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交友篇-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原文
侄国藩谨启
叔父大人座下:九月十五十六,连到两折差,又无来信,想四弟六弟已经来京矣。
若使未来,则在省还家时,必将书信寄京。
侄身上热毒,近日头面大减,请一陈医生,每早吃丸药一钱,而小有法术,已请来三次,每次给车马大钱一千二百文。
自今年四月得此病,请医甚多,服药亦五十余剂,皆无效验,惟此人来,乃将面上治好,头上已好十分之六,身尚未好。
渠云:‘不过一月,即可全愈。’
侄起居如常,应酬如故,读书亦如故,惟不伏诗文,少写楷书而已。
侄妇及侄孙儿女皆平安,陈岱云现又有病,虽不似前年之甚,而其气甚馁,亦难骤然复原。
湘乡邓铁松孝廉,于八月初五出京,竞于十一日卒于献县道中,幸有江岷樵忠源同行,一切附身附棺,必信必诚。
此人义侠之士,与侄极好,今年新化孝廉邹柳溪,在京久病而死,真侠土也。
挟两友之枢,行数千里,亦极难矣。
侄曾作邹君墓志铭,兹付两张回家,今年七月,忘付黄芽白菜子,八月底寄出,已无及矣。
请封之典,要十月十五始可颁思诏,大约明年秋间,始可寄回。
闻彭庆三爷令朗入学,此是我境后来之秀,不可不加意培植。
望于家中贺礼之外,另封仪大钱一千,上书侄名,以示奖劝。
余不具,谨启。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交友篇-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译文
侄儿曾国藩谨向叔父大人启禀:九月十五、十六这两天,连续收到两封差人的信,但还没有收到叔父的信,猜想四弟和六弟可能已经来到京城了。如果他们还没有来,那么在回家省亲的时候,一定会写信寄到京城。
我身上有热毒,最近头面症状有所减轻,请了一位陈医生,每天早上吃一钱丸药,还有一位有法术的人,已经请来三次了,每次都给了车马费一千二百文。从今年四月得病以来,请了很多医生,服了五十多剂药,都没有效果,只有这位医生来了之后,脸上的病才好了,头上已经好了十分之六,身体还没有好,他说:‘不过一个月,就可以完全好了。’我的日常生活、应酬和读书都和以前一样,只是不写诗作文,偶尔写写楷书而已。侄媳妇和侄孙儿女都平安无事,陈岱云现在又有病了,虽然不像前年那么严重,但精神状态很不好,也很难立刻恢复。
湘乡的邓铁松孝廉,在八月初五离开京城,竟然在十一日在献县途中去世,幸好有江岷樵忠源同行,一切丧葬事宜都处理得非常认真和真诚,这个人是个义侠之士,和侄儿关系很好。今年新化的孝廉邹柳溪,在京城久病后去世,也是个真正的侠士,他带着两位朋友的灵柩,走了数千里路,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侄儿曾经为邹君写过墓志铭,现在附上两张纸回家,今年七月,忘记附上黄芽白菜子,八月底才寄出,已经来不及了,请叔父封存起来,要等到十月十五日才能颁布封号,大概明年秋天才能寄回来。听说彭庆三爷的儿子要入学,这是我们乡里的后起之秀,不能不加以培养,希望在家中的贺礼之外,另外封一个大红包,一千大钱,上面写上侄儿的名字,以示奖励和鼓励,其他的事情就不一一说明了,谨此启禀。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交友篇-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注解
侄国藩:指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领导者。
叔父大人:指曾国藩的叔父,表示尊敬。
两折差:指两次派遣的使者或信使。
四弟六弟:指曾国藩的弟弟,可能是指曾国荃和曾国华。
京:指北京,当时清朝的都城。
热毒:指中医中的热病,即由热邪引起的疾病。
陈医生:指一位医生,可能是指医生陈某。
丸药:指中药的一种剂型,通常为圆形的药丸。
法术:指中医中的一些特殊治疗方法,可能是指某种非传统的治疗手段。
献县:河北省的一个县,位于北京西南方向。
江岷樵:指江忠源,清代著名将领,曾国藩的挚友。
附身附棺:指在死者身边陪伴,表示哀悼。
义侠之士:指有义气、讲侠义的人。
邹柳溪:指邹树屏,清代文学家,与曾国藩有交情。
墓志铭:指为死者撰写的纪念性文章。
黄芽白菜子:指一种药材,可能是指黄连或白芷等。
封典:指封建时代授予官员的荣誉或称号。
彭庆三爷:指彭庆三,可能是指曾国藩的朋友或同乡。
令郎:指别人的儿子,表示尊敬。
仪大钱:指一定数量的钱币,用于表示礼物或奖励。
道光二十五年:指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即公元1845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交友篇-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评注
侄国藩谨启,首句便点明了行文者的身份与尊敬之情,‘侄’字体现了行文者对叔父的谦卑与尊敬,‘谨启’则是一种礼貌的表达,体现了古人的礼仪之邦风范。
‘九月十五十六,连到两折差,又无来信,想四弟六弟已经来京矣。’此句通过时间与事件的关系,表达了行文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家书的重视。
‘若使未来,则在省还家时,必将书信寄京。’此句中的‘若使’与‘必将’形成了对比,既表达了对家人的期待,又体现了行文者对承诺的重视。
‘侄身上热毒,近日头面大减,请一陈医生,每早吃丸药一钱,而小有法术,已请来三次,每次给车马大钱一千二百文,自今年四月得此病,请医甚多,服药亦五十余剂,皆无效验,惟此人来,乃将面上治好,头上已好十分之六,身尚未好,渠云:“不过一月,即可全愈。”’此段详细描述了行文者的病情,以及对医者的信任,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治愈的渴望。
‘侄起居如常,应酬如故,读书亦如故,惟不伏诗文,少写楷书而已,侄妇及侄孙儿女皆平安,陈岱云现又有病,虽不似前年之甚,而其气甚馁,亦难骤然复原。’此段描述了行文者及其家人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对家庭的责任感。
‘湘乡邓铁松孝廉,于八月初五出京,竞于十一日卒于献县道中,幸有江岷樵忠源同行,一切附身附棺,必信必诚,此人义侠之士,与侄极好,今年新化孝廉邹柳溪,在京久病而死,真侠土也,挟两友之枢,行数千里,亦极难矣。’此段通过讲述邓铁松和邹柳溪的故事,展现了古人之间的友情和义气,以及对侠士精神的赞美。
‘侄曾作邹君墓志铭,兹付两张回家,今年七月,忘付黄芽白菜子,八月底寄出,已无及矣,请封之典,要十月十五始可颁思诏,大约明年秋间,始可寄回,闻彭庆三爷令朗入学,此是我境后来之秀,不可不加意培植,望于家中贺礼之外,另封仪大钱一千,上书侄名,以示奖劝,余不具,谨启。’此段表达了行文者对故友的怀念,对后辈的关爱,以及对叔父的尊敬与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