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正月二十三日,接到诸弟信,系腊月十六日中省城发,不胜欣慰!
四弟女许朱良四姻伯子孙,兰姊女许贺孝七之子,人家甚好,可贺!
惟蕙妹家颇可虑,亦家运也。
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以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
在省用钱,可在家中支用银三十两,则够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两之内,予不能别寄与弟也,我去年十一月廿日到京,彼时无折差回南,至十二月中旬始发信:乃两弟之信,骂我糊涂,何不检点至此?赵子舟与我同行,曾无一信,其糊涂更何如!即余自去年五月底至腊月初,未尝接一家信,我在蜀,可写信由京寄家,岂家中信不可由京寄蜀耶?又将骂何人糊涂耶?凡动笔不可不检点。
九弟与郑陈冯曹四信,写作俱佳,可喜之至!
六弟与我信,字太草率,此关系一生福分,故不能告汝也,四弟写信,语太不圆,由于天分,吾不复责,余容续布,诸惟心照,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译文
四位弟弟们好:
正月二十三日,收到了你们的信,是腊月十六日从省城发出的,非常高兴!四弟的女儿许配给了朱良四姻伯的孙子,兰姐的女儿许配给了贺孝七的儿子,这两家人都很好,值得庆祝!只是蕙妹的家境有些让人担忧,这也是家运的问题。
六弟和九弟今年还在省城的罗罗山兄那里读书,附课的成绩很好。既然已经这样附课了,那就没有必要再送诗文给其他地方看,明确表示有专一的学习目标。凡事都贵在专一,如果求师不专一,那么所学也不容易吸收;如果交友不专一,那么虽然广结善缘但不易亲近。如果心中有专一的目标,同时广泛观察其他领域来扩展见识,这也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专一的目标,见异思迁,这就会很不好。罗山兄非常受刘霞仙和欧晓岑的推崇,有位杨生任光也能概述他的学问,这样就可以作为老师的证明了,遗憾的是我不能经常和他交往。
在省城用钱,可以在家支取三十两银子,这样就足够二弟一年的开销了,这笔钱也在我寄给家里的那一千两银子之内,我不能另外寄给弟弟们。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北京,那时候没有快马回南方,直到十二月中旬才开始写信:是两弟的信,责怪我糊涂,为什么不检点?赵子舟和我同行,却连一封信都没有写,他的糊涂程度更甚!从去年五月底到腊月初,我都没有收到一家的信,我在四川,可以写信从北京寄回家,难道家里的信不能从北京寄到四川吗?又要责怪谁糊涂呢?动笔写信不能不检点。
九弟给郑陈冯曹四人的信,写的都很好,非常值得高兴!六弟给我的信,字迹太草率,这关系到一生的福气,所以不能告诉你。四弟写信,语言不够圆滑,这是由于天分问题,我不会再责怪他,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明,大家都心照不宣。这是国藩写的。(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注解
诸弟:指多位弟弟,这里是对多位弟弟的统称。
正月二十三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日,中国传统农历日期。
腊月十六日:农历腊月十六日,农历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
中省城:指省城,即省级城市的简称。
姻伯:姻亲中的伯父,即妻子的伯父。
许配:指订婚,将女儿嫁给某人。
可贺:值得庆贺。
蕙妹:指妹妹,名字中带有“蕙”字。
家运:指家族的命运和运势。
省城罗罗山兄处:指省城里的罗罗山兄那里,罗罗山是人的名字。
附课:指跟随某人学习。
明有所专主:指明确有专一的学习目标。
专:专一,集中精力。
受益:得到好处。
博观:广泛地观察。
识:知识,见识。
专宗:专一宗派或师承。
见异思迁: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形容意志不坚定。
眩:眼花缭乱,这里指迷惑。
夺:抢夺,这里指吸引注意力。
折差:古代官府中传递公文的人。
赵子舟:人的名字。
梗概:大概的内容,概述。
居游:居住和游玩,这里指交往。
银三十两:银两,古代货币单位,三十两为一单位。
寄一千两之内:寄送一千两银子。
京:指北京,古代中国的首都。
检点:注意,谨慎。
郑陈冯曹四信:给郑、陈、冯、曹四位朋友的信。
字太草率:书写字迹过于草率。
福分:福气,命运。
天分:天赋,与生俱来的能力。
国藩:人的名字,曾国藩,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农历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道光是清朝的一个年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手笔,信中表达了他对家人的关切与期望,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四位老弟左右:’开篇即点明写信对象,‘左右’一词在古文中常用于对同辈或晚辈的尊称,体现了曾国藩对家人的亲切与尊重。
‘正月二十三日,接到诸弟信,系腊月十六日中省城发,不胜欣慰!’这里曾国藩表达了对弟弟们来信的喜悦之情,‘不胜欣慰’四字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与关怀。
‘四弟女许朱良四姻伯子孙,兰姊女许贺孝七之子,人家甚好,可贺!’曾国藩在此处提到弟弟们的婚姻事宜,认为姻亲关系良好,值得庆贺,体现了他对家族兴旺的重视。
‘惟蕙妹家颇可虑,亦家运也。’这句话表明曾国藩对妹妹家庭的担忧,认为家运可能不佳,体现了他的责任感。
‘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以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这一段话中,曾国藩对弟弟们的学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专一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求师还是交友,都应该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他也提到,虽然自己不能常与弟弟们居住在一起,但他们的学业得到了他人的认可,这也是一种安慰。
‘在省用钱,可在家中支用银三十两,则够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两之内,予不能别寄与弟也。’曾国藩在此处为弟弟们的生活提供了经济支持,并表明自己的经济状况。
‘我去年十一月廿日到京,彼时无折差回南,至十二月中旬始发信:乃两弟之信,骂我糊涂,何不检点至此?赵子舟与我同行,曾无一信,其糊涂更何如!即余自去年五月底至腊月初,未尝接一家信,我在蜀,可写信由京寄家,岂家中信不可由京寄蜀耶?又将骂何人糊涂耶?’这一段话中,曾国藩对弟弟们的责备进行了回应,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无不妥,并反问弟弟们为何如此指责自己。
‘凡动笔不可不检点。’这句话是曾国藩对弟弟们的告诫,提醒他们在写信时要谨慎,以免造成误会。
‘九弟与郑陈冯曹四信,写作俱佳,可喜之至!六弟与我信,字太草率,此关系一生福分,故不能告汝也,四弟写信,语太不圆,由于天分,吾不复责,余容续布,诸惟心照,国藩手具。’最后,曾国藩对弟弟们的写信情况进行了评价,对九弟的写作给予了肯定,对六弟和四弟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指出,体现了他的严格与关爱。
整封信体现了曾国藩对家人的关爱与期望,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他既关心家人的生活,又注重他们的学业与品德,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家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