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原文
沅弟左右:
适闻常州克复、丹阳克复之信,正深欣慰!
而弟信中有云:‘肝病已深,痛疾已成,逢人辄怒,遇事辄忧等语。’
读之不胜焦虑。
今年以来,苏浙克城甚多,独金陵迟迟尚无把握,又饷项奇绌。
不如意之事机,不入耳之言语,纷纷迭乘,余尚温郁成疾,况弟之劳苦过甚,百倍阿兄,心血久亏,数倍于阿兄乎?
余自春来,常恐弟发肝病,而弟信每含糊言之,此四句乃露实情,此病非药饵所能为力,必须将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乃可渐渐减轻。
蝮蛇螫手,则壮士断其手,所以全生也。
吾兄弟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嘱至嘱!
余年来愧对老弟之事,惟调拨程学启一名,将有损于阿弟。
然有损于家,有益于国,弟不必过郁,兄亦不必过悔。
顷见少荃为程学启请恤一疏,立言公允,滋特寄弟一阅。
李世忠事,十二日奏结,又饷绌情形一片,即为将来兄弟引退之张本。
余病假于四月廿五日满期,余意再请续假,幕友皆劝销假,弟意以为如何?
淮北票盐课厘两项,每岁共得八十万串,抉概供弟一军,此亦巨款,而弟尚嫌其无几。
余于咸丰四五六七八九等年,从无一年收过八十万者,再筹此等巨款,万不可得矣。
(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译文
沅弟左右:
刚刚听到常州和丹阳都已经被收复的消息,我非常欣慰!但是你在信中提到:“肝病已经很严重,病痛已经形成,遇到人就发怒,遇到事情就担忧。”读到这些话,我非常担心。
今年以来,苏浙地区很多城市都被收复了,唯独金陵还迟迟没有把握,而且军饷非常紧张。不如意的事情和听不进去的话接连不断,我虽然还算温和,但也因此生病了,何况你的劳苦比哥哥还要多,你的心血亏损比哥哥多出好几倍。
我从春天开始就担心你会有肝病,但是你每次写信都含糊其辞,这四句话才露出了实情。这种病不是药物可以治疗的,必须把所有事情都看淡,不要生气,不要发怒,才能逐渐减轻。
如果毒蛇咬了手,壮士会毫不犹豫地砍掉手来保命。我们兄弟想要保命,也应该把恼怒看作是毒蛇,去除它不能不勇敢,我特别嘱咐你!
这些年来,我对不起老弟的事情,只有调拨程学启的事情,可能会对你有所损害。但是虽然对家有所损害,但对国家有益,你不必过分忧愁,我也不会过分后悔。最近看到少荃为程学启请恤的奏疏,言论公正,特地寄给你看。
李世忠的事情,十二日已经上奏结案,又有一份关于军饷短缺的情况报告,这也可以作为将来我们兄弟退隐的铺垫。我的病假在四月二十五日到期,我打算再请续假,幕友们都劝我销假,你的意见如何?
淮北的票盐课厘两项,每年总共收入八十万串,全部供你一军使用,这也是一大笔钱,但你还是觉得不够。我在咸丰四五六七八九年,从来没有一年收入过八十万,再筹集这样的大笔钱,是非常困难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注解
沅弟: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字沅弟,是晚清著名的将领。
常州克复:常州被收复,克复指攻下、收复敌占地区。
丹阳克复:丹阳被收复,与常州克复类似,指攻下丹阳。
肝病:指身体上的疾病,这里可能指的是曾国荃的身体状况。
痛疾:严重的疾病,这里可能指曾国荃的肝病。
逢人辄怒,遇事辄忧:形容曾国荃容易生气和担忧,这里反映了他的情绪状态。
苏浙克城:苏浙地区攻下很多城池,苏浙指江苏和浙江。
金陵:指南京,金陵是南京的古称。
饷项奇绌:军饷极其短缺,饷项指军饷。
温郁:温和而忧郁,形容曾国藩的性格和情绪。
程学启:曾国藩手下的一名将领。
少荃:指李鸿章,字少荃,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蝮蛇螫手:被毒蛇咬伤手,比喻面临危险时采取果断措施。
淮北票盐课厘:淮北地区的盐税和厘金,票盐指盐税,课厘指厘金。
咸丰四五六七八九等年:咸丰四年到咸丰九年,咸丰是清朝的一位皇帝。
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四月十三日,指信件写作的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评注
沅弟左右:
此句以平实的语气开启,直接称呼收信人,体现了书信的亲密性和直接性,是古代书信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适闻常州克复、丹阳克复之信,正深欣慰!
此句表达了写信人对收信人战事胜利的喜悦之情,‘适闻’二字暗示了消息的突然性,‘正深欣慰’则表达了深深的欣慰之情。
而弟信中有云:‘肝病已深,痛疾已成,逢人辄怒,遇事辄忧等语。’读之不胜焦虑。
此句转折,由喜悦转为担忧,写信人不仅关心收信人的战事,更关心其身体健康。‘不胜焦虑’四字,凸显了写信人的忧虑之情。
今年以来,苏浙克城甚多,独金陵迟迟尚无把握,又饷项奇绌。
此句反映了当时战事的艰难,‘苏浙克城甚多’与‘独金陵迟迟尚无把握’形成对比,突出了金陵之战的困难。
不如意之事机,不入耳之言语,纷纷迭乘,余尚温郁成疾,况弟之劳苦过甚,百倍阿兄,心血久亏,数倍于阿兄乎?
此句进一步表达了写信人对收信人身体状况的担忧,‘温郁成疾’指因情绪郁结而生病,‘百倍阿兄,心血久亏,数倍于阿兄’则是对收信人身体状况的严重担忧。
余自春来,常恐弟发肝病,而弟信每含糊言之,此四句乃露实情,此病非药饵所能为力,必须将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乃可渐渐减轻。
此句是对收信人病情的分析和建议,‘看空’指超脱物欲,‘毋恼毋怒’则是建议收信人保持平和的心态。
蝮蛇螫手,则壮士断其手,所以全生也。吾兄弟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嘱至嘱!
此句以‘蝮蛇螫手’的典故,比喻对待疾病的态度,强调要勇敢面对,去之不可不勇,体现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和期望。
余年来愧对老弟之事,惟调拨程学启一名,将有损于阿弟。然有损于家,有益于国,弟不必过郁,兄亦不必过悔。
此句反映了写信人对自己的反思和愧疚,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大局的考虑,‘有损于家,有益于国’体现了写信人的家国情怀。
顷见少荃为程学启请恤一疏,立言公允,滋特寄弟一阅。
此句提到了一个具体事件,写信人希望收信人能够了解情况,体现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
李世忠事,十二日奏结,又饷绌情形一片,即为将来兄弟引退之张本。
此句提到了一个政治事件,写信人希望收信人了解相关情况,同时暗示了未来可能的退隐计划。
余病假于四月廿五日满期,余意再请续假,幕友皆劝销假,弟意以为如何?
此句反映了写信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同时也询问收信人的意见,体现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尊重。
淮北票盐课厘两项,每岁共得八十万串,抉概供弟一军,此亦巨款,而弟尚嫌其无几。
此句反映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经济状况的了解和关心,‘抉概供弟一军’则是对收信人军事支持的体现。
余于咸丰四五六七八九等年,从无一年收过八十万者,再筹此等巨款,万不可得矣。
此句反映了当时财政的困难,写信人通过对过去几年的回顾,表达了对未来筹集巨款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