和我们最初的建议完全不符。枪法忙乱,而你和希庵都有骄傲自大的情绪,这让人担忧。希庵处理事情非常稳妥,如果润帅的枪法有些混乱,你应该婉转地劝告他。至于你和我都有骄傲之气,我们应该互相提醒对方,这样北岸就可以安稳如泰山了。(咸丰十年三月廿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注解
沅弟: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字沅弟,晚清将领,湘军重要人物。
缄:封口,此处指密封的信件。
营墙:军营的围墙,指军事防御工事。
前后壕:指军营前后的壕沟,用于防御。
良深焦灼:非常忧虑和焦急。
挖壕:挖掘壕沟,指建造防御工事。
容土覆得极远:土覆盖得非常远。
庶稍易整理:或许稍微容易整理。
墙子:指城墙。
贼:指敌军,此处指太平军。
窜浙:逃窜到浙江。
府城:指城市的城墙。
休宁:地名,位于安徽省。
鲍张:指鲍超和张凯,均为湘军将领。
进剿:进攻并剿灭敌军。
季高:指季鸿熙,字季高,晚清将领。
江西腹地:指江西省的内地。
润帅:指曾国藩,因曾任两江总督,故称润帅。
成竹:比喻事先已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六安:地名,位于安徽省。
希庵:指李瀚章,字希庵,曾国藩的幕僚,后任湘军将领。
枪法:指射击技术。
骄矜之气:骄傲自满的态度。
切谏:诚恳地劝告。
矜气:骄傲自大的气概。
北岸:指长江北岸,此处可能指湘军防守的地区。
咸丰十年三月廿一日:指咸丰十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即1860年4月6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评注
沅弟左右:
此句以平实的语气开篇,直接称呼收信人,体现了书信的亲切感和私人性质。
接来缄,知营墙及前后壕皆倒,良深焦灼。
此处‘缄’指封好的信件,‘营墙’和‘壕’均为军事防御设施,‘倒’字形象地描绘了防御设施受损的严重程度,‘良深焦灼’则表达了写信人对形势的担忧和焦虑。
然亦恐是挖壕时不甚得法,若容土覆得极远,虽雨大,不至仍倒入壕内,庶稍易整理。
此句分析了防御设施受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止再次受损的建议,体现了写信人的军事素养和对实际情况的细致观察。
至墙子则无倒坍,不仅安庆耳。
‘墙子’可能指的是城墙的一部分,‘耳’字用于强调安庆城墙的完好,表现了写信人对局部成功的肯定。
徽州之贼,窜浙者,十之六七,在府城及休宁者,闻不过数千人,不知确否?
此句提到了徽州的敌情,‘窜浙’表明敌人有向浙江方向逃窜的趋势,‘闻’字表示信息的来源可能是传闻,‘不知确否’则表明写信人对信息的准确性有所怀疑。
连日雨大泥深,鲍张不能进剿,深为可惜!
‘进剿’指进行军事进攻,‘深为可惜’表达了写信人对因天气原因导致军事行动受阻的遗憾。
季高尚在乐平,余深恐贼窜入江西腹地,商之季高,无遽入皖,季高亦以雨泥不能速进也。
此句描述了写信人对形势的判断和应对措施,‘商之’表示与季高进行了商议,‘无遽入皖’则表明写信人希望季高不要急于进入安徽,以免陷入不利。
润帅谋皖已大半年,一切均有成竹,而临事复派人救援六安,与吾辈及希庵等之初议,全不符合。
‘润帅’可能指的是润州的将领,‘成竹’比喻有完整的计划和策略,‘初议’则指最初的讨论和计划,此句反映了写信人对润帅行动的不满。
枪法忙乱,而弟与希庵皆有骄矜之气,兹为可虑。
‘枪法忙乱’指军事行动中的混乱,‘骄矜之气’则指写信人和希庵的自大情绪,‘兹为可虑’表明这种情绪可能对军事行动产生不利影响。
希庵论事,最为稳妥,如润帅有枪法稍乱之事,弟与希婉陈而切谏之。
此句肯定了希庵的稳妥态度,并提出了在润帅枪法出现问题时,应如何进行规劝的建议。
弟与希之矜气,则彼此互规之,北岸当安如泰山矣。
‘矜气’再次强调自大情绪的问题,‘彼此互规’表示写信人和希庵应相互规劝,‘北岸当安如泰山’则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军事形势的稳定。
(咸丰十年三月廿一日)
此句为书信的落款,标明了写信的时间,增加了书信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