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二日申刻,代一自县归,接弟手书,具审一切。
十三日未刻文辅卿来家,病势甚重,自醴陵带一医生偕行,似是瘟疫之证,两耳已聋,昏迷不醒,问作诸语,皆惦记营中。
余将弟已赴营,省城可筹半饷等事,告之四五次。
渠已醒悟,且有喜色。
因嘱其静心养病,不必挂念营务,余代为函告南省江省等语。
渠亦即放心,十四日由我家雇夫送之还家矣。
若调理得宜,半月当可痊愈,复原则尚不易易。
陈伯符十二日来我家,渠因负疚在身,不敢出外酬应,欲来乡来避地计。
黄子春官声及好,听讼勤明,人皆畏之。
弟到省之期,计在二十日,余日内甚望弟信,不知金八佑九,何以无一人归来,岂因饷来未定,不遽遣使归与?
弟性褊急似余,恐拂郁或生肝疾,幸息心忍耐为要!
兹趁便;寄一缄,托黄宅转遁,弟接到后,望(上山而下)人送信一次,以慰悬悬。
家中大小平安,诸小儿读书,余自能一一检点,弟不必挂心。
(咸丰七年九月廿二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译文
沅甫九弟亲启:
十二日申时,代一从县里回来,带来了你弟弟的手书,我已经详细地了解了所有的事情。
十三日未时,文辅卿来到家里,病情非常严重,他从醴陵带了一位医生一起回来,看起来像是患了瘟疫,两只耳朵已经聋了,昏迷不醒,问他说话,他都记挂着营中的事情。我告诉了他你已经去营里了,省城可以筹集一半的军饷等事情,我告诉他了四五次。他已经清醒过来,而且面露喜色。我劝他安心养病,不要挂念营中的事务,我会代替他写信告诉南省和江省的人。
他也放心了,十四日通过我家雇的夫役送他回家去了。如果调养得当,半个月应该就能痊愈,恢复健康还是不容易的。
陈伯符在十二日来到我家,他因为心中有愧疚,不敢外出应酬,想要来乡下来躲避一下。黄子春官声好,审理案件勤勉明断,人们都很敬畏他。你到省城的日期预计在二十日,我最近很期待你的来信,不知道金八和佑九,为什么没有人回来,难道是因为军饷还没有确定,所以没有派人回来吗?
你弟弟的性格急躁,像极了你,我担心他可能会因为烦恼而生病,希望他能静心忍耐。
现在趁着这个机会,我寄了一封信,托黄家转交,你收到后,希望(派人)下来送信一次,以安慰我悬着的心。
家中大小平安,孩子们都在读书,我自己能一一检查,你不必担心。
(这是咸丰七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注解
沅甫九弟:指作者的弟弟,沅甫是其字,九弟是其排行。
申刻:古代时间单位,指下午三到五点。
文辅卿:指文辅卿,作者的朋友。
醴陵:地名,位于湖南省东部。
瘟疫:古代对某些传染病的统称。
省城:指省会城市。
半饷:指一半的军饷。
南省江省:指南方和江西等省份。
陈伯符:指陈伯符,作者的朋友。
负疚:感到愧疚。
酬应:应酬,交际。
黄子春:指黄子春,作者的朋友。
听讼:审理诉讼。
勤明:勤奋且明察。
拂郁:情绪不舒畅,郁闷。
肝疾:肝脏疾病。
缄:封好的书信。
遁:隐藏,这里指通过黄宅转交。
悬悬:担忧,挂念。
咸丰七年九月廿二日:指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二十二日,这是书信的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评注
此段文字出自清朝末年曾国藩写给其九弟的信件,信中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家族情感以及曾国藩的为政之道。
首先,信的开头‘沅甫九弟左右’体现了古代书信的称呼习惯,‘沅甫’是曾国藩九弟的字,这种称呼亲切自然,流露出家族间的温情。
‘十二日申刻,代一自县归,接弟手书,具审一切。’这句话表明了曾国藩收到九弟来信的喜悦之情,‘具审一切’则显示了他对家事的关心。
‘十三日未刻文辅卿来家,病势甚重’这一段描述了文辅卿的病情,‘瘟疫之证’表明了当时疫病的严重性,‘两耳已聋,昏迷不醒’描绘了文辅卿病重的状况。
‘余将弟已赴营,省城可筹半饷等事,告之四五次。’这里曾国藩向九弟通报了他在军营中的情况,以及为筹饷所做的努力,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担当。
‘渠已醒悟,且有喜色’说明文辅卿在听到九弟的消息后,病情有所好转,‘因嘱其静心养病,不必挂念营务’则体现了曾国藩对九弟的关心。
‘若调理得宜,半月当可痊愈,复原则尚不易易’这句话表达了对文辅卿康复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医疗条件的有限。
‘陈伯符十二日来我家,渠因负疚在身,不敢出外酬应’这里提到了陈伯符的来访,以及他因愧疚而不敢外出应酬的原因。
‘黄子春官声及好,听讼勤明,人皆畏之’描述了黄子春的为官形象,‘听讼勤明’表明了他公正无私的品质。
‘弟到省之期,计在二十日,余日内甚望弟信’这句话表达了曾国藩对九弟归来的期待,‘不知金八佑九,何以无一人归来’则流露出他对家中亲人的牵挂。
‘弟性褊急似余,恐拂郁或生肝疾,幸息心忍耐为要’这句话提醒九弟性格上的缺陷,并希望他能学会忍耐。
‘兹趁便;寄一缄,托黄宅转遁,弟接到后,望(上山而下)人送信一次,以慰悬悬’这里曾国藩委托黄宅转递一封信件,并希望九弟能及时回复,以解其忧。
‘家中大小平安,诸小儿读书,余自能一一检点,弟不必挂心’最后一句表明了家中一切安好,让九弟无需担忧。
整封信件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的多重身份,以及他对家庭、家族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