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原文
沅弟左右:
内疾外证,果愈几分,
凡郁怒最易伤人,
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
人之忌我者,
惟愿弟做错事。
惟愿弟之不恭。
人之忌弟者,
惟愿兄做错事,
惟愿兄之不友。
弟看破此等物情,
则知世路之艰险,
而心愈抑畏,
气反和平矣。
(同治三年五月廿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译文
沅弟左右:
内部的疾病和外在的症状,果然有所好转,但还不到十分。凡是压抑和愤怒最容易伤害人的身体,我如果有错的地方,弟弟可以直接告诉我。
那些嫉妒我的人,只希望弟弟犯错。只希望弟弟不够尊敬。
那些嫉妒弟弟的人,只希望哥哥犯错,只希望哥哥不够友善。
弟弟看透了这些人情世故,就会知道世间的道路有多么艰难险阻,而心情会变得更加压抑和敬畏,但气度反而会变得更加平和。
(同治三年五月廿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注解
沅弟: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字沅弟,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将领。
内疾外证:内疾指内在的疾病,外证指外在的症状,这里可能是指身体的不适。
果愈几分:果,确实;愈,恢复健康;几分,表示程度,这里指病情有所好转。
郁怒:郁,积压;怒,愤怒,这里指情绪的积压和愤怒。
伤人:伤害他人,这里指情绪的不稳定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错处:指自己的错误或过失。
直说:直接说出,不拐弯抹角。
忌我者:指那些嫉妒或羡慕自己的人。
做错事:犯错误,这里指故意让自己犯错。
不恭:不恭敬,这里指行为失礼或不尊重他人。
兄:指曾国藩自己。
世路:人生道路,这里指社会人生。
艰险:困难和危险。
心愈抑畏:心情更加压抑和畏惧,指更加谨慎小心。
气反和平:情绪反而更加平和,指心态更加平和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评注
此段文字出自晚清时期,为曾国藩写给其弟弟曾国荃的书信。曾国藩在此信中表达了对弟弟身体状况的关心,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
首先,‘内疾外证,果愈几分’一句,曾国藩以医学术语形容弟弟的病情,表达了对弟弟健康的关切。‘内疾’指的是内在的疾病,‘外证’则是指外在的症状。‘果愈几分’则是询问病情是否有好转的迹象。
接着,‘凡郁怒最易伤人’这句话,曾国藩提醒弟弟,情绪的郁结和愤怒最容易伤害身体。这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健康观念的重视。
‘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这句话,体现了曾国藩的谦逊和开放心态。他愿意接受弟弟的直言不讳,这种态度对于兄弟之间的关系维护至关重要。
‘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错事。惟愿弟之不恭’和‘人之忌弟者,惟愿兄做错事,惟愿兄之不友’这两句,曾国藩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他认识到,有些人出于嫉妒或恶意,会希望看到他人犯错或失态,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弟看破此等物情,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和平矣’这句话,曾国藩教导弟弟要洞察世间的险恶,保持内心的谦卑和敬畏,这样可以使心态更加平和。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曾国藩对弟弟的关爱和教诲,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认识。他的言辞中透露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对后世的读者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