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六年-原文
【经】
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
二月辛巳,立武宫。
取鄟。卫孙良夫帅师侵宋。
夏六月,邾子来朝。
公孙婴齐如晋。
壬申,郑伯费卒。
秋,仲孙蔑、叔孙侨如帅师侵宋。
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
冬,季孙行父如晋。晋栾书帅师救郑。
【传】
六年春,郑伯如晋拜成,子游相,授玉于东楹之东。士贞伯曰:“郑伯其死乎?自弃也已!视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二月,季文子以鞌之功立武宫,非礼也。听于人以救其难,不可以立武。立武由己,非由人也。
取鄟,言易也。
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甯相、郑人,伊、雒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师于鍼,卫人不保。说欲袭卫,曰:“虽不可入,多俘而归,有罪不及死。”伯宗曰:“不可。卫唯信晋,故师在其郊而不设备。若袭之,是弃信也。虽多卫俘,而晋无信,何以求诸侯?”乃止。师还,卫人登陴。
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从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六月,郑悼公卒。
子叔声伯如晋。命伐宋。
秋,孟献子、叔孙宣伯侵宋,晋命也。楚子重伐郑,郑从晋故也。
冬,季文子如晋,贺迁也。
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赵同、赵括欲战,请于武子,武子将许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谏曰:“不可。吾来救郑,楚师去我,吾遂至于此,是迁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何荣之有焉?若不能败,为辱已甚,不如还也。”乃遂还。
于是,军帅之欲战者众,或谓栾武子曰:“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欲战者可谓众矣。《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武子曰:“善钧,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从之,不亦可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六年-译文
【经】
六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公从会盟归来。
二月的辛巳日,建立了武宫。
攻取了鄟地。卫国的孙良夫率领军队入侵宋国。
夏季六月,邾国的君主来朝见。
公孙婴齐前往晋国。
壬申日,郑国的君主费去世。
秋季,仲孙蔑和叔孙侨如率领军队入侵宋国。
楚国的公子婴齐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冬季,季孙行父前往晋国。晋国的栾书率领军队救援郑国。
【传】
六年的春天,郑国的君主前往晋国拜谢成功,子游作为相礼,在东楹的东侧授玉。士贞伯说:“郑国的君主恐怕要死了吧?他自己放弃了!看他的行为迅速而不安于位,恐怕不能长久。”
二月,季文子因为鞌地的功劳建立了武宫,这是不合礼制的。听从别人的意见来解救自己的困难,不能建立武宫。建立武宫应该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别人决定。
攻取鄟地,表示容易。
三月,晋国的伯宗、夏阳说,卫国的孙良夫、甯相、郑国人,伊、雒的戎人,陆浑,蛮氏入侵宋国,因为他们拒绝了会盟。军队驻扎在鍼地,卫国人不设防。夏阳说想要袭击卫国,说:“即使不能攻入,多俘虏一些回来,罪不至死。”伯宗说:“不行。卫国只信任晋国,所以军队驻扎在他们的郊外而不设防。如果袭击他们,就是背弃信义。即使俘虏了很多卫国人,但晋国失去了信义,怎么还能要求诸侯的支持呢?”于是停止了行动。军队返回,卫国人登上城墙。
晋国人计划离开旧都绛城。各位大夫都说:“一定要住在郇瑕氏的地方,那里土地肥沃,靠近盐池,国家有利,君主快乐,不能失去。”韩献子将担任新中军的统帅,并且担任仆大夫。君主揖让后进入,献子跟随君主站在寝庭。君主对献子说:“怎么样?”献子回答说:“不行。郇瑕氏的土地薄,水浅,容易发生灾害。灾害容易发生,百姓就会忧愁,百姓忧愁就会陷入困境,于是就会有沉溺和重膇的疾病。不如新田,土地厚,水深,居住在那里不会生病,有汾水和浍水来排除灾害。而且百姓听从教化,这是十代的利益。山、泽、林、盐,是国家的宝物。国家富饶,百姓就会骄傲放纵;靠近宝物,公室就会贫穷,不能说是快乐。”君主很高兴,听从了他的建议。夏季四月丁丑日,晋国迁都到新田。
六月,郑悼公去世。
子叔声伯前往晋国。命令攻打宋国。
秋季,孟献子和叔孙宣伯入侵宋国,这是晋国的命令。楚国的子重攻打郑国,因为郑国跟随晋国。
冬季,季文子前往晋国,祝贺迁都。
晋国的栾书救援郑国,与楚国的军队在绕角相遇。楚国的军队撤退,晋国的军队于是入侵蔡国。楚国的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的军队救援蔡国,在桑隧抵御晋军。赵同、赵括想要出战,向武子请示,武子准备同意。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劝谏说:“不行。我们来救援郑国,楚国的军队离开我们,我们于是到了这里,这是迁怒于杀戮。杀戮不止,又激怒楚国的军队,战斗一定不会胜利。即使胜利,也不会有好结果。全军出动,却只打败楚国的两个县,有什么荣耀呢?如果不能打败,耻辱就更大了,不如撤退。”于是撤退。
当时,军队的统帅中想要出战的人很多,有人对栾武子说:“圣人与众人有共同的愿望,所以能成事。你为什么不听从众人?你作为大政,应该考虑民众的意见。你的辅佐有十一人,其中不想出战的只有三人。想要出战的人可以说是多数了。《商书》说:‘三人占卜,听从两个人的意见。’这是多数人的意见。”武子说:“善与均,听从多数。善,是众人的主导。三位卿大夫为主导,可以说是多数了。听从他们,不也可以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六年-注解
武宫:古代祭祀武神的庙宇,通常用于纪念军事胜利或重要战役。
鄟: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孙良夫:卫国的大夫,曾率军侵宋。
邾子:邾国的君主,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公孙婴齐:郑国的大夫,曾出使晋国。
郑伯费:郑国的君主,名费,卒于公元前575年。
仲孙蔑:鲁国的大夫,曾率军侵宋。
叔孙侨如:鲁国的大夫,曾率军侵宋。
公子婴齐:楚国的公子,曾率军伐郑。
季孙行父:鲁国的大夫,曾出使晋国。
栾书:晋国的大夫,曾率军救郑。
子游:郑国的大夫,曾陪同郑伯出使晋国。
士贞伯:晋国的大夫,曾预言郑伯的死亡。
季文子:鲁国的大夫,曾因鞌之战而立武宫。
伯宗:晋国的大夫,曾劝阻袭击卫国的计划。
韩献子:晋国的大夫,曾建议迁都新田。
新田:晋国的新都城,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郑悼公:郑国的君主,卒于公元前575年。
子叔声伯:郑国的大夫,曾出使晋国。
孟献子:鲁国的大夫,曾率军侵宋。
叔孙宣伯:鲁国的大夫,曾率军侵宋。
楚子重:楚国的公子,曾率军伐郑。
栾武子:晋国的大夫,曾率军救郑。
知庄子:晋国的大夫,曾劝阻与楚军交战。
范文子:晋国的大夫,曾劝阻与楚军交战。
赵同:晋国的大夫,曾主张与楚军交战。
赵括:晋国的大夫,曾主张与楚军交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六年-评注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文中提到的‘武宫’是鲁国为纪念鞌之战胜利而建立的庙宇,但季文子认为此举‘非礼也’,因为立武宫应当由君主亲自决定,而非听从他人。这一细节揭示了春秋时期礼制的重要性,以及诸侯国在军事胜利后如何通过礼仪来巩固政权。
文中还提到了晋国迁都新田的决策。韩献子认为郇瑕氏之地‘土薄水浅’,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而新田‘土厚水深’,适合长期居住。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晋国对地理环境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在选择都城时的战略考量。晋国的迁都决策,最终得到了君主的认可,显示了韩献子的智慧和远见。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晋国与楚国在郑国的军事冲突。晋国大夫栾书率军救郑,但在与楚军相遇后,晋国大夫们对是否继续作战产生了分歧。知庄子、范文子等人认为,晋军已经完成了救郑的任务,继续与楚军交战只会增加不必要的损失。最终,栾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在军事行动中的谨慎态度,以及如何在外交与军事之间寻求平衡。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诸侯国的政治智慧、军事策略和礼制观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在面对内外部挑战时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