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
郑小珊处,小隙已解。
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
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
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
龙翰臣父子,已于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
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
男妇及孙男女等皆平安,余详于弟书,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译文
男国藩跪着禀报,祝愿父母亲大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十月廿二日,接到你们的亲笔信,详细地了解了所有的事情。关于郑小珊的事情,小矛盾已经解决了。以前我对于自己的过失,常常忽略不计,但从十月开始,我一直在努力改正,无论多小的问题,我都会惩罚自己,具体的细节都在给弟弟的信中详细说明了。
最近耳鸣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稍微劳累一下就会再次响起。除了应付日常的应酬,我每天不得不稍微用一下功,虽然我想要节省体力,但实际上很难再节省了。你们的手谕中提到了要节省体力,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我会时刻记住。
我已经给萧辛五先生寄了一封信,不知道他能不能收到。龙翰臣父子已经在十一月初一到达;布料和线都已经按照清单收到了,只是茶叶还在黄恕皆那里。黄恕皆已经写信给我了,这个月应该就能到了。我和妻子还有孙子孙女们都平安,其他详细情况在给弟弟的信中都有说明,特此禀报。
(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注解
男国藩:指曾国藩,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任两江总督,是晚清重臣之一。
跪禀:古代书信中的一种敬语,表示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尊敬,通常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
父母亲大人:对父母的尊称,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万福金安:古代对长辈或尊贵者的祝福语,意为祝福对方福寿安康。
手谕:指亲笔书写的命令或指示。
郑小珊:指曾国藩的姻亲郑小珊,这里可能指的是与郑小珊有关的小事。
小隙:指小的纠纷或矛盾。
男人前:指在男子面前。
过失:指错误或不当的行为。
自忽略:自己忽略,即自己不重视。
改过:改正错误。
耳鸣:指耳朵里有一种声音,医学上称为耳鸣。
应酬:指交际应酬,即与人交往、应酬社交活动。
自用功:指自己努力学习或工作。
节劳:节制劳作,避免过度劳累。
节欲:节制欲望,如性欲等。
节饮食:节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省记:反省并记住。
萧辛五先生:指萧辛五,可能是曾国藩的朋友或同僚。
靠得住否:是否可靠,是否可以信赖。
龙翰臣父子:指龙翰臣及其儿子,可能是曾国藩的熟人。
布疋线索:布疋指布料,线索指线团或线轴,这里可能是指布料和线。
照单收到:按照清单收到,即按照要求或清单上的内容收到。
茶叶:指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
黄恕皆:指黄恕皆,可能是与茶叶有关的商人或中间人。
男妇及孙男女等:指曾国藩的家人,包括妻子、子女、孙子孙女等。
弟书:指写给弟弟的书信。
谨禀:表示恭敬地禀报,是书信结尾的敬语。
道光二十二年:指清朝道光皇帝的二十二年,即公元1842年。
一月二十六日:指道光二十二年的一月二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修身篇-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评注
此段文字出自道光年间,作者以男国藩的身份向父母亲禀报近况,其语言朴实无华,却透露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首句‘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以‘跪禀’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和谦卑,‘万福金安’则是对父母安康的祝福,体现了古代孝道的传统。
‘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表明作者对父母的教诲十分重视,手谕的内容虽未详述,但足以看出父母对儿子的关心与期望。
‘郑小珊处,小隙已解’说明作者能够妥善处理家庭事务,显示出其成熟稳重的一面。
‘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体现了作者的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的决心,‘虽小必惩’则是对自身要求的严格。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反映了作者的身体状况,同时也表达了对父母的关心。
‘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说明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仍不忘自我提升,体现了其勤奋好学的品质。
‘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体现了作者对父母教诲的遵守,以及对养生之道的重视。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表明作者对他人意见的尊重,同时也显示出其谨慎的性格。
‘龙翰臣父子,已于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反映了作者对家庭事务的细致管理,以及与外界的良好沟通。
‘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说明作者对家庭事务的关注,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男妇及孙男女等皆平安,余详于弟书,谨禀’表明作者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父母的孝顺。
整段文字体现了作者对家庭、对父母、对自身修养的重视,以及古代士人应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