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原文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四月初三日发一家信,厥后折差不来,是以月余无家书,五月十二折弁来,接到家中一信,乃四月一日所发者,具悉一切,植弟大愈,此最可喜!京寓一切平安,癣疾又大愈,比去年六月,更无形迹,去年六月之愈,已为五年来所未有,今又过之,或者从此日退,不复能为恶臭,皮毛之疾,究不甚足虑,久而弥可信也。

四月十四日考差,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经文题,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赋得廉溪乐处,得焉字,二十六日余又进一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弊,其言颇过激切,而圣量如海,尚能容纳,岂没唐以下之英主所可及哉?

余之意,盖以受惠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三代,儿子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而皇上圣德之美,出于天,自然满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将来恐一念骄矜,遂至恶直而好谀,则此日臣工不得辞其咎,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将骄矜之机关说破,使圣心日就兢业,而绝自是之萌,此余区区之本意也,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趋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管趋于骨鲠②,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众意也。

折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感,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不意圣慈含容,曲赐全。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复复顾身家之私,然此后折奏虽多,亦思无有做此折之激直者;此折尚蒙优容,则以后奏折,必不致或触圣怒可知,诸弟可将吾意,细告堂上大人,无以余奏折不慎,或以戆直干天威为虑也。

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中,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故昨五月初七大京堂考差,余即未往赶考,侍郎之得差不得差,原不关乎与考不与考,上年已酉科,传郎考差而得者三人,瑞常花沙纳张带是也,未考而得者亦三人,灵桂福济王广荫是也,今年侍郎考差者五人,不考者三人,是曰题,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论,诗题迷观沧海曰,得涛字,五月初一放云贵差,十二放两广福建三省,名见京报内,兹不另录,袁漱六考差颇为得意,诗亦工妥,应可一得以救积困。

朱石翘明府初政甚好,睚是我邑之福,余下次当写信与之,霞仙得县首,亦见其犹能拔取真士,刘继振既系水口近邻,又送钱至我家,求请封典,义不可辞,但渠三十年四月选授训道,已在正月廿六恩诏之后,不知尚可办否?当再向吏部查明,如不可办,则当俟明年四月升付查明,乃可呈请,若并升付之时,根思不能及于餐官,则当以钱退,家中须于近日详告刘家,言目前不克呈请,须待明年六月,乃有的信耳。

澄弟河南汉口之信,皆已接到,行路之难,乃至于此,自汉口以后,想一路戴福星矣,刘午峰张星垣陈谷堂之银皆可收,刘陈尤宜受之,不受以议拘泥,然交际之道,与其失之滥,不若失之隘,吾弟能如此,乃晋之所欣慰者也!

西垣四月廿九到京,住宅内,大约八月可出都,此次所寄折底,如欧阳家及诸亲族,不妨钞送共阅;见余忝窃高位,亦欲忠直图报,不敢唯阿取容,惧其玷辱宗族,辜负期望也。

余不一一。国藩手草。(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译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们:

四月初三那天寄出一封家信,此后就没有收到家人的信件,所以一个多月没有收到家书。五月初十二,有人送来一封信,是四月一日寄出的,里面详细告知了一切情况,植弟的病情大有好转,这是最令人高兴的事!京城的家宅一切平安,癣疾也大有好转,比去年六月还要好,去年六月的康复已经是我五年来的最大改善了,现在又超过了去年,或许从此病情会逐渐减轻,不再有恶臭,皮肤毛发的问题,终究不是什么大问题,时间久了就会更加放心。

四月十四日参加科举考试,题目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经文题目是《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赋的题目是《廉溪乐处》,得了‘焉’字。二十六日我又进了一篇谏疏,恭敬地陈述了圣德的三个方面,以预防弊端,我的言辞相当激烈,但皇上的胸怀像海一样宽广,仍然能够容纳,难道唐以下的英明君主能比得上吗?我的意思,是因为我受恩深重,官至二品,已经是非常尊贵了,家中的长辈也获得了诰封三代,儿子们也能荫任六品,这也是非常荣耀的。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不尽忠直言,还等什么时候呢?而皇上的圣德之美,是天生的,自然让朝中的官员都感到不敢轻易反对,将来恐怕一念之差,就会变得骄傲自满,喜欢阿谀奉承,那么朝中的官员就不能逃避责任,因此趁着这个新年的新政,我就要把骄傲自满的根源揭露出来,让圣心日益谨慎敬业,而杜绝自以为是的心态,这是我的一片心意。现在人才不振,都只注重小节而忽略了大局,每个人都趋向于圆滑和迎合的风气,我希望用这篇疏文稍微改变这种风气,希望朝中的官员能趋向于刚直不阿,遇到事情不敢退缩,这也是我的一片心意。

这篇疏文刚上呈时,我担心会招来不测之祸,已经把得失祸福置之度外,没想到圣上仁慈宽容,曲意赐予保全。从那以后,我更应该尽忠报国,不再考虑个人家庭私事,然而以后即使上奏折,也想不会再有像这次这样直率的;这次疏文还得到了优待,那么以后的奏折,一定不会触怒圣上,这一点是可以预知的。诸弟可以把我的意思详细告诉家中的长辈,不要因为我的奏折不慎重,或者担心我因为直率而触怒天威。

父亲每次的家书都教导我尽忠报国,不要挂念家中,我尊敬地体谅父亲的教诲,因此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计划今后只寄几百两银子回家,偿还家中的旧债,然后一心一意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发财的念头,都完全不放在心上,所以昨天五月初七大京堂的科举考试,我就没有去赶考,侍郎是否得到差事,原本与是否参加考试无关,去年已酉科,传郎科举考试而得到差事的有三人,分别是瑞常、花沙纳、张带,没有参加考试而得到差事的有三人,分别是灵桂、福济、王广荫,今年参加侍郎科举考试的有五人,没有参加的有三人,这是题目《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诗的题目是《观沧海》,得了‘涛’字。五月初一放云贵差,十二日放两广福建三省的差事,名单都见京报里,这里不再另录,袁漱六考差颇为得意,诗也写得工整,应该能得中,以解家中的困顿。

朱石翘明府的初政很好,他是我们县的福气,我下次会写信给他。霞仙得了县首,也看出他还能选拔真正的士人,刘继振既然是水口近邻,又送钱到我家,请求封典,这是义不容辞的。但他三十年四月选授训导,已经在正月二十六日的恩诏之后,不知道是否还能办理?我将再次向吏部查明,如果不行,就等到明年四月升任时再查明,才能呈请。如果升任时官职无法及于餐官,那就应该退还钱财。家中必须近期详细告诉刘家,说现在不能呈请,必须等到明年六月才有消息。

澄弟从河南汉口寄来的信,都已经收到了,行路的艰难,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从汉口之后,应该一路平安了。刘午峰、张星垣、陈谷堂的钱都可以收下,刘陈尤其应该接受,不接受会因为过于拘泥于礼节,然而交际之道,与其失之过于宽泛,不如失之过于狭隘,你们能这样做,是晋所欣慰的!西垣四月二十九日到京,住宅大约八月可以离开京城,这次寄来的奏折,如欧阳家及亲族,不妨抄送让他们共同阅读;看到我担任高位,也想要忠直报国,不敢迎合取容,担心玷辱了宗族,辜负了期望。不一一细说了。国藩手书。(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注解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足下,古代书信中对平辈或晚辈的敬称,相当于现代的‘各位兄弟’。

折差:古代官府中传递文书的人,这里指传递家书的使者。

京寓:京寓,指京城中的住所。

癣疾:癣疾,一种皮肤病,这里指作者的皮肤病有所好转。

考差: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这里指作者参加的考试。

谏疏:谏疏,指臣子向皇帝进言的奏章。

圣德:圣德,指皇帝的德行。

弊:弊,指弊端,这里指政治上的弊端。

诰封:诰封,古代皇帝对功臣或其家属的封赏。

荫任:荫任,指因祖先的功绩而得到官职。

脂韦唯阿之风:脂韦唯阿之风,指阿谀奉承的风气。

骨鲠:骨鲠,比喻刚直不阿的人。

不测之感:不测之感,指担心会遭遇不幸的预感。

圣慈含容:圣慈含容,指皇帝的仁慈和宽容。

骄矜:骄矜,指骄傲自满。

戆直:戆直,指愚直而不知变通。

唐以下之英主:唐以下之英主,指唐朝以后的杰出君主。

元年新政:元年新政,指清朝咸丰皇帝即位后的第一年推行的新政。

行路之难:行路之难,指旅途中的艰难。

福星:福星,指带来好运的人或事。

恩诏:恩诏,指皇帝发布的恩赐命令。

吏部:吏部,古代官署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升付:升付,指晋升官职。

餐官:餐官,指官员。

京报:京报,古代官方发布的报纸。

明府:明府,古代对县令的尊称。

县首:县首,指县令。

训道:训道,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教育。

西垣:西垣,指朝廷中的西边,这里指作者所在的地方。

忝窃高位:忝窃高位,谦辞,表示自己不配担任高官。

宗族:宗族,指同一祖先的家族。

期望:期望,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期待。

晋:晋,指作者的家乡或家族。

钞送共阅:钞送共阅,指抄送他人共同阅读。

不一一:不一一,表示不再一一列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评注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此句开篇即以亲切的称呼,表现出作者对家人的深厚情感,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四月初三日发一家信,厥后折差不来,是以月余无家书,五月十二折弁来,接到家中一信,乃四月一日所发者,具悉一切,植弟大愈,此最可喜!

此段通过描述信件往来,反映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弟弟植弟病情好转的喜悦。

京寓一切平安,癣疾又大愈,比去年六月,更无形迹,去年六月之愈,已为五年来所未有,今又过之,或者从此日退,不复能为恶臭,皮毛之疾,究不甚足虑,久而弥可信也。

作者在此段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健康状况,表达了对病情好转的欣慰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自身健康的自信。

四月十四日考差,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经文题,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赋得廉溪乐处,得焉字,二十六日余又进一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弊,其言颇过激切,而圣量如海,尚能容纳,岂没唐以下之英主所可及哉?

此段反映了作者在官场上的经历,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圣德的敬仰,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敢于直言的勇气。

余之意,盖以受惠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三代,儿子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而皇上圣德之美,出于天,自然满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将来恐一念骄矜,遂至恶直而好谀,则此日臣工不得辞其咎,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将骄矜之机关说破,使圣心日就兢业,而绝自是之萌,此余区区之本意也。

作者在此段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看法,强调尽忠直言的重要性,同时表现出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圣德的敬仰。

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趋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管趋于骨鲠②,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众意也。

此段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同时表现出作者敢于担当的精神。

折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感,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不意圣慈含容,曲赐全。

作者在此段中,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自身处境的坦然。

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复复顾身家之私,然此后折奏虽多,亦思无有做此折之激直者;此折尚蒙优容,则以后奏折,必不致或触圣怒可知,诸弟可将吾意,细告堂上大人,无以余奏折不慎,或以戆直干天威为虑也。

此段反映了作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强调尽忠报国的重要性,同时表现出对家人的关心。

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中,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故昨五月初七大京堂考差,余即未往赶考,侍郎之得差不得差,原不关乎与考不与考,上年已酉科,传郎考差而得者三人,瑞常花沙纳张带是也,未考而得者亦三人,灵桂福济王广荫是也,今年侍郎考差者五人,不考者三人,是曰题,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论,诗题迷观沧海曰,得涛字,五月初一放云贵差,十二放两广福建三省,名见京报内,兹不另录,袁漱六考差颇为得意,诗亦工妥,应可一得以救积困。

此段反映了作者对家庭和官场的态度,强调尽忠报国的重要性,同时表现出对家人的关心。

朱石翘明府初政甚好,睚是我邑之福,余下次当写信与之,霞仙得县首,亦见其犹能拔取真士,刘继振既系水口近邻,又送钱至我家,求请封典,义不可辞,但渠三十年四月选授训道,已在正月廿六恩诏之后,不知尚可办否?当再向吏部查明,如不可办,则当俟明年四月升付查明,乃可呈请,若并升付之时,根思不能及于餐官,则当以钱退,家中须于近日详告刘家,言目前不克呈请,须待明年六月,乃有的信耳。

此段反映了作者对地方官员的评价和对朋友的关心,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官场事务的严谨态度。

澄弟河南汉口之信,皆已接到,行路之难,乃至于此,自汉口以后,想一路戴福星矣,刘午峰张星垣陈谷堂之银皆可收,刘陈尤宜受之,不受以议拘泥,然交际之道,与其失之滥,不若失之隘,吾弟能如此,乃晋之所欣慰者也!

此段反映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和对朋友的支持,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

西垣四月廿九到京,住宅内,大约八月可出都,此次所寄折底,如欧阳家及诸亲族,不妨钞送共阅;见余忝窃高位,亦欲忠直图报,不敢唯阿取容,惧其玷辱宗族,辜负期望也。

此段反映了作者对自身地位的反思和对家人的期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余不一一。国藩手草。(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此句以简洁的方式结束全文,表现出作者对家人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期许。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3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